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第三关:不认同

2020年2月14日  来源:谢春霖 作者: 提供人:huitang49......

就是对方愿意听你讲,也明白你说的意思,但就是坚守某一方观点,无论你怎么说,他都不为所动,总能找到理由反驳你。

比如2017年2月,NBA球星凯里欧文,他在一次电台节目中曾公开表示:“地球是平的!”

听到这番言论的大众瞬间就炸锅了!

“麻烦你看一下从太空拍摄的照片,看一下远方消失的地平线,看一下麦哲伦的环球航行,你是眼瞎了吗?...”

而欧文却坚定地说:“他们(可能指控制信息的人)在和我们说谎!”

不仅是欧文,经调查发现,如今还真有不少人支持“地球是平的”的言论,他们总能举出各种反证:看看你周围的大地,用尺子量一下水平面的弧度,在飞机上用水平仪测量一下有没有倾斜...等等,若实在没证据了,他们就说你们都被骗了!

什么情况?这都21世纪了,竟然还有人相信地球是平的!

更气人的是,你放出了铁一般的事实,他们竟然也能视而不见,死活不认同!

为什么?

是因为他们死要面子吗?还是集体智商不在线?

不是!

不认同,是因为他们身患“确认偏误”。

7号守将:确认偏误

说服,是个闯关游戏,它有4关

什么是确认偏误?

就是一旦你认定某个结论,就会主动去寻找相关的证据来证明它,过程中你甚至会不顾论据的真假,还会忽略掉相反的证据。

比如那些地球平面论者,先通过一些直观感受下了一个判断:地球是平的。然后再去找各种证据来证实自己的这个结论,至于那些相反的论据,由于对结论的成立没帮助,他就会选择视而不见,或者不相信。

再比如,某个女生忽然某一天觉得男朋友可能不爱她了,她就会开始寻找各种证据来证明这一点:

  • 不及时回消息?你不爱我了!
  • 还冲我发脾气?你肯定不爱我了!
  • 包都不给我买?你肯定一定绝对不爱我了!

你解释?

不好意思,解释就是掩饰,掩饰就是事实,事实就是你不爱我了...

随着新证据越来越多,她的结论被不断的“证实”,她越来越坚信自己是正确的,也就越难被说服!

怎么办?

美国物理学家蒙洛迪诺曾说,人做判断的时候有两种机制:

一种叫“律师机制”,先下结论,然后再进行论证,也就是我们刚才说的确认偏误。很不幸,这就是大多数人的思维模式,所以观点一旦对立,人们就很难被说服;

而另一种叫做“科学家机制”,它正好相反,先收集证据,然后再下结论,过程比较开放,愿意接受反面论据,不断修正自己的判断,但习惯于这种思维模式的,属于少数人。

那么,当你和“律师”直面辩论,结果会怎样?

对,他总会寻找各种证据来证明自己的结论,和你抗争到底,不可能被你说服!

那怎么办?

你得让他切换到“科学家机制”,基于信息和论证,重新得出一个结论。然后,让他被自己说服!

具体怎么做?

7号通关攻略

1. 提问引导

提问有一个特别厉害的效果,叫做:聚焦效应。就是让你的大脑,在此刻就只思考某一类信息。

比如我问你:昨天晚上吃了什么?

在提问之前,你大脑里并不会有相关信息。而提问之后,你可能就会想到:牛排、蛋糕、牛油果色拉、白葡萄酒...等等昨晚吃过的食物。并且,其他无关信息在此刻会自动消失。

这就是聚焦效应。通过提问,对方的思绪就会被集中在一个很小的区域上。

你可能会问:这有什么用?

这样,你就可以通过“提问”来改变对方的思考焦点,从而改变他思考的内容,最终引导他自己得出一个新结论,然后把自己说服。

比如刚才那位抱怨男友的女生,跑来找你倾诉,你该如何安慰她?

第一种情况,你说:“他怎么惹你啦?平时觉得他人还不错啊!”

那女生就会回答:“哪里不错了?既抠门,又不浪漫,还不会哄我,balabala...”

然后她就会越说越气,越觉得自己男友哪哪都不好...

你看,这样的提问,会让对方的“思考焦点”依旧停留在“他哪里不好”,于是她就会继续找各种证据来证明这一点。

但如果你这么问:“他真是太差劲了!不过我倒是好奇,你为什么会和他在一起?他哪里好了?”

这时候,女生为了回答你这问题,就必须去大脑里搜索“他到底哪里好?”的相关信息,思考的焦点被改变了。

于是,她就会回答你:“也没那么差啦,当时就觉得他很聪明又比较幽默,不仅脾气好,长得还挺帅,关键是挺顾家的,有一次balabala...”

然后越说,她越觉得他其实还挺好(得出了一个新结论),心里的苦闷慢慢也就化开了(被自己说服了)。

当你改变了她的思考焦点,就能把对方的思绪引向不同的方向,那么结果自然就会不同了。

好,你还能怎么提问?

你还可以用一个假设式的问题,来改变对方的思考焦点,从而引发他新的思考。

比如,1984年的英特尔面临一个重大决策:要不要关掉正在亏损,但却是公司起家的核心业务“存储器”?

内部无数次讨论,但最终都没达成一致。

某天,当时的CEO格鲁夫突然问了摩尔一个问题:“假设我们被踢出了管理层,董事会招来一个新CEO。你觉得他第一件事会做什么?”

摩尔说:“TA会退出存储器业务。”

格鲁夫接着问: “那为什么我们不能自己这样做呢?”

于是,英特尔决定:关闭这个曾经给自己带来无数辉煌的存储器业务,最终完成了这次艰难的转型。

当然,提问的技巧非常多,这是一门系统的学问,如果非要展开讲,三天三夜也讲不完,我这里只是抛砖引玉。

如何提出一个好问题,是一生的修炼,需要你持续精进。

2. 故事隐喻

在你还不识字的时候,你通过故事来学习新知;在文字还没出现的时候,人类通过故事来传承文明。

故事,是人类最底层的认知模式。

因此,只要谁一讲故事,你就特别愿意听,也特别容易入戏,从小时候的寓言故事,到成年后的小说电影,或者是坊间的传说八卦,我们对故事总没什么抵抗力,不仅会伴有强烈的情感共鸣,还能从中获得各种启发。

你可能又会问:这有什么用?

基于此,你就可以用“一个故事”暂时替换他此刻的思维模式,使他从故事中得出一个新结论,最后把自己说服。

具体怎么做?

最简单的,就是讲一个和当前情况相似的真实故事,暗示他这样做可能会有同样的结局。当然,如果这个故事是关于你自己的,那说服力会更强。

那如果找不到类似的真实案例呢?

你还可以讲一个虚构的故事,比如寓言故事、电影桥段、神话传说等等,当他被你的故事打动,就会顺带接受这个故事所代表的一套观念系统,并以此来指导当前的问题。

比如你想让孩子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你可以和她说说电影《阿凡达》的故事。

比如你想劝某个朋友离开传销组织,你可以帮他回忆一遍《国王的新衣》。

这里需要提醒的是,不管讲的是哪种故事,你一定要注意2个核心:一是细节,细节越多,越能让人有代入感;二是悬念,不要一开始就把结局说出来,最好是让对方自己猜到,这样他会更有启发感,你的说服力也会更强。

3. 认知失调

这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在1957年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说:“个体对于事物的态度以及态度和行为间是相互协调的;当出现不一致时,就会产生认知不和谐的状态,即认知失调。个体为了解除紧张会使用改变认知、增加新的认知、改变认知的相对重要性、改变行为等方法来力图重新恢复平衡。 ”

听着有点复杂,通俗来讲,就是明明错了,却死不认错。取而代之的是:改变认知,将自己的行为(或现状)合理化。

比如,明明遇上的是个渣男,却骗自己说他不是,他只是放荡不羁,勇猛果敢,偶尔误伤,合理化自己爱的正确。

比如,明明买错了,买贵了,上当受骗了,却骗自己说,这是为了帮助业务员,是看他太辛苦了,还说这东西挺有价值,只是科学还不能证实而已。

总之,当自己的行为(或现状)和原有的认知发生冲突,大多数人总会站在“行为”这一边,因为改变“行为”成本太高,如果改变“对行为的解释”就能让自己舒服,那就改变“解释”吧。

那这个“认知失调”有什么用呢?

对,你可以先引导对方做出一个“有利于我方观点的”行为,导致他出现认知失调,然后他自己就会改变认知,合理化自己行为,完成自我说服。

比如,如何让员工更认真对待这份工作?

天天给他们讲愿景,打鸡血吗?

他们可能会觉得你在画大饼,激励效果非常有限,怎么办?

美国的Zappos公司想到了一个方法:新入职的员工培训满1个月后,让他做一次选择:1.留下;2.离开并拿走4000美金。

你会怎么选?

大多数人都选择了留下(好不容易入职,怎会轻易放弃?),但与此同时,他们的大脑中会对这个“行为”多一个合理化的解释:“我已经为此放弃了4000美金,一定是我非常喜欢这份工作,我必须要干出点成绩!”

他们的热情,就这样被自己点燃了!

如今的Zappos已成长为全球最大的卖鞋网站。

再比如,男生在约会时,如何让女生更喜欢自己?

你可以在请完一顿大餐后,让女生也请你吃个冰激凌,对方一般不会拒绝,但当她给你买了冰激凌之后,她的大脑可能就会用另外一个认知来解释这个行为:“咦?我为什么要请他吃东西?我是喜欢上他了吗?”

又或者,你可以带她去玩一些比较惊险刺激的项目,比如高空吊桥、过山车什么的,她玩的时候就会心跳加速(当然,是因为项目本身的原因),但她可能会用另外一个认知来解释这个现象:“我为什么会心跳加速?是我喜欢上他了吗?”

总之,你想让对方接受某个想法,就可以先引导对方做一件能产生这个想法的行为,然后就等着水到渠成。

还差最后一关

当你过了这一关,就意味着对方的想法已经开始改变,然后你就可以打道回府,坐等好事临门了。

但是到了第二天,你起床揉了揉眼睛,发现他还是他,问题还是那个问题,竟然什么都没有发生改变,昨天说服他的这件事,就好像没发生过一样!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你还差最后一关没有过...

说服 / 闯关 / 权力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