• 精选
  • 会员

不是你不想自律,而是控制你不自律背后的罪魁祸首是基因和环境

2020年2月12日  来源:汨罗江上一叶舟 作者: 提供人:huitang49......

何为自律?

是指在没有现场监督的情况下,不受外界的诱惑、干扰和自我情绪的影响,遵循法度,自我约束!

唐张九龄在《贬韩朝宗洪州刺史制》中说:"不能自律,何以正人?"

如何养成自律,始终是人类无法攻克的一个难题

同样是做工作,人们却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做事态度!

有的人工作充满主动性,对自己要求很严苛,凡事追求完美,自律性很强,在一般人眼里认为这是一种很“变态”的行为!

比如,有的人给自己设定项目提案的文本,1万字只允许出现1个错别字,包括标点符号计算在内!

有的人工作混日子,得过且过,“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类似这样的道理知道的也不少,身边人事物也经历了不少,但还是做不到自律性,工作缺乏主动性,对待新鲜事物只有“三分钟热度”,激情来得快去的也快。

比如,有的人年过40了还没有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一年换好几种职业,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干什么!

造成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活法,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决定成年人背后的自不自律,究竟是遗传基因还是环境的影响作用大?迄今为止,科学界依然难以做出一个准确的定论。

但关于自律,行为遗传学方面的研究表明 :

自控力大约40%到56%来自遗传的影响。

而英国生物学家、牛津大学教授 ,理查德·道金斯 在《自私的基因》里也写道:

人的自控力和大脑前额叶的自我调节功能有关 。如果一个人的前额叶功能发育早,并发育的好,那么他的自控力就更强,相比其他发育晚的人更有自律性。总的来说,我们自不自律和遗传、基因和大脑的发育有直接的关系。

抛开复杂的科学研究与实验,透过我们身边发生的现象,或许能找到一些我们想要的答案。

自不自律,遗传基因和环境对人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下面从三种情况来进行详细分析:

第一情况:父母双方,其中有一方是个非自律性的人。

如果孩子遗传了其中一方的非自律性基因,结果会怎样?

我们常常会听到类似这样的话:“哎!我女儿一点都不像我,随他爸,比较懒!”又或是,“哎!我儿子一点都不想我,随他妈,比较懒!”

案例:非自律性遗传基因的“不幸者”

我认知的的一个女性朋友,勤快能干,卖过木材,卖过服装……可是有一次,在谈到孩子的问题时,她一脸无奈地说:“我女儿随了他爸的那个性格,我怎么教育也没用……”

面对这种情况,很多家长都无计可施,导致很多父母与成年后的子女陷入各种纷争和充满敌意的矛盾!

第二情况:父母双方,都是自律性很强的人。

孩子遗传父母的自律性基因,但有一小部分孩子在遗传上,基因的排序出现了偏差,没有遗传父母优秀的特质。无论父母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方式,都很难把孩子养成一个拥有良好自律性行为习惯的人。

通常遇到这种情况,家长们都会说:“这是我亲生的吗,还是来要债的?”

案例:自律性基因的“意外不幸者”

我高中的一个同学,兄妹四个,他排行老大,父母都是自律性极强的人,母亲在家养鸡、养兔子、种菜,闲时还帮人做小时工……恨不得伸出八只手去挣钱;父亲在乡镇的林业站工作,从早也是忙到晚。可是在同样的成长环境下,他的三个弟弟妹妹遗传了父母的自律性基因,学习积极上进、刻苦努力,先后考入了外省的重点大学;而他这个老大,却成了家里最没有出息、不成器的孩子。

如今剩下他一个人留守在小县城里,干着社会最底层的工作。每次回家,到他家坐会儿,他的话语和眼神里,都充满了对生活现状的无奈和不解。

对他而言,似乎这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无力无抗争,只能顺其自然!谁又能说,投胎不是一项技术活呢?

第三种情况:父母双方都是自律性很强的人,孩子遗传了自律性的基因,但还是发生了意外!

孩子没有养成自律性的行为习惯,问题就出在哪了?后天缺乏一个自律性氛围的家庭成长环境,家人过度溺爱,疏于管教导致孩子成了一个非自律性的人。

案例:非自律性的“受害者”

典型的中国式家庭,有一种孩子叫爷爷奶奶,或是姥爷姥姥带大的孩子。由于隔辈亲的关系,不少老人过度宠溺孩子,放任自流,没有让孩子形成良好的自制力、自律性意识;导致孩子成年后,“无规矩不成方圆”,无法适应社会竞争残酷的生存规则,成了一个碌碌无为的平庸之辈。

一代自律,二代垮掉的想象比比也是,同样也适用于国外的家庭。

例如,贝克汉姆夫妇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刻苦自律的方式,爬上了社会的精英阶层。然而,他们却没有把这种自律性的成功模式传承给孩子,过度宠溺大儿子布鲁克林,给孩子输出简单快乐的成长教育,一步步把孩子养成一个"成人巨婴”。如今20岁的布鲁克林,行为举止随心所欲,被媒体频频曝光出负面消息:私生活混乱、中途逃学、摄影技术不入流……这个星二代没出息!

综上所说的三种情况,再结合文章开头提到的“自控力大约40%到56%来自遗传的影响;我们自不自律和遗传、基因和大脑的发育有直接的关系”,我们该如何正确的看待基因和环境的关系?

面对基因的“不确定性”,让良好的环境驾驭自律,是最可行的解决路径

不是你不想自律,而是控制你不自律背后的罪魁祸首是基因和环境

1、环境打破非自律性基因的封闭性

人的本体结构是开放的、未完成的、独特的,但只有突破了某个临界点,事物的性状才能被改变。

好比一块铁石,在自然环境下只能被顺自然的风华,一旦被扔到熔炉里,再经过锤打、磨砺,才能变成一把锋利的宝剑。

事实上几乎很少“一懒到底”的人,每个人身上存在着自律性的基因,区别只是强弱程度的问题。对于“三分钟热度”,缺乏自律性的成年人来说,要想改变自己,实现自我价值,主要有两种途径:

1)、环境改变

只有在面对重大的事故、灾难,或巨大不幸时,人才能感召内心的觉醒和行动的力量。

换句话,大脑原有的非自律性基因在遭受外界“地毯式”的饱和攻击后,非自律性的基因程序被摧毁,基于求生的本能意识,大脑重新快速建立了自律性的基因程序。

案例:我认识的一个朋友,家庭生活富足,住着父母的别墅,平时爱吃喝玩乐,工作对他来说,就是混日子。但2016年,家里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横祸,父亲生意失败,“一夜之间”破产,他过去逍遥快活的日子就此终结。眼前残酷的现实,倒逼他做出了改变,没过多久他像变了一个人似得,“脱胎换骨”,白天上班,晚上开滴滴,周末出去推销保险……开始肩负起家庭生计的重任,走向人生自律的轨道。

2)、拥抱环境

迈出一小步,随着年龄、经历和环境的成长变化,增加对世界的理解力,不断尝试去探索生活的意义,知道自己要什么,追求什么,明确自己的人生的目标方向和动机,才能把对待人生的消极态度,转变为积极进取的态度。

2、在自律性的环境中,写入升级版的自律性程序

后天环境对人的成长初期形成自律性的意识,往往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大脑的发育是伴随时间和环境的成长,环境赋予了大脑什么样的信息,大脑在发育的过程中基因就会被写入什么的信息。

换句话说,大脑的发育在自律性环境的持续性作用下,通过自律性信息的累积加码,激发和释放了潜在的自律性基因,使得天平两端的懒惰和自律,向自律性基因这一边倾斜,久而久之被固化了下来,就形成一个人稳定的,具有自主性的自律性意识。

简单来说,大脑在发育的过程中,被外界写入的自律性程序远远大于懒惰性的程序,让大脑的自律性基因获得持续性的升级更新,从而使得大脑拥有了一个超强版的、发出行为指令的操作系统。

因此培养儿童早期的自律意识尤为关键,一旦孩子成人后,要想再培养自律性意识,操纵难度系数已经是“难于上青天”!

关于自律性的深度思考

如今在这个物质高度发达的时代,很多拥有自律性基因的孩子,在外界过多诱惑、干扰的场景里生活,大脑里潜在的自律性基因被一点点蚕食,对于当下的对家长来说,正面临着一场严峻的挑战与考验。

家长肯为孩子花钱、花时间、花爱心陪伴,并不能从根本上有效地解决孩子自律性的问题,真正的突破点在于:家长本身的自我学习、自我改变。

因为这个时代的更新太快了,世界正变得越来越繁复、嘈杂和混乱,我们需要有一条清晰的认知逻辑,才能为自己的孩子指引出一条正确的人生方向。

除去少数天生的自律者,从大概率上来说,孩子的未来是什么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自身的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

因此家长一方面需要以身作则,培养孩子的自律性意识;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进行自我学习成长,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认知世界和独立思考世界的能力。

自律 / 遗传基因 / 环境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