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雍正时期,军机处强化了专制皇权

2019年5月10日  来源:文城观点 作者: 提供人:guliang19......

第四,雍正时期,军机处彻底取代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强化了专制皇权,专制制度彻底走向腐败。

清代在政体上基本上沿袭了明代的体制,当然,清王朝也结合满族的管理体制,有了一些管理体制上的新内容。比如,皇太极时期,设置了议政王大臣会议,本来,这是一个最高统治集团参与决策的会议机制,可是,在清初由于清军刚入关,朝局不是很稳定,加上顺治帝信佛等多方面原因,议政王大臣会议并没有明显发挥作用。康熙灭了鳌拜集团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却因为缺少活动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康熙亲政之后,想必他不希望清朝的老臣们干预朝政,于是,他便在皇宫内乾清宫旁边的南书房设立了办事处,自此,仿照明朝所设置的内阁便不再发挥机要秘书处的作用,而南书房成了决策中心。康熙将中央政府的行政权力由内阁转移到南书房,这实际上是想削弱内阁大学士、协办大学士的权力,加强皇权专制。

中国历史上四次削弱相权的得失及影响分析

雍正帝画像

到了雍正时期,由于满足当时西北战事的需要,雍正四年,在皇宫内隆宗门内设立“军需房”,后来,“军需房”改为“军机房”,再后来又改为“军机处”,起初,这一机构的设立是为了方便快捷和机密地处理军机大事,后来逐步发展为治政中心。军机处设置首席军机大臣一人,军机大臣行走、军机章京等若干人。军机大臣主要为皇帝提供咨询;而军机章京主要负责草拟谕旨,其权力不小,被称为“小军机”。军机处的官员扮演着参政议政、传达皇命、监督机密文书运转的角色,军机处的官员是皇帝身边的工作班子,得到了皇帝的信任,其权力不小。

清朝从三院长官到内阁大学士,再到军机大臣、总理大臣、内阁政务大臣,其发展过程是一个逐步去相权的过程,到了军机处的设立,实际上是使皇帝集权专制达到了顶峰状态,从长期的历史发展来看,由丞相到中书省,再到内阁,再到军机处,这是一步步在削弱宰相的权力,也是不断地在强化皇权专制统治。到雍正时期,中央政府以军机处为朝政运转的主要枢纽,封建王朝的权力专制已走到了绝顶,再也无法往前走了。这也意味着清朝的超强的专权已经为清王朝的灭亡埋下了巨大隐患,而到了慈禧太后专权时,清王朝实际上已经腐烂透了。

第五,历史上削弱相权对政体的影响和值得关注的历史教训。

首先,从汉武帝时期设立“中朝”,到东汉刘秀强化尚书台的权力,再到明朝废除丞相而设立内阁,最后到清朝雍正时设立了军机处,这是一个不断削弱相权而强化皇权专制的历史过程。为了巩固和强化皇权专制,从汉武帝到刘秀,从朱元璋、朱棣到康熙、雍正,坐在最高权力的位置上还费尽心思,他们极力维护其至高无上的权力,总是担忧着相权会对皇权构成威胁,竭力想削弱相权。可是,在皇权得到强化之后,相权并没有真正退出政体,反而都会有反弹,在不同时期,相权总能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出现,或隐或显地在中国延续了近二千年。古代中国政体中,宰相制度基本上是延续着的,只不过其名称不一样而已,宰相的角色由各种职务的大臣来扮演,如太宰、太师、相邦、相国、大良造、丞相、大司马、中书令、尚书令、同平章事、内阁首辅、军机大臣、总理大臣等等,他们大都拥有宰相的权力,可见,皇权实际上是离不开相权的,因为皇权一旦离开了相权,皇权专制达到绝对化程度,专制王朝也就基本上失去了正常运转的效能了,王朝离寿终正寝也就不远了。明清时期,古代皇权专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在中央管理体制上废除了宰相制度,由皇帝直接负责政务的决策,并直接统辖行政部门,政权也就到了最腐败的状态了,其政治的腐败导致了王朝的衰亡。明崇祯皇帝会吊死在海棠树上,而末代皇帝溥仪被赶出了紫禁城,都是很明显的事例,当相权被彻底废除,皇权也就失去了其持续存在的生命力。

其次,汉代以前,丞相在朝中有实际的权力,而且有比较自由的行使权力的空间,一般说来,当时的皇帝对宰相也比较尊重,虽然皇权与相权也有矛盾,但双方在矛盾中有配合、协调、协作,相权真正地起到了辅佐皇权的积极作用;到汉武帝之后,“中朝”的设立,皇权得到了强化,而相权却不断地萎缩;魏晋至宋时,相权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恢复,但其实只是在调整,相权并没有真正得到加强。明清时,皇权专制达到了顶峰状态,而相权被最大程度的弱化,而皇权缺少了牵制和平衡,朝廷日益腐败,最终,皇权专制体制也就走向了终结。

再次,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极其发展史表明:王朝的发展状态与相权作用的发挥是有密切关系的,在古代中央管理体制中,如果皇权与相权的权责比较分明,二者处于一种互相制衡、牵制的合理设置中,那么,王朝的发展一般来讲就比较健康;反之,如果皇权的专制控制走向极端,相权极大弱化甚至被废除,管理体制就会因绝对的专权而被窒息,政治生态便会成为一潭死水,活力也就没有了,政治机制的自我更新能力也就不存在了,最后只有走向灭亡;此外,相权如果过分膨胀,宰相专权擅政,皇帝被架空,皇权大衰落,就只有两种结果,一是改朝换代,宰相篡夺皇权,另立新朝,二是形成了军阀割据,最终也会使王朝毁灭。清王朝的皇权走到了专制的顶峰,看似有了康乾盛世,其实,其危机也已经埋下了,皇权专制体制也离灭亡不久了,慈禧之后,清王朝已不可救药,帝制灭亡已成为必然。

最后,如果从现代企业管理的视野看,中国古代削弱相权的历史经验对于现代企业管理该也是很有启示的:

其一,当皇权专制走到了顶峰状态,便会出现逆转,侵袭皇权的因素也必然会出现,最后是让皇权专制走向衰落。这就是专制制度的物极必反的发展规律。那么,在企业管理方面,如果企业的董事长(或老板)一味地强化自己的权力,极力削弱了总经理的权力,使企业变成了一个大权独揽的专制管理的企业,这对企业的发展是有利的还是有害的呢?应该是有害的,因为过度专制会失去合理的制衡,会窒息创新力,会阻碍发展。再说,当董事长(或老板)失去了总经理的协助,那么,董事长要直接面临的事就太多了,而一旦让繁杂的事务缠住了,便没有精力和时间去对重大事项做决策,这是得不偿失的事,管理的真谛之一是善于用人分权,没有人才的支持,一个人干不成大事,董事长更需要有人帮衬。

其二,企业管理需要有权威有制度有秩序,需要有向心力,需要服从统一领导,但是,权威不等于绝对专权,制度不能窒息创新活力,秩序必须伴随着创新机制,必须为各种层级各种岗位的经理人提供发挥创造能力的机会,而不是过度专制的机制。作为现代企业的董事长,必须避免两种倾向,一种是事必躬亲,什么都管,如果想什么都管,最终必然是什么都管不好,就像朱元璋废除丞相之后,被朝中政务压得喘不过气,后来只好设内阁。聪明的董事长是善于让别人帮着干,而不是什么事都自己干;另一种是什么事都不管,放任属下去干。过度的放任将会导致企业像一盘散沙,没有人负起责任,企业一定会败的,犹如明代不上朝的皇帝,修道炼丹,任由内阁首辅和司礼监去处理朝政,为明朝的灭亡埋下巨大隐患。现代企业,需要的是有秩序又有活力的管理机制,窒息活力和任其散乱都是不能允许的。

其三,东汉尚书台强化的后果给人以教训,削弱“三公”(大司马、大司空、大司徒)的权力,重用低官阶的尚书台官员,这虽然有利于掌控,而且在开始时这些人能成为亲信,可是,这也失去了制衡功能,尚书台逐渐为宦官和外戚所掌控,最后,演变成宦官专权,或外戚擅政,或后宫干政,甚至专权、擅政和干政同时兼有,如此一来,皇权也就旁落了,这与相权辅佐时的状态相比,要糟糕得多。在经营管理方面,是不是值得吸取这方面的教训呢?中国不少民营企业还属于家族企业,很多正处于由家族企业向现代企业的转型过程中,一定会遇到一些宗亲或亲戚“干政”的状态,比如,如果董事长的夫人或其娘家人在公司里“干政”怎么办?如果董事长身边的亲信不服从总经理的指令怎么办?等等,总之,东汉的宦官、外戚、后宫等的专权导致王朝的衰亡,这教训值得深思。

相权 / 汉武帝 / 刘秀 / 朱元璋 / 雍正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