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需要改善与重建

2015年4月5日  来源:李泽健 作者:曾飞 提供人:自诩玫瑰的凋谢
摘要:马克思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由狄拉克空穴理论到正电子的发现,是典型的先有“正电子”的理论观念,后有“正电子”的实验发现。而非先有“正电子”的实存,尔后反映成“正电子”的理念。中国的学者郭沫若,也是先有了人类经过原始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尔后才去发现中国的殷商和西周是奴隶制社会。并非中国古代真的存在奴隶制社会,才反映成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郭沫若的《奴隶制时代》所表述的思想意识。任何观察的结果都只是观察者与被观察者所在的大系统的结构属性而已,而并不存在纯客观的,与主观没有任何关系的所谓“客观知识”。

马克思说过:“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他又说:“从来的哲学家只是各式各样地说明世界,但是重要的乃在于改造世界。” 艾思奇通俗解说为: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认识论问题上坚持了唯物主义的观点,并且说明了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就是人们的头脑对外间世界的反映。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17页)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出发点。

人脑好比一个加工厂,它的原材料都来自客观世界,意识就是在人脑这个加工厂中对客观材料进行加工后的产品。如果脱离了客观世界,人的头脑里什么也产生不出来。” “认识和照镜子,摄影有相类似的地方,但又有着根本的不同。人脑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它具有镜子、照像机以及动物大脑所没有的特殊性能。它不仅能反映外间世界的表面现象,而且能深入地,正确地反映外间世界的本质和它的规律性。人脑的这种深入的,正确的反映是通过实践取得的。这样的认识反过来又帮助人类实践活动取得积极的成果。因此,人类的认识不是对客观世界平静的、呆板的、表面的反映,而是与实践紧密相联的深刻的、能动的反映。” “人们为了使自己的行动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不断地在实践中检验、修改和加深自己的认识。社会实践是历史地发展着的,人类的认识也是历史地发展着的。社会实践不仅改变着客观世界,而且改变着人的主观世界——人类认识的能力。在生产实践和阶级斗争实践的发展中,人们的知识水平不断提高,生活经验不断丰富,眼界不断扩大,人类的认识能力也不断提高。认识愈深入、愈正确,改变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就愈有成效。人类的认识是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过程。”(艾思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和实践》)这里面所描述的认识论,依然是当前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这样的认识论能适应我们事业发展的需要吗?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认识和照镜子,摄影有相类似的地方”。“如果脱离了客观世界,人的头脑里什么也产生不出来。”就好比没有人,镜子里也就没有人的影像那样。于是很自然就会产生疑问:世上没有“鬼”、“神”,如何脑子里就有了“鬼”、“神”的影像?于是就辩证地解释为:“人类的认识不是对客观世界平静的、呆板的、表面的反映,而是与实践紧密相联的深刻的、能动的反映。”也就是说“鬼”、“神”不是呆板的、表面的反映,而是“人”的深刻的、能动的反映。这似乎也说得过去:“人”这样一个“物质的东西”移入人的头脑中改造成“鬼”、“神”这样的“观念的东西”。不过大千世界这样多的物质东西要移入人的头脑进行加工,这样的巨型工厂实在有点难以想象。换成镜子就还比较直观也易于接受,不过这物质如何映像在镜子里进行改造,想象的难度也太大了点。总之,这样的反映论实在是过于粗糙,过于勉强。

到了现代,科学研究日益深入,于是更多的疑问也就不断出现,使唯物的、辩证的认识论框架更加难以招架。 譬如,海森堡测不准原理(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 Heisenberg Uncertainty Principle)是量子力学的一个基本原理。该原理表明:一个微观粒子的某些物理量(如位置和动量,或方位角与动量矩,还有时间和能量等),不可能同时具有确定的数值,其中一个量越确定,另一个量的不确定程度就越大。也就是海森堡测不准原理认为,在一个量子力学系统中,一个运动粒子的位置和它的动量不可被同时确定,位置的不确定性Δx和动量的不确定性Δp是不可避免的,它们的乘积不小于h / 4π(h为普朗克常数),这些误差对于人类来说虽然是微小的,但是在原子研究中并不能被忽略。他认为,在某一个给定的时间点,一个电子所处的位置是无法确定的,也无法跟踪它的轨迹,所以玻尔假定的电子轨道并不存在;诸如位置、速度等力学量,无法用通常的数字来描述,但可以用抽象的数学结构即矩阵来表达,海森堡用矩阵形式给出了他的新理论(矩阵力学)。

测不准原理表明:从本质上来讲物理学不能做出超越统计学范围的预测。在许多实际情况中,这并不构成一种严重的限制。在牵涉到巨大数目的情况下,统计方法经常可以为行动提供十分可靠的依据;但是在牵涉到小数目的情况下,统计预测就确实靠不住了。事实上在微观体系里,测不准原理迫使我们不得不抛弃我们的严格的物质因果观念。这就表明了科学基本观发生了非常深刻的变化;的确是非常深刻的变化以致于象爱因斯坦这样的一位伟大的科学家都不愿意接受。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不相信上帝在和宇宙投骰子。”然而这却基本上是大多数现代物理学家感到必须得采纳的观点。(参考百科词条:海森堡测不准原理简要介绍,及维基百科:维尔纳·海森堡)

不确定性原理时常会被解释为:粒子位置的测量必然地扰乱了粒子的动量;反过来说也对,粒子动量的测量必然地扰乱了粒子的位置。换句话说,不确定性原理是一种观察者效应的显示。(维基百科:不确定性原理)所谓的“观察者效应”有很多的误会。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中看到,任何观察的结果都只是观察者与被观察者所在的大系统的结构属性而已,而并不存在纯客观的,与主观没有任何关系的所谓“客观知识”。

因而,传统的“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它的原材料都来自客观世界的”那种人类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的认识论自然也就会受到冲击。通俗的说,简单地认为客观上存在电子围绕着原子核旋转的轨道的事实,在人脑里才形成电子沿着轨道围绕着原子核旋转的理论模型。但这样简单的反映论已经无法被科学实验所证实(经得起科学实践检验)。“玻尔假定的电子轨道并不存在”,电子沿着轨道围绕着原子核旋转的的理论模型与科学观察不相符合。同样,认为实际事物存在“客观辩证规律”,所以人脑中才产生“主观辩证规律”,这样的反映论也很难站得住脚。还有,因为存在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生产关系的事实,所以人脑里才有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主观规律产生的反映论也很难站得住脚。对此,应用“辩证”手法,虽然可以用“错误的反映”来加以解释,而产生新的正确的反映来应付。但是这样的应付无济于事,反映论依然很难站得住脚。

物理学家赵忠尧的两项实验发现了正负电子对产生和湮灭现象,同时也促进了安德逊的云室实验,导致了正电子径迹的发现。众所周知,正电子的产生与发现,正负电子湮灭现象的发现都是物理发展史的里程碑。(中国物理学会杨国桢:《赵忠尧先生对正负电子对产生和湮灭现象发现的巨大贡献》)对这些实验结果进一步分析,物理学家们终于认定,反常吸收是由于部分硬伽马射线经过原子核附近时转化为正负电子对,而赵忠尧首先独自发现的特殊辐射则是一对正负电子湮灭并转化为一对光子的湮灭辐射!也就是说,如果把人们已经发现的电子称为负电子的话,那末,赵忠尧及安德逊则第一次发现了正电子的存在;如果把已经发现的负电子称为物质的话,赵忠尧在世界物理学界第一个观测到正反物质湮灭,发现了反物质的物理学家。

赵忠尧的发现意义是伟大的,他的研究成果是对狄拉克提出的粒子空穴理论第一个提供了实验验证,它为后来正负电子对撞机的研制提供了理论基础。(施宝华:《诺贝尔的遗憾》)一般性的描述为,在真空中,粒子不停地以虚粒子、虚反粒子对的形式凭空产生,而又互相湮灭,在这个过程中,总的能量保持不变。首先给予真空崭新物理内容的是狄拉克。狄拉克提出了粒子空穴理论,认为真空是充满了负能态的电子海。当负能态的电子吸收了足够的能量跃迁到正能态成为普通电子时,电子海中才能留下可观测的空穴,即正电子。从体系的能量角度考查,这种情况比只有电子海的真空状态要高,因此真空就是能量最低的状态。

从现代量子场论的观点看,每一种粒子对应于一种量子场,粒子就是对应的场量子化的场量子。当空间存在某种粒子时,表明那种量子场处于激发态;反之不存在粒子时,就意味着场处于基态。因此,真空是没有任何场量子被激发的状态,或者说真空是量子场系统的基态。关于真空的近代认识不再是哲学上的思辨,而是可通过实验来检验的。有不少现象都需要用真空的近代观念予以说明。高能正负电子对撞湮没为高能光子,反之高能光子可使真空激发出大量的粒子。由狄拉克空穴理论到正电子的发现,是典型的先有“正电子”的理论观念,后有“正电子”的实验发现。而非先有“正电子”的实存,尔后反映成“正电子”的理念。

与此相似的是,中国的学者郭沫若,也是先有了人类经过原始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真理”(意识),尔后才去发现中国的殷商和西周是奴隶制社会。并非中国古代真的存在奴隶制社会,才反映成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郭沫若的《奴隶制时代》所表述的思想意识。官员们也是先有“成绩是基本的,问题只是个别的”的观念,然后才去做实际调查,从而发现了“成绩是基本的,问题只是个别的”的“事实”。英美的主流科学家,也是先有气候变暖的“主观真理”(意识),而后才去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去粗取精”,从而发现了气候变暖的“客观真理”(实存)。认识的理论与现实状况的严重背离,表现了上述认识论的软弱无力。

至于“电子轨道”和“正电子”是不是真实的存在,人们一样都很渺茫。时下,已经不相信“电子轨道”的实存,但还相信“正电子”的实存,什么时候又变得不相信了,一时还说不清楚。

人们经常当为笑柄的西方哲学的到底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再一次困惑唯物与辩证的认识论。这表明了人的意识对外界存在并非简单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能动的反映论也不足以描述复杂的认识过程。

因而,以唯物和辩证为框架的马克思主义现有的认识论有所不足,需要改善与重建。而老子的认识论框架是可以继承,并用以发展现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传统认识论。

马克思 / 存在 / 意识 / 空穴理论 / 测不准原理 / 海森堡 / 赵忠尧 / 狄拉克 / 郭沫若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