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奖励在扼杀创造力

2021年10月2日  来源:驱动力 作者:[美]丹尼尔·平克 提供人:zhaotou97......

● 奖励在扼杀创造力

想要快速测试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什么比“蜡烛难题”(Candle Problem)更有用的了。心理学家卡尔·邓克尔(Karl Danker)在20世纪30年代设计出了蜡烛难题,被广泛应用到各种行为科学实验中。接下来让我告诉你这个实验是怎么回事。

I型实验

你坐在一张桌子边,桌子紧靠一面木墙。实验人员会给你如图2-1所示的材料:一支蜡烛、几颗图钉和一盒火柴。

图2-1 蜡烛难题

你的任务是把蜡烛粘在墙上,还要使蜡油不会滴到桌子上。你会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奖励会使人们的关注面变窄,遮蔽他们宽广的视野,让他们没法看到常见事物的新用法。

很多人一开始会想到把蜡烛钉到墙上,但是这样做没用。有人划着火柴,把蜡烛的一端融化,然后粘在墙上,但这样做也没用。5~10分钟后,大多数人会跌跌撞撞地找到解决方法,如图2-2所示。

图2-2 蜡烛难题的解决方法

要解决蜡烛难题,关键在于“功能固着”(functional fixedness)。你看到盒子,但只发现了它唯一的功能:存放图钉。但是再想想,你最终会发现盒子还有另外一个功能:当作放蜡烛的平台。借用前一章的术语,这种解决方法不是推算型的,不是遵循一条设定好的路径,而是探索型的,是突破固有路径,发现新策略。

如果你让其他人做这种思维测试,要是他们能快速想出解决方案就给他们奖励,那会怎么样呢?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郭保山(Sam Glucksberg)数十年前做过这个实验,他用秒表计时,测试两组被试者解决蜡烛难题需要花费多长时间。

I型实验

郭保山告诉第一组成员,他计时只是为了了解一般人们为了解决这种问题需要花多长时间。但对第二组成员提供了奖励刺激:如果被试者所花的时间在所有人中排前25%,就能得到5美元奖励;如果所花的时间在所有人中最少,就能得到25美元奖励。把通货膨胀因素计算在内,这笔钱对于几分钟的劳动来说还是很可观的,这的确是个不错的激励方案。

有些艺术家之所以能在绘画和雕刻道路上苦苦追寻,是因为创作本身的快乐而非外部奖励。最终得到外部奖励的人,恰恰是那些最没有动力追求外部奖励的人。

那么,有奖励组最后找到解决方案所花的时间比没有奖励组所花的时间少多少呢?结果是他们所花的平均时间比没有奖励组多了将近3分半钟。只要我把这个结果拿给企业管理者看,他们的反应一定是情不自禁地慨叹一声。这与驱动力2.0系统的核心信条完全相悖,本来想用奖励来启迪思维、激发创新,最后却让思维僵化、创新能力迟钝。为什么会这样?究其本质,奖励会让我们的关注面变窄。在一个问题有明确的解决方法时,奖励很有用,它能帮助我们着眼前方,快步前进。但是,“如果-那么”型激励因素会对蜡烛难题这样的问题起到很糟糕的效果。正如这个实验的结果所表明的,奖励会使人们的关注面变窄,遮蔽他们宽广的视野,让他们没法看到常见事物的新用法。

若是解决已知的问题,类似情况一般不会出现,但若是处理新问题,这种情况就会出现了。特蕾莎·阿马比尔是哈佛商学院教授,也是世界上研究创造力的领军人物之一,她时常考察有条件的奖励对创造性工作的影响。

I型实验

在一项研究中,阿马比尔和两名同事雇用了23名职业画家,要求他们随机选择创作10件命题作品和10件非命题作品。然后又邀请一组颇有成就的艺术家或艺术品收藏家对这些作品的创新性和制作工艺分别做出评价,不过前提是他们对这项实验一无所知。

研究人员写道:“我们的研究结果非常惊人。命题作品在创造性上明显不如非命题作品,但它们在制作工艺上没有明显的差异。此外,职业画家们称,他们在完成命题作品时所感受到的限制明显比完成非命题作品时强烈。”一名画家在接受采访时如此描述在汤姆索亚效应驱遣下的感觉:

当你为别人完成一件作品时,这更像是“工作”而非乐趣。这种情况经常发生,但并非总是如此。当我为自己工作的时候,我感受到的是纯粹的创作乐趣,工作起来可以没日没夜,废寝忘食。但是在做指派性任务时,不得不提醒自己:小心点,做客户想要的东西。

对于艺术家、科学家、发明家和在校学生来说,内在动机,也就是因一件事很有趣、很有挑战性、很令人着迷而去做的驱动力,对于高层次的创造力来说至关重要。

另外一个针对艺术家进行的长期研究则表明,关注外部奖励实际上可能会阻碍最终的成功。20世纪60年代早期,研究者对芝加哥艺术学院大二和大三的学生进行了调查,询问他们对工作的态度,是受外在因素激励更多还是受内在因素激励更多。在20世纪80年代进行的一个后续研究中,研究人员以上一次调查中收集到的数据作为基准,看看当年参与调查的学生如今事业的发展情况。结果很明确:“在艺术学院学习期间,越少表现出外在动机的学生,在艺术的道路上就越成功,无论是毕业几年内还是近20年后都是如此。”这一点对男性来说尤为明显。对受内在因素激励的画家和雕刻家来说,发现的乐趣和创作带来的挑战就是奖励,他们更能经受住考验,度过没有报酬、不被认可的艰苦时期,而这段时间在他们的艺术生涯中难以避免。第三种驱动力也有自己的爱丽丝仙境,在这个世界中另一个悖论也随之出现。

研究表明:“有些艺术家之所以能在绘画和雕刻道路上苦苦追寻,是因为创作本身的快乐而非外部奖励,而且他们所创造的艺术也得到了更多社会认可。最终得到外部奖励的人,恰恰是那些最没有动力追求外部奖励的人。”

当然,这一结论并不能套用到所有的工作中。阿马比尔和其他研究者发现,外部奖励对推算型工作,也就是那些按照既有方式就能得出合理结论的工作很有效。但是对于更依赖右脑的工作,也就是那些需要灵活的问题解决能力、发明创造能力以及理解能力的工作来说,有条件的奖励可能会很危险。获得奖励的对象在探寻事物的细微之处以及找到原创的解决方案方面,通常会遇到更大的困难。这是社会科学中毋庸置疑的发现之一,尤其是在阿马比尔和其他学者在几十年内对此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改进后。对于艺术家、科学家、发明家和在校学生来说,内在动机,也就是因一件事很有趣、很有挑战性、很令人着迷而去做的驱动力,对于高层次的创造力来说至关重要。但是,企业中主要使用的却是“如果-那么”型激励因素,它经常会扼杀而非激发创造性思维。随着经济向更依靠右脑的思维型工作转移,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应对各自版本的蜡烛难题,科学和商业就这样分道扬镳,也许这是最令人担忧的事情。

奖励 / 惩罚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