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第十章 究竟在哪儿出了错

2020年6月20日  来源:我们为什么会犯错 作者:(美〉舒尔茨 提供人:自诩玫瑰的凋谢

一旦扣错了第一颗纽扣。后面就再也扣不好了。

1844年10月22日的清晨,一群人聚首等待世界末日的降临。他们在家中、教堂里、户外复兴布道会上碰头,这些人大都来自纽约和新英格兰,也有来自美国和加拿大的,甚至还有从英国、澳大利亚和南美远道而来的。没人知道这支队伍有多庞大。有学者估计有25000人,还有人说超过了100万人,而更多的人认为聚集人数有几十万。无论确切数字是多少,聚集队伍之庞大远远超过任何邪教,参加人员之庞杂迥异更无法归结为某一教派。信徒里有浸礼会的、卫理公会的、圣公会的、路德教的,还有来自基督教门下的三教九流,此外还有几拨新近皈依但不从属于任何教会的前无神论者。他们几乎囊括了19世纪中期社会各个领域的人们。社会学家再三声称有关世界末日的预言,对穷人以及未获得公民选举权的民众——即那些后世比今生更有盼头的人——尤其具有煽动性。但在1844年的那一天,律师、医生、农民、工人、解放的奴隶、受过教育的和未受过教育的、家财万贯的和一贫如洗的:

所有人都万众一心,等待着被提气

这群信徒在其他方面都各不相同,但唯一一个共同点是:他们都信服于威廉?米勒的教义。威廉?米勒系自我修行的牧师,通过对《圣经》文本钻研分析,他最终坐实了耶稣再度降临人间的确切日期。米勒于1782年生于曼彻斯特,在家中16个孩子里排行老大,祖父是一名浸礼会牧师。在他4岁时,全家搬到了纽约州北部,后来被称为“第二次大觉醒”的举国宗教复兴运动才刚刚在这里露出点苗头。此后数年之间,米勒家附近的地区便被称做“燎原之地”,因为宗教信仰之火在这里熊熊燃烧,几乎所有人都皈依了基督教。

天时、地利、人和(家系背景))都预兆了一位未来宗教领袖的诞生——然而,当时尚年轻的米勒却发出了退教的声明。他后来写道,自己当时心存疑惑,因为“《圣经》中有多个自相矛盾和前后不一之处”,并且,在携新婚妻子搬到佛蒙特州之后,他在几个朋友的建议下开始阅读伏尔泰、休谟和托马斯?潘恩的著作。这三大思想家都拒绝拥护宗教教条的权威,提倡自由理性的思考,于是渐渐地,米勒也开始接纳这些观点。

1812年,美英战争爆发。许多人在沙场上重新皈依了基督教,其中也包括米勒。作为第十三步兵团的团长,米勒参加了普拉茨堡战役,美军以少胜多击败了英军,从而扭转了战局。对米勒来说,这场意外的胜仗证明了上帝之手的存在:“在这种差距下还能打贏,实在出人意料,在我看来更像是比人类更伟大的存在之所为。”他后来如是写道。不过,我却禁不住揣测,当时真正让米勒改变信仰的是与死亡零距离接触的经历。长时间以来,他都对唯理论@怀有疑虑,尽管它有诸多优点,但却“无法脱离开‘往生’这一槪念,并且也倾向于否认往生的存在”^这一缺憾想必在米勒目睹战争的残酷后更能切身体会。(再加上米勒的父亲和妹妹也在战争期间相继离世。)米勒曾写道,与其接受灵肉俱毁的可能性,他“宁愿选择《圣经》中的天堂或地狱,来试一试自己的运气”。就这样,这位左右摇摆的浸礼会教徒又重新信奉《圣经》。

①“被提”一词出自拉丁文的“raptu”,意为“提离或提起”。专指世界末日来临之际,被复活的和改变形象的基督信徒们将被提在空中与主相遇,就是在天与地之间的大气层中相遇,最后升入天堂。

®又称理性主义。认为唯有理性才可靠、片面强调理性认识作用,与经验论相对立。

但是,早年基督教中让米勒困惑烦恼的矛盾点仍然未能得到解决。1816年,他在佛蒙特州结识的一位旧交告诉他,要么化解《圣经》中的矛盾,要么就索性退教;米勒接受了挑战。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全心全意致力于构建一个体系,该体系最终由14条法则组成,意在让《圣经》文本从此前后一致。从此以后,他将反复宣传这个体系是多么简明易懂且无懈可击;当然不信教的人要是不这么认为也情有可原。(法则8:“图像符号始终具有象征意义…"?比如山峦象征政府,野兽象征王国,水流象征人民。”法则10:“图像符号有时会有两个及以上的不同含义,如白天可用于象征三种不同长度的时间:1.无限的时间,2.有限的时间,一天代表一年3.—天代表一千年。”法则11:“如何判断一个词是否使用了象征意义。如果它从字面上就能说得通,并且不违背自然法则,那么它在此使用的即是字面含义;反之,则为象征意义》”,正是这些解释文本的法则让米勒推断世界末日已近在咫尺。《圣经》里既然这么写,那就准没错。

错误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