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证实偏差—自圆其说的思维陷阱

2019年5月18日  来源:模型思维 作者: 提供人:cazhan94......

08思维模型:证实偏差—自圆其说的思维陷阱

美国生物学家、心理学家彼得沃森于1966年设计了一个经典的四卡片推理测试。

实验目的:测试人们的逻辑推理能力(理性水平),现已成为心理学中研究推理能力问题最经典的案例之一 。

实验内容:桌上有四张卡片,一面是字母,另一面是数字,它们分别是A、K、4、7。待验证的命题为 “卡片的一面如果是元音字母,那么它的反面就一定是偶数”。 要验证此命题为真,至少要翻开哪几张卡片?”

结果发现大部分被试者认为需要“A”和“4”,35%的被试者认为只需要翻开卡片“A”,仅10%被试者做出了正确判断,这个高错误率的现象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兴趣。

分四个步骤解析下:

翻开“A”卡片,如果反面是偶数,那么此命题可能对,需进一步证实。如果反面是奇数,则此命题肯定错,此命题证伪结束;

翻开“K”卡片,无论背面是奇数还是偶数,即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故“K”为干扰项;

翻开“4”卡片,如果反面是元音字母则命题可能对,需进一步证实。如果反面是辅音字母则对我们要验证的命题没有意义,因为规则说的是元音字母的反面一定是偶数,并没有说辅音字母的反面是偶数还是奇数;

翻开“7”卡片,如果反面是辅音字母,那么此命题可能对,结合第1步,此命题证实结束。如果反面是元音字母,则此命题肯定错,此命题证伪结束。

结论:“A”和“7”单独可以证伪,故需要证实至少翻开“A”加“7”。

通过以上实验,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习惯于从“证实”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愿意从“证伪”的角度思考问题,证实是一种归纳法(大多数情况是不完全归纳法)。面对归纳法得出的结论,我们更应该优先考虑所有的“可能证伪的线索”,而不是“可能证实的线索”。这也是4卡片测试导致那么多人推导错误的重要原因。而在证实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偏差,心理学上的专业术语叫证实偏差。

WHAT什么是证实偏差

证实偏差是指当人确立了某一个信念或观念时,在收集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寻找支持这个信念的证据倾向。也就是说他们会很容易接受支持这个信念的信息,而忽略否定这个信念的信息,甚至还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认知资源贬低与他们看法相左的观点。

比如说:你觉得你领导对你不好,你就会找出很多理由来证实,来确认“领导确实对你不好”这个观点,而领导对你好的证据进行选择性忽略,形成对领导不客观的评价。同样你喜欢刘德华,你就会找出几十个理由喜欢,你不喜欢某一位明星,你就会找出几十个理由不喜欢他。其实每个人都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

同理,企业家在做决策的时候,一旦做了某项决定,就会找各种理由支持这个决定,而对反对这个决定的人或者信息视而不见,开会时很喜欢一句话,有意见保留。这样的领导者很可能由于证实偏差曲解了客观,进而会形成决策失误。

WHY为什么会产生证实偏差?

1、证实偏差的心理机制

证实偏差是一种非理性的决策行为,必然会降低判断和决策的效果。目前, 关于证实性偏差心理机制的探析主要集中在肯定检验策略、认知失调理论、错误规避三个方面。

三者都是从动机的角度对证实性偏差进行了解释, 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肯定检验策略强调的是个体为了避免由假设带来的不确定或模糊状态, 即为了实现认知闭合的需要;

认知失调理论强调的是个体为了避免因认知失调而产生的不舒适的感觉;

错误规避强调的是个体为了避免因判断错误而导致更大的损失。

机制1:肯定检验策略

肯定检验策略表现为检验期望出现的事件是否出现,检验已经发生的案例是否符合假设条件。

通俗讲:就是先有结论,再找证据支持。类似于律师思维,假设我的辩护人无罪,再找理由支持这个论点。

当我们对一个问题有着先入为主的偏见时,我们会下意识地寻找论据来证明这个偏见,从而陷入非理性的思考之中。而且这个答案通常是在非理性的情况下,凭借感性做出,在这个答案的驱使下,我们会更容易接受和相信支持这个答案的论据。

08思维模型:证实偏差—自圆其说的思维陷阱

图片来源网络

例如警察审讯嫌疑犯,往往倾向于将嫌疑犯当成真正的犯罪分子,迫于审讯的时间压力,若警员想要搜索到所有有价值的信息,必然会加重认知负荷且增加任务难度,当已知条件证明当下假设成立的情况下,再在无限的信息中寻求证伪显得不够经济。

肯定检验策略从选择性信息搜索的视角阐述了证实偏差的内在机制,人们在决策过程中,面对复杂而笼统的问题,人们往往喜欢走捷径。为限制问题空间,缩小信息选择的范围,使假设尽快得到验证,必然会倾向于肯定检验策略,加工证实性信息。

机制2:认知失调理论

08思维模型:证实偏差—自圆其说的思维陷阱

图片来源网络

认知失调又名认知不和谐。是社会心理学教皇级人物费斯丁格提出的著名理论。该理论认为,所有人类都有一种避免认识不一致的倾向。当一个人的信念和行为之间不一致,而产生的不舒适感、不愉快的情绪。这种情况下, 个体会通过改变原有信念或否认新认知来进行自我调节。

例如:一个人认为抽烟有害健康,而行为上却在抽烟,这就会出现信念和行为的不一致,为了避免认知失调,要么改变行为,要么改变信念,最终抽烟者就会说:抽烟可以帮助思考,抽烟可以缓解压力,抽烟不会长寿但不一定会短命(举出很多人抽烟仍然长寿的案例,举出很多人不抽烟短命的案例等等),来进行自我欺骗。

人天生喜欢合理化。当我们接收到反对这个答案的论据时,我们会天然地拒绝接受它,并试图将它解释为对我们有利的样子。对于我们所无法接受的东西,我们会试图将其扭曲成为我们所希望的那样。

例如: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当吃上葡萄时,又说,葡萄也没那么酸嘛!

认知失调会激发个体选择性的信息搜索和对信息进行偏差性解释。为了缓解认知失调, 人们常常把一些既不能支持已有假设, 也不能支持其它假设的模棱两可的信息解释为支持已有假设的论据,高估了关联性, 从而产生“相关错觉”,造成证实偏差。

例如:存在潜在种族歧视的警察往往认为黑人与违法行为具有较高的相关, 因此在执法过程中不能公平对待小群体黑人, 而是倾向于证实他们是犯罪分子。心理学上称之刻板印象。不管黑人怎么为自己辩护,自证清白,警察都有可能认为你是在狡辩。

认知失调从动机的角度解释了证实偏差,认为个体通过选择性信息搜索和有偏差的解释两种机制来进行自我辩护,弥补了肯定检验策略单以选择性信息搜索来解释证实偏差的不足。

机制3:错误规避

错误规避认为人们之所以出现证实性偏差是为了规避因错误而导致的损失, 保证决策的实用性。与肯定检验策略和认知失调理论一样, 都认为这是一种动机性偏差。在日常生活中, 采用证实策略可以有效地节约成本并减小错误的代价, 有利于个体生存

例如:用人单位雇佣销售员时,仅仅依据外向型员工的销售业绩比较好,故只雇佣相对外向型的员工,显然这种检验是不充分的,也会让雇主错失一些机会,但至少不会做出错误决策,且有利于节约招聘成本。

错误规避从实用主义角度出发,节约成本和脑细胞,是生态理性的一种表现。

2、证实偏差的影响因素

因素1、锚定效应(先入为主)

08思维模型:证实偏差—自圆其说的思维陷阱

图片来源网络

锚定效应是指当人们需要对某个事件做定量估测时,会将某些特定数值作为起始值,起始值像锚一样制约着估测值。在做决策的时候,会不自觉地给予最初获得的信息过多的重视。

例如:你去买衣服砍价,你问衣服多少钱?店家说1000元,这个1000元就是锚,会影响到你的出价。而如果店家没有先出价,让你先出价,你有可能说200元,这样你就设了一个锚,店家的出价就会受到你的影响,所以,掌握锚定值的人有可能对自己有利。

人们倾向于把证据理解为支持初始假设的附加证据。当存在假设锚定时, 人们总是倾向于增加对目标假设的信心, 对其为真的可能性的主观估计也会增加, 因而倾向于证实。而将否定证据视为不相关且不可信,因此在价值判断中容易接受肯定的证据,而对否定证据则吹毛求疵。有了肯定的证据,决策者很快就减少了信息的复杂度,并且有选择的记住具有支持性的印象。对于否定的证据,他们会继续思考那些不破坏“选择性解释”的信息。

日常生活中, 固有的态度也会自发形成条件性参考框架, 使个体偏好默认假设而忽略或难以考虑其它可能的假设, 表现出证实性偏差。

例如, 在审讯中, 审讯员的默认假设是嫌疑人为罪犯, 这种固有的态度会影响审讯员的提问方式, 倾向于证实目标假设。

08思维模型:证实偏差—自圆其说的思维陷阱

图片来源网络

信念的锚定: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组实验,让一些男士在电话中与他们不相识的女士交谈,分成2组,事先告知第一组男士,与他们谈话的女士相貌很漂亮,告诉第二组男士与他谈话的女士相貌丑陋。研究者分析了被试者对电话中女士谈话的评论,发现第一组男士和漂亮女士的谈话更热情、更可爱。第二组则想反,其实,与他们谈话的女士未必真的漂亮,但关于漂亮女士行为的图式引导了他们作出与之相吻合的行为。

因素2、认知闭合需要

08思维模型:证实偏差—自圆其说的思维陷阱

图片来源网络

人类不喜欢混沌的状态,大到宇宙、社会,小到个人生活工作,都充满着未知,模棱两可,这种不确定性给人们带来焦虑和恐惧、抑或吸引和神秘感,为了消除这些不安因素,人们需要为这些未知的问题找到确定答案、结束模糊和混沌状况,便为心理学上的认知闭合需求:给问题和人生找个答案。这种愿望和动机,对证实偏差具有重要影响。

在不确定或模糊情景中,个体通过“夺取”,“冻结”两个阶段实现认知闭合。在“夺取”阶段,个人没有明确的认知闭合目标,需要通过信息搜索形成对目标事物的尝试性判断和假设,在“冻结”阶段需要对已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形成最终判断。

高认知闭合需要的个体在“冻结”阶段会坚持“夺取”阶段形成的假设, 拒绝改变或调整已有的信念、观点或假设。

08思维模型:证实偏差—自圆其说的思维陷阱

图片来源网络

例如:高层的战略会议,作为高管应该很清楚老板目前处于“夺取”阶段还是“冻结”阶段,如果是“夺取”阶段,高管们应该各抒己见,提出符合公司发展逻辑的观点,帮助公司形成年度明确目标。如果是“冻结”阶段,那就别犯傻了,老板已经进入肯定检验策略和认知失调,你说什么都白搭,不如仔细聆听、认真思辨、贯彻落实。会后再经过缜密的证伪后,及时向老板提出校准方案。

因素3、个人经验

个人经验会降低证实偏差的程度。拥有相关经验的个人能自发地提出其他可能的假设,并通过不同假设的分析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而经验较匮乏的个人很容易过度关注当前已有的假设,不能充分考虑其他可能的假设,导致证实偏差。

08思维模型:证实偏差—自圆其说的思维陷阱

图片来源网络

例如:实习医生相对主任医师而言,缺乏相关的诊断经验,面对复杂的病例,在根据病例和相关报告进行判定时更容易接受眼前各类佐证呈现的假设,表现出较大的证实偏差。而主任医师能够在当前各类佐证的基础上提出其他更多的假设进行验证,证实偏差较小。虽然经验可以降低证实偏差,但不能完全避免,个人经验越丰富,越容易依据已有经验为自己的观点进行辩护,导致对立双方的观点更加激化。

因素4、信念坚持

个体往往过分相信自己判断的准确性,评价一旦形成便不轻易改变。人们会坚持相信他们的假设,甚至这种假设逐渐形成一种信念,当这个假设与新数据相矛盾时,人们还是会坚持下去。

例如:比特币历史走势,不难看出,它时不时会走出断崖式下跌行情。事实上,自2012年以来,它至少经历了13次重大的修正或崩溃。

看涨的人:他们认为只是回调修正,终将卷土重来。

看跌的人:比特币是泡沫,肯定会跌的,上涨也是暂时的。

08思维模型:证实偏差—自圆其说的思维陷阱

图片来源网络 苹果联合创始人 伍兹尼亚克

比特币的未来如何,相信没有人能准确预测。包括苹果联合创始人 伍兹尼亚克吐槽,卖出比特币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他看到了未来价值的波动,也不是预测到了高点,原因竟然是他觉得这种投资压力很大,因为比特币像过山车一样忽高忽低,心脏受不了。

3、证实偏差的负面影响:决策失误

证实偏差的负面影响,可以导致产生错误的决策、最终造成各种损失。

证实偏差常常被庞氏骗局的犯罪分子、金字塔传销犯罪分子、算命师以及广告商作为诱导手段,让人心甘情愿的对他们充满了信任。很多卖药的在声称自己药物疗效的神奇时,往往举出很多治愈的案例并把它们放大化,丝毫不提那些失败甚至产生了严重副作用的案例,而受骗者在接受了骗子的宣传洗脑之后,再来看这些案例,便由将信将疑变成了证据确凿的信任,而且还会认为自己很客观,很讲科学。

案例1:庞氏骗局

20世纪90年代,阿尔巴尼亚2/3的人口在最具破坏性的庞氏骗局中失去了自己的毕生积蓄,骗局每个月为投资者提供30%的利率,甚至50%-60%的利率,有些人甚至把房子卖点获取资金参与其中,在高峰时期,相当于阿尔巴尼亚GDP的一半资金投进庞氏骗局。最终引发街头骚乱,导致5000多人死亡,掀起内战,最后导致政府垮台,因为一开始,这一骗术得到了政府的支持。

为什么那么多人相信骗子?当然主要是人性的贪欲。从证实偏差的角度讲,当一个人觉得这个项目赚钱时,就会去搜集证据进行证实,发现身边100个人都赚钱,于是得出结论,这个项目赚钱。很多庞氏骗局P2P公司都是刚开始让客户赚钱,操作案例,利用证实偏差,新客户很容易上当。

记住:哪怕你发现1000人买了某个投资产品赚了巨额利润,也不能保证你买一定会赚。

08思维模型:证实偏差—自圆其说的思维陷阱

图片来源网络

案例2:金字塔骗局

金字塔传销骗局中常常有一种名义的产品在出售,然而焦点总是在新招募的成员身上而不是所谓正在出售的产品上,利用几何级数的增长方式,赚取新成员所缴纳的费用,牟取暴利。犯罪分子利用所谓专家背书,情感触发和看似合理的潜在逻辑去说服客户。利用大量的成功案例去欺骗客户,于是客户产生证实偏差,最终被骗。

当然证实偏差只是决策失误的一个因素,犯罪分子往往会利用锚定效应、从众效应、生动效应、认知错觉、思维谬误、人性弱点、信息不对称等各种方法组合使用,产生1+1大于2的效应。

HOW如何应对证实偏差?

1、多元思维:竞争性假设分析法

决策者在分析原有假设时, 最好能够充分考虑其它可能的假设。 (analysis of competing hypotheses, ACH)就是一种通过仔细权衡各种可能的假设与证据之间关系而减少证实性偏差的方法。

08思维模型:证实偏差—自圆其说的思维陷阱

其核心思想是:首先, 充分考虑各种可能的假设, 并在更大范围内列举证据。然后, 列出“假设—— 证据”矩阵, 对每个证据与每个假设是否一致进行判断。接着, 重新组织假设, 进行假设与证据一致性的再评估, 标注出与所有假设都一致的证据, 形成初步结论。最后, 对关键证据进行重新评估, 看其是否符合整个逻辑推理过程, 而不是仅符合部分推理过程, 得出最终结论。

2、证伪思维:从反面去思考

08思维模型:证实偏差—自圆其说的思维陷阱

图片来源网络 卡尔·波普尔

卡尔·波普尔是伟大哲学家和科学家,是证伪主义的创始人,他指出科学研究应该采用证伪原则而非证实原则。科学和非科学的区别就是是否具备可证伪性。

举个例子:比如说天下乌鸦全是黑的,具备可证伪性,因为你去找到白乌鸦就可以了,但是如果你说乌鸦是神灵的化身,这句好就不好证伪,就不是科学。波普尔之所以反对经验证实而提出经验证伪原则是因为他主张科学具有人性方面,即科学理论是可错的,同时他还发现了证实和证伪间的不对称性,即经验证实所需要的经验的次数是无限的,但经验证伪却不同,一个伪经验就足以推断出这个结论是伪结论。

查理芒格在告知投资者时反复强调:反过来想,总是反过来想。就是要学会逆向思考,考虑问题的对立面,通过考虑对立面,人们在搜索和加工信息时考虑的会更加全面,判断与决策时也会更加谨慎。当遇到重大决策时,应大胆运用证伪理论,尽可能的将决策风险降到最低。当我们遇到一些能证明自己想法的案例的时候,不妨反过来想想,这个案例是否具有普遍性,是否只是个个案,没有任何代表性。

例如:公司在进行战略决策时,可以运用证伪思维,进行一次“拍砖会”,证明新项目是不可行的,当我们把所有认为项目不可行的问题,一个一个解决,自然就提前规避了风险,大大提升项目的可行性。同理,个人买房,择业,结婚,投资,都可以从反面去证伪自己的决定,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证实偏差对决策的危害。证伪思维只能降低决策失误的概率,但不能保证决策成功,因为成功受到多重因素影响。

3、科学实验:随机对照组双盲实验

科学是一套证实体系和工具,比如“随机对照组双盲实验”、以及“统计分析”等,它以严格的规则将我们所见的各种样本进行归纳和演绎,从而得出合理的结论。

双盲实验是一种更加严格的实验方法,通常适用于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实验,旨在消除可能出现在实验者和参与者意识当中的主观偏差、个人偏好和安慰剂效应。在双盲实验中,实验者和参与者都不知道哪些参与者属于对照组(control group)、哪些属于实验组(experimental group)。只有在所有数据被记录完毕之后(在有些情况下是分析完毕之后),实验者才能知道那些参与者是哪些组的。采用双盲实验是为了要减少偏见(prejudices)和无意识地暗示(unintentional physical cues)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对于被试者的随机分配(Random assignment)到对照组或者实验组的做法是双盲实验中至关重要的一部。确认哪些受试者属于那些组的信息交由第三方保管,并且在研究结束之前不能告知研究者。

例如:板蓝根可以治疗感冒,有些人相信,有些人不相信,如何让人相信,完全可以做一个随机对照双盲实验,如果通过实验,那讲大大增加了板蓝根可以治疗感冒这个观点,国际上很多重要药物上市都有经过临床随机对照组双盲实验,才能获得上市。这个实验不仅适合与药物,很多设计人类感受的变量,都可以进行双盲实验,例如:1000元的酒比100元的酒好喝?可口可乐比百事可乐好喝?等等,在双盲实验下,没有了安慰剂和个人偏好,变量之间的真正关系才更为客观,可信度更高。

当然这种实验的成本很高,比较适合于理论研究,一般老百姓很难完成,所以有时候只能相信专家的话,相信科学,运用实验统计出的数据和概率去做出判断,帮助我们避免证实偏差的危害。

08思维模型:证实偏差—自圆其说的思维陷阱

总结

证实偏差是一种心理自我保护机制的副产品,是人维护自己信念的需要而创造出的一种思维陷阱,陷入其中之后人会失去所有的客观和理智而不自知,反而会觉得自己才是最客观和公正的。很多“狂热的信徒”便是如此,并不是他们故意与人作对,而是他们本身的证实误差使他们相信自己是正确的,是善良的。我们只有不断的学习并使用例如元认知、批判性思维、贝叶斯定理、第一性原理、决策树等科学理论和工具,帮助决策者尽可能不受证实偏差的影响。

参考资料

自缚的陷阱 Nailshif

判断与决策中的证实性偏差 吴修良等

思维模型 / 证实偏差 / 自圆其说 / 肯定检验 / 认知失调 / 错误规避 / 锚定效应 / 个人经验 / 信念坚持 / 竞争性假设 / 证伪 / 双盲实验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
相关核心文章
cazhan94......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