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原生家庭的和解:恨若没有充分表达,爱便没有存在的空间

2019年5月24日  来源:有梦想的唐糖 作者: 提供人:sizhuo82......

心理学从不高深,它就隐藏在你生活中的鸡毛蒜皮里,不管你发现没有,它时时处处在你身边。就像荣格所言:潜意识正在操控你的人生,而你却将其称为“命运”。

不知不觉,鸡毛蒜皮已经进入倒计时了。当初定的100篇的宏伟计划,实现了9成。在这近4个月的时间里,随着时间的流逝,我的心灵也有过一次又一次的质变和提升。而最近一次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事,发生在我和朋友A之间。

我和A商定去看电影,在电影院集合的时候,发生了 "事故"。A比我先到。我随后先是到了我认为的集合地点(大楼的南侧),没有找到A,微信联系,A告诉我,往北走,还给我拍了一个小视频,视频里,正是这座建筑物的标志——一个霓虹灯招牌,于是我走到了招牌下面,但是依然没有人。这时候,我就开始不高兴了。其实A就在我身后几十米的停车场,从我到招牌下面到我们互相看见,前后不超过1分钟时间,但就这么短时间,我的自动化反应就出来了,我见到A的第一句话是:你是不是有病啊?这么大的牌子下面你不站,你站那么远干什么?

A和我都是逆鳞很重、高度逆反的人,所以我们之间经常有口角摩擦。我们一共也没说几句话,就进入了激烈的战斗模式。

最初我说"你有病啊",是我的口头语,我习惯使用带有攻击性的表达说话,尤其是在自己关系熟悉的人面前,我经常使用类似"你有病","你傻啊""白痴"之类的语言,更多的时候,这种脱口而出的话语是一种习惯,不假思索就会蹦出来。但是显然,那天A听到我这句话,反应也很激烈。

我们开始进入自我证白+吵架的模式,内容围绕着"到底应该站在哪等对方"这个主题,A反问我:凭什么必须在牌子下面?我则反唇相讥:放着最明显的大牌子下面不站,站那么远干什么?A说站在汽车的台阶上,是为了站的更高,看的更远,方便找到我,但我觉得这是无稽之谈。我们激烈的争吵了几分钟,因为谁也没有收敛自己的怒火,所以越吵越凶。

A耐着性子压低了声音说,要吵别站在这吵,到车里去吵。这句话在当时说出来时,我的意识非常清楚,我清楚的看到,A正在试图按下暂停键,但是我当时完全不想听命于A。我清晰的从意识层面知道,此刻我应该怎么做——也按下暂停键,但是我同时也非常清晰的知道,我不想那么做——因为我从A的咬牙切齿中感受到了一种控制。

虽然所有的反应和事件的发展都不假思索,一气呵成。但学过心理的我,还是非常清晰的捕捉到了自己当时的心理。

A在劝说我换地方吵架无果之后,恼羞成怒,直接骂了我一句,转身离开。我的第一反应也是愤然离去,但我在当天的吵架过程中第二次清晰的和自己的感受相链接。我捕捉到了自己对"控制"的无力感,那一刻,我清晰的意识到,我对A失控,对局面也失控了——这种"失控"是我不能接受的——关于"控制",在随后两天的九型人格8号"领袖型"的课程上,我体会颇深,也算是另一种机缘巧合。

对失控的愤怒(其实内心是恐惧),让我翻回头,"抓"住了还没来得及"逃跑"的A。我说过,A和我一样,都是极度逆反的人,我的控制让他抓狂,愤怒从7级直接跳到10级,看着A近乎疯狂的举动,我反倒平静下来,我让A冷静一下,A愤怒的喘着粗气,足足喘了几分钟,才平静下来,不过嗓子已经喊哑了。

A的暴怒,之所以能让我变得理智和冷静,有二个主要原因。第一,从一开始我无意识的说A"有病"开始,就是我在激怒A,换句话说,我在这场"战争"中,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直到最后,A的愤怒升级到顶点,气愤到进入疯狂状态,从侧面也说明是我把A气成这个样子的,换言之,我还是处于关系的主导地位。这个"主导"对于有8号特质的人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它意味着对对方施加"控制"的成功。第二,我毕竟是学过心理的,而且在事件的全程,我不是"受害者",最多算"被忤逆者"。所以,在整个过程中我比A要冷静的多,如果说A的反应是不假思索,完全出于自动化的反应模式的话,那我则不同,我曾经有多次明晰意识到自己怎么了,并且明确知道该应该怎么做的时刻,只不过我没有按照意识层面的指引,去做"正确的事",而是按照自己习惯的旧模式任性为之罢了。

我以"不要错失目标"为由,劝说A和我去看了电影。我的心情完全平静,而A可能还长久的陷入愤怒和压抑的情绪之中。

这是我一贯的模式,我的隔离型防御模式和迅速回归的理智,总是让我在和别人争吵之后迅速的将自己从"困境"中解脱出来,站在制高点俯瞰事件的全貌。而被我"捉弄"的人,却长久的陷在负面情绪中不能自拔。

这件事之所以对我来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是因为通过这件事,我彻底融通了一些以前只停留在"道理"和"意识层面"的东西。

和A发生冲突第二天,我开始上九型人格第8型的课,本来我认为这个型号和我关系不大,也很难产生共鸣,没想到,除了我的主型5号之外,这两天的课对我意义最大,触动最多。

8号领袖型,在讲其"困境"时,主要讲的内容就是"控制",我虽然不是8号,但是我身上的控制与反控制却如此明显,听了2天课,我自己的旧伤也被疗愈了很多,自己的很多心理机制,也清晰了很多。

原生家庭的和解:恨若没有充分表达,爱便没有存在的空间

如今,我可以更清晰的剖析这么一件小事中自己的心理机制。

1、自我中心

这个问题可谓老生常谈,可以说,几乎所有的人际矛盾,都涉及这一点,如果能去掉自动化的自我中心,那么也就去掉了人际关系的绝大多数矛盾。

我的自我中心表现在,我认为A"应该"在招牌下等我,因为那个地方是标志性建筑,但是A的考虑是,站在汽车的台阶上,能够站的高看的远,方便找到我。可以说,我和A都没有错,我们只是站在各自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但是我却因为A跟我想的不一样而恼羞成怒,进而产生攻击性表达——你有病啊?为什么不在牌子下面等着?

每个人都有程度不同的自我中心,即站在自己的角度、经验上去思考问题,并理所当然的认为别人应该和自己想的一样。虽然很多善于总结的人,都会在随后即使进行角色互换的自我反省,但是大部分人在第一时间一般仍然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自我中心并不是自私,而是由于每个人受自身生活经验的局限,不自觉的产生的一种不成熟的思维方式,这和自私不是一个概念。而当一个人认知水平提升,能够以更广阔的视角观察事物,并且在生活中经常自我觉察之后,自我中心的成分就会减弱很多。可以说,认知水平越低的人,自我中心的成分越多,其思维方式越固着,越不愿意做出改变。而这样的人,可能会被别人认为是"自私"——因为ta仅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但真相只不过是因为ta还没有成长,没有学会以更"高级"的方式去看待和处理问题而已。

我之所以认为A应该在标记性建筑物下面和我汇合,是因为在我有限的认知里,标记性建筑物的牌子是最容易找到对方的。但是A的思维显然和我不同,A认为站的高,看的更清楚。可以说我们的目标都是一样的,都想尽快和对方汇合,但是使用的方式是不同的,而我,因为这个不同而不高兴,甚至产生攻击性表达,其背后除了自我中心的惯性思维之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这就涉及下面几个方面。

原生家庭的和解:恨若没有充分表达,爱便没有存在的空间

2、对"挫折"和"被干扰"的不耐受,对失去控制的恐惧和愤怒。

这一点隐藏的非常深,我自己在事后并没有觉察出来,直到找李少成老师做个案咨询的时候,才看到这一点。

我为什么会经常对一点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大发雷霆,比如像这次的事,从我走到霓虹招牌下到和A互相看见,只用了不到1分钟,但是这1分钟就耗尽了我全部的耐心,为什么?

在没有学习心理之前,我妈将这种现象解读为我"缺乏涵养",我自己也这样认为。但是这种标签除了让我陷入自我否定的内耗和循环之外,并不能在实际生活中帮助我的状况有所改善。

这正是大部分没有学习过心理学的人常犯的错误,以自己狭窄的经验和认知,随意对别人(尤其是孩子)乱贴标签,这样做不但不能帮助孩子改掉你认为的坏习惯,反而是对ta的一种负性强化,ta认为自己就是这么"坏"的,但同时又没有找到正确的路径获得真正的改变。人的行为是受潜意识的影响和支配的,潜意识里的东西如果没有被处理,那么其行为也基本上是一个自动化的反应——即不经思索做出的本能反应,当又一次认识到自己"做错了"之后,最多也只能进行事后反省。这正是为什么很多人都会说"道理我懂,但就是做不到"的根本原因。

只有真正了解一个行为反应背后的心理机制,看到潜意识,挖出"病根",才有可能做出真正意义上的改变。这种改变是水到渠成的,而不是强迫被迫的。

我经常对别人认为很小的、不值得一提的小事火冒三丈,根本原因是这些东西对我而言,失去了掌控感

我后来觉察到,这一个问题点,几乎囊括了我所有情绪反应的全部。换句话说,我所有的愤怒,暴躁,其根源都是来自于这一点。所以,如果这一点能够得以真正的修通,对我这个人的个人成长来说,将是一个质的突破。

原生家庭的和解:恨若没有充分表达,爱便没有存在的空间

再来复盘一下在我停下车子到找到A这短短几分钟发生了什么。

①商场很大,从商场的南侧到左侧,需要步行3分钟。我首先把车子放在了商场的南侧,在南侧的招牌下,我没有找到A。这时候,此刻,我情绪平稳。知道A就在附近,还需要花时间去找。

②通过微信和A确认,A应该在商场北边的某处,但具体在哪,我并不清楚,于是我开始顺着马路从南向北寻找A。这一段时间,我的情绪开始有微妙的变化。情绪池的反应开始逐渐升腾。

之所以会这样,原因在于,A告诉我她在停车场,而商场的停车场非常大,商场的南侧,北侧,和我顺着马路从南到北的路上,到处都是停车场。我认为A微信里告诉我的位置,始终不清晰,虽然我知道就在附近,但是我却始终找不到她。这个阶段,我一边沿着马路从南向北走,一边四处寻找A,但是都没有结果。

这个"始终找不到"的现象,令我的"挫败感"越来越重(当然,这些我在当时根本无法觉察),于是,我的心情开始由平静变得焦躁起来。

③在沿着道路从南向北找A的过程中,A给我拍了一个小视频,视频内容是商场北侧的电子招牌,也就是我后来认为A应该在那下面等我的标记物。

这个视频让我的心里有了一些安定,因为我有了明确的方向,即在我的自动化思维里,视频里的标记物,就应该是我能找到A的地点——此刻,我对事件发展的"掌控感"又回来了。

④我到达自己心目中应该找到A的指定位置——"招牌"下,但依然没有看到A,我四下环顾了一圈,还是没有看到A。这时,我的愤怒情绪瞬间爆发。

原生家庭的和解:恨若没有充分表达,爱便没有存在的空间

为什么会在这个时间点爆发,因为其背后包含了几重引爆情绪的"必然"。

第一,商场从南到北,我已经走完了,换句话说,这是我自己心目中设计的"极限",为什么一开始不着急,到了这个节点会气愤?是因为一开始对"未知"是有心理准备的,而走到头之后,依然没有看到A,接下来的"未知"对我来说,是没有方向的,一头雾水的。

再往深处说,是因为对事物的预判和掌控感消失了,而这次的消失是彻底的消失——因为从南到北,已经走到头了。

所有愤怒的背后最深层次的原因,几乎都是恐惧。

对未知的恐惧,对自己不能掌控的恐惧,激发了我的愤怒。

第二,A给我拍摄的视频内容是招牌,所以我理所当然的认为A应该在招牌下出现,我忽视了拍摄视频的角度,往往是离招牌有一段距离,然后面向招牌拍摄的这个基本事实。这里面有我的主观臆断。当我到达招牌下面时,我没有按照"我的设计"("我的期待")看到A,这让我非常愤怒。

这个愤怒,依然是源于失控感。换句话说,在我的潜意识里,A没有出现在"应该"出现的位置,这个现象,使我再次对事件发展失去了掌控感。

第三,我从南走到北,固然只有短短3分钟,但是我一直没有找到他,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潜意识里的挫折。这个挫折,依然是源于我丧失了自己的掌控,换句话说,在我潜意识里设计的全部可能里,不包括我走到招牌下面居然还看不到A的这个选项。

当这个选项出现时,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我又对局面失控了。这种失控是我不能忍受的,让我一下子变得很生气。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我对"挫折"、"失去掌控感"这么愤怒?这背后的根本原因是,在这个地方,有我未处理干净的"创伤"。换句话说,不是今天的A做了什么让我愤怒,而是A的行为启动了曾经的我的情绪按钮,我又回到了曾经遭受挫折,失去掌控时的创伤感受里。旧日的伤没有得到疗愈,今天的事就会依然沉渣泛起,让我疼痛。

有的人也许会想,短短3分钟的路程,至于这么大惊小怪的分析吗?答案是肯定的。太至于了。因为这些思想和随之出现的行为反映,都和自己的潜意识密切相关。如果没有这样细致的觉察,就不会知道自己到底是怎么了,自己的"创伤"在哪?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的行为,也将永远都不会知道。如果那样,就会永远陷入一个"知道道理,但做不到"的死循环中。

"知则明"就是这个意思。

还有人可能会对这个反复提到的"掌控"很不舒服,甚至觉得我是一个控制欲极强的人。对于没有学过心理的人,掌控这个词依然需要解释。

首先,掌控感≠掌控欲,这是两个截然不同个概念。

其次,自我掌控感、归属感、安全感…这些词汇之间都密切相关,是构成一个人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第三,自我掌控感实际上是每一个人的本能需求,从小的时候就开始努力获得。

比如说婴儿什么都不会做,当ta想要做什么的时候,就需要依赖妈妈,这个时候,ta就缺少自我掌控感。随着年龄的增大,自我掌控感越来越强,对自己的自信、笃定,对世界的探索,建立自己给自己的安全感….这些都和自我掌控感息息相关。

这是一种潜意识里的需求,可能很多人一直在寻找,但是却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但是不管怎么样,寻求自我掌控感,是一个人的本能需求。而这种力量的丧失,会直接使人产生挫败感,这种挫败感,会让自己产生无力感、愤怒、沮丧和焦虑等一系列负面情绪。

我之所以对于挫败感如此敏感,情绪反应激烈,是因为挫败对我来说意味着"失控",也就是对事物的发展失去掌控感,这种对掌控感的缺失,带给我极大的恐惧。这种恐惧表现出来的形式,就是愤怒和攻击。

为什么恐惧表达的形式是愤怒和攻击?其实不是所有的情绪都是用攻击表现,这只是我和我这类人的形式。但是可以简单的说,就像一个婴儿饿了就会哭一样,那是因为"饿"让婴儿产生了不舒服的感觉,而恐惧也是一种令人不舒服的感觉。为了逃避这种不舒服,每个人衍生出了不同的应对模式,有的人愤怒攻击,炸着毛,显示自己强大;有的人吓的瑟瑟发抖,不断产生各种恐怖糟糕的自由联想;还有的人隔离屏蔽,假装自己没有恐惧….这些模式的形成和每个人的生长环境密切相关。

原生家庭的和解:恨若没有充分表达,爱便没有存在的空间

在我个人的成长环境中,父母态度的不稳定,脸色阴晴不定的变化,使我缺少安全感,而缺少安全感就需要增加自我掌控感。我的潜意识会需要一切在自己的掌握范围之内,所以,一旦事情的进展出现了挫折,出现了变化,出现了让我失去掌控的东西,我就会抓狂,愤怒。

在我的人生经验里,"变化"带给我的体验常常是挫败感,常常和我的初始目标背离。我对目标的自我掌控的失控,导致了我从来不制定目标。出于伤害优先原则,每个人记住的都是伤害性体验。

在我12岁生日时,我们全家商定一起出门玩,带我吃大餐,照相,但是走到博物馆附近时,我爸就被酒品展览吸引了,他想进去看酒。我自然是不愿意的,我妈也劝他不要这样做,但我爸坚持要进去看酒,最后我们分道扬镳,我原本的生日目标也没有实现。

在一个人年幼时,ta所遭受的这些经历多数是来自强权者的镇压,而在大多数家庭环境中,强权者一般都是父母。我爸的随意变化,我的被迫接受(要么妥协,要么分道扬镳),对我的自我掌控感都造成了打击,使我一次次的错失目标。可以这样说,变化或者失控,对我来说都伴随着深层次的恐惧和随之而来的愤怒。

同样的事情发生过不止一次,例如我曾经有一次和我爸一起骑自行车去很远的商场。本来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但是出发没多久,因为一丁点小事,我爸就生气了。他在不通知我的情况下自己一个人悄悄打道回府。而我,却傻傻的一直一边骑车一边等他,直到到了商场门口,等了许久他也不来,才知道他肯定是不来了。而我身无分文,甚至没钱交停车费,最后狼狈的回到了家。然而,回到家后,见到的,却是我爸若无其事的脸。

他是随意变化(变化多端),对一个年幼的孩子的感受来说,无疑是灾难性的后果。这里面包含了被戏弄的羞辱感、被强权压迫的无力感、被敷衍对待的遗弃感等很多负面的情绪。

当这些负面的体验不断累加之后,在我的潜意识里逐渐形成了一套应对模式,不知不觉中,我就变得非常逆反,对失控和挫折(变化)不耐受,控制欲强(需要自我掌控),喜欢自己独处(因为可以不受外界干扰,自己掌控自己),胆小,拒绝尝试新鲜事物,只做自己有把握的事(新鲜事物意味着失控的几率更大),拒绝制定目标,从不做出承诺(对未知的变化充满恐惧和逃避)….等等。

原生家庭的和解:恨若没有充分表达,爱便没有存在的空间

在我开始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的心情是平静的,写了近7000字之后(远超过我最初的设想),我发现距离我原本要陈述的"知识点",才完成了不到四分之一。

在这个第二点我写了这么长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的,而且越写挖出的内容越多,还挖出了我的感受和恨意。

我刚才写了半截就把这篇未经修改,未完成的初稿发给了我妈,与此同时,还发了很长一段留言给她,我写到:我这两天有了一些新的启发,我发现我所有的问题都在同一个点上,包括上次李老师对我做咨询,提到的对挫折的不耐受,我发现所有的所有,都是同一个问题,同一个根源。我今天写一篇文章还没有写完,在写的过程中,我自己越挖越多,越挖越深。我把这篇我没写完的文章发给你,你好好看看。我终于知道我是怎么回事了。

我又补充了一句:我涌起了对我爸极度的愤怒,我终于知道他带给我的终极伤害到底是什么了。

过了一会儿,我又给她写到:我还在写,越写越语焉不详,我已经不能正常的写作了,因为我发现了这个问题所在,我愤怒至极,我终于把我一直隔离的东西调出了我的记忆库,以前上课时,每个人都说自己受到了什么伤害,唯独我想不出来,只知道肯定有伤害,但是不知道是什么,即使描述某些能记住的事情,也没有愤怒,觉得很平静。我现在知道,从来没有真正消失,只是我屏蔽和隔离了。我今天又一次和这些感受链接,我愤怒至极,我终于不再是冷冰冰的大理石了,我变成了有血有肉有愤怒的人。我的恨意滋生出来,我恨我有这样的家庭和父母,有这样的养育环境。我恨你们。

我竟然如此后知后觉,在我学习一年多以后,在我写到了第91篇鸡毛蒜皮的时候,我才挖出了我真实的恨意。

我以前还曾经写到,恨,如果没有被表达,爱,就没有存在的空间。我以前的恨,一直是停留在理论上的恨,不是真实感受的恨,所以我才可以轻易的谈理解,谈和解。而今天的感受让我知道,我开始走上真正的自我疗愈之路。我恨喜怒无常带给我无数伤害性体验的爸爸,恨软弱无能毫无主见的妈妈,恨纷争不断、炮火连天的成长环境,恨我被忽视忽略,恨没有人看懂我,只会用道德绑架我,或者强迫我…..

兜兜转转一个大圈,我似乎又回到了原点。但我知道,此原点非彼原点,这就是自我成长之螺旋上升的意义。我为自己和真实的感受链接而感到欣慰,我知道自己一直苦苦寻找的病根,终于开始浮出水面。

疗愈之路漫漫,而自我成长之路,没有止境。原生家庭之殇,不在“讨伐”,而在“寻根”。每个人都需要真正意义的疗愈。

原生家庭的和解:恨若没有充分表达,爱便没有存在的空间

如果喜欢,请点赞并关注我:“有梦想的唐糖”。持续输出原创好文,从心理学角度帮你拆分生活里“鸡毛蒜皮”背后的深意。

表达 / 自我中心 / 经验局限 / 不耐受 / 恐惧 / 愤怒 / /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