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人在场景下的社交行为

2017年4月27日  来源:36氪 作者: 提供人:我不存在吗
摘要:失去对场景的把握,社交产品会失去生命力和情感;更无从建立风格或者个性。使用产品的用户就是场景下的人。他们都有自身的相对稳定属性。比如年龄、职业、身份、地位、所在地区、感情状态、性倾向、家庭状态等。为社交产品做了一个人与人之间的区分。背景/环境,主要指用户所处的时间特征、空间特征以及文化特征。事件/状态:指人处在不同的环境,以不同的目的展现的各种行为和情绪特征。事件往往是有指向性的,而状态可能是没有指向的。

(三)人在场景下的社交行为

社交产品如果不确立场景,就好比创作动漫形象的时候,把人物描绘得再栩栩如生,但是不知道他到底是打怪去赢一个 title,还是训练去拯救一个世界,还是装酷去谈一场恋爱。失去对场景的把握,社交产品会失去生命力和情感;更无从建立风格或者个性。

场景可以是已有的,静止的,也可以是创造出来的,变化的。场景的思考虽然也可以在产品设计中途的某一个环节开始(因为常常有偶然的灵感碰撞,还没有带入场景进去),但是最好在前期就要把场景做一个理解。

场景由 “人”、“背景/环境” 以及 “事件/状态” 构成。

人:

使用产品的用户就是场景下的人。他们都有自身的相对稳定属性。比如年龄、职业、身份、地位、所在地区、感情状态、性倾向、家庭状态等。

所以由于人自身属性带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区分,为社交产品做了这一个维度的垂直划分,于是是同性恋社交 Blued、女性社交美柚,职场招聘的 boss 直聘,以及基于地理位置的 yik yak。

背景/环境:

社交应用范畴里面,主要指用户所处的时间特征、周围的物理环境特征以及文化的特征。时间上的背景有一天的早中晚、睡觉前、周末和周中、放假等这些差别;物理环境特征包括学校宿舍、图书馆、家、旅游途中、马路上、餐厅里等等。文化环境范畴包括屌丝文化,文艺青年文化,小清新、二次元文化等。

而社交应用的产品经理,往往大开脑洞,通过各种设计去满足人们在这些日常生活的各个环境下的某些需求。这个层面的用户把握需要比较敏锐的感知和捕捉,需要抓准生活中的某一背景或环境节点来下手。以色列的 Waze是一款别具一格的行车位置社交,明确了在驾驶途中的使用场景,而且造型卡通、可爱;国内的黑白校园,白天晚上还会分别调整模式,也对于时间因素有自己的把握。百思不得姐,从名字到内容都是走的纯粹屌丝路线,屌丝文化的特点就是不加限制的奔放表达或者极度接地气的内心独白。而 same是一款既清新又文艺的应用,清新体现在它萌萌的 VI设计,以及一些细节的关怀,如早起打卡;而文艺体现在它筛选和引导的描绘或抒发人情感的主题,如音乐、电影、情书等。

事件/状态:

在这里,主要指人处在不同的环境、场所、人群,以不同的目的展现的各种行为和情绪特征。事件往往是有指向性的,而状态可能是没有指向的。事件包括聚会、吃饭、等公交车、健身、旅游看风景、准备睡觉等事件。状态又包括毕业前想找工作、单身狗夜里寂寞、周末无聊、自习上累了等。

社交应用对于事件或状态如何理解和把握,会影响这个产品的风格和性格,同时也影响产品许多细节的处理。例如图片即时社交emo,它定位用户在户外生活中看到事物有感而发,所以生产内容时只能调取相机而不能从相册中选区。又例如对嘴形的鼻祖 Dubsmash和新秀小咖秀,认为用户使用应用时主要处于自己情绪轻快时的表现欲望,一进入应用后首先是选择声音模版来开始自拍;而另一款对嘴形应用开拍却把用户定义为打发无聊,想消费这类有趣视频获得愉悦,所以打开应用首先看到各类别人的视频分享。

当然,同一个人就可能会处在非常多不同的场景下,更何况人与人之间本身又会有更多变量不尽相同。所以把握一个使用场景很重要,但是不能拘泥于某一使用场景。人所处的场景随时在动态变化,我们也需要用动态变化的态度和方式去把握它。同时,也要认识到某一场景中,用户的数量有多有少,并且场景的发生也有频次的高低。

所以做社交类产品,首先应该抓住高频发生的场景,比如人常常无聊(-_-!),单身狗随时随地都蠢蠢欲动。或者把握一组有某一共同特征的场景,比如任何有情绪被激发的场景,获得某一成功,取得某一收获的场景,或者买了新东西的时刻等。还有一点,牛叉的应用还可以去创造使用场景,比如现在用户自拍已经不分场合了,厕所、健身房、餐厅、甚至更衣室都可以拍;就看你的应用有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了。

场景 / 属性 / 环境 / 状态 / 事件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