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分离性感情

2019年1月29日  来源:洞察人性 作者:(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提供人:zhangshaoping8......

一 愤怒

愤怒的感情将对权力与掌控地位的强烈欲望完全展现出来了。将前面的所有阻碍快速、激烈地清除,便是这种感情的目标所在,这点显而易见。人们在此之前做了很多研究,证明愤怒之人在追逐优越感一事上不遗余力。但某些情况下,追逐认可会演变为沉溺于权力。如此一来,人们必然会因对自身权力的少许威胁大发雷霆。在他们看来(可能源自过去的经验教训),自己能借助这种方法击败敌人,实现目标,而不费吹灰之力。在大多数时候,这种方法的确能奏效,哪怕其并不是很好的方法。可能很多人对他们怎样借助对愤怒的激烈表达夺回了自己的威望还有印象。

有些愤怒是值得体谅的,但此处说的是经常出现、有惯性、有目标的激烈反应,而非有充足理由的愤怒。部分人已将愤怒当成了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且是仅有的方法,其的确能非常熟练地表达自己的愤怒,引来众人的关注。通常说来,这种人都很自负且敏感,只能在超越他人时产生满足感,若他人跟他们水平相当,他们便无法忍受,若他人的水平超越了他们,就更是如此了。他们生怕别人会赶上自己,会对自己评价较低,为此以锐利的眼光留意着周围的一切,随时保持警惕。敏感之人往往还有疑心重这种性格特征,即难以对他人产生信任。

另有多种性格特征跟愤怒、敏感、疑心重关联紧密。时刻想着超过所有人的人,必然会遇到很多难题,也许还会难以跟社会相适应,因为其不敢面对艰难的任务,这些都是可以想象的。这种人只会在心愿无法达成时,借助让人厌恶的方式,如打碎镜子或价值高昂的花瓶等,将自己的不满公告天下。就算之后他赔礼道歉,表示彼时自己完全丧失了理智,但由于他有如此显著的伤害身边人的欲望,因此难以让人觉得他的解释是成立的。另有一点说明他的行为必然是有意且有计划的,即他绝不动不值钱的东西,只打碎值钱的东西,以宣泄自己的愤怒。

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这种方法也许能发挥某种作用,但这种作用在更大的范围内便会大打折扣,易怒之人因此也许会跟外部世界正面交战不断。

对于愤怒这种感情,我们基本都已非常熟悉了,会在听到愤怒等词语时立即联想到焦躁之人。对外界,这种人怀着显而易见的敌对态度,其愤怒表明,其已失去了近乎所有社会感。为了追逐权力,他们什么手段都能使出来,哪怕要将敌人逼上绝境。不妨这样说,感情与情绪是性格外在表现中最明确的一种,因此在对各种感情与情绪问题做出说明时,不妨借助对人性的相关知识。在我们看来,一切性格焦躁、愤怒、刻薄的人都在以强烈的敌对态度对待社会生活,且只是因为心中的自卑,他们才会在追逐权力时表现得这样疯狂,这项特征同样无法忽略。而由于大发雷霆会揭示出人心底隐藏的所有自卑与对优越感的强烈欲望,因此展现出如此强烈的进攻性与焦躁的情绪,对所有了解自己的人来说都是多此一举。这说明愤怒这种手段只是为了让其他人遭遇悲惨,以让自己获得更高价值,其本身其实没什么意义,不值一提。

在愤怒的种种催化剂中,酒精占据着非常关键的地位,要引发愤怒,只需少许酒精即可。人极易因为酒精的影响,摆脱文明的约束,这点大家都已了解。喝醉酒的人言行粗俗,不讲文明,无论是约束自身还是兼顾他人,对他来说都是不可能的。清醒之际,人们或许能竭尽所能掩饰对其他人的敌对态度,能约束自身一些缺陷,但醉酒却能彻底暴露其真面目。一般说来,最易酗酒的是难以适应生活之人,只因这种人能从醉酒中得到安慰,抛开痛苦,并能为自身失败找到借口,就这么简单。

相较于成年人,孩子更容易愤怒,甚至会为一点点小事大发雷霆。因为相较于成年人,孩子拥有更强烈的自卑感,以至于在追逐权力时,通常会选取更激烈的手段。由于孩子遭遇的困难全都难以战胜乃至根本不能战胜,因此其愤怒其实是一种寻求认可的方式。

谩骂、发脾气都不能宣泄的愤怒,也许会让愤怒者本人受伤。顺便说说自杀,我们发现,自杀这种行为包含了伤害自己的亲朋好友和惩处失败的自己这两种目的。

二 哀伤

失去某样东西,或某样东西被抢走,因此无法释怀,人就会表现出哀伤的感情。跟其他感情类似,哀伤也是为了改善自己的处境,弥补自己的不快与脆弱。从这个角度观察哀伤,会发现其跟发脾气的作用基本相同,只是引发二者的刺激各不相同,导致二者的态度与表现方式也各不相同,这是二者仅有的差异。哀伤跟其他感情一样,都隐藏着对优越感的追逐。例如愤怒之人的愤怒针对敌人,贬损敌人、抬升自己便是其追逐的目标。哀伤却针对哀伤之人自己,哀伤之人要实现抬升自己,获得满足的目标,哀伤必不可少,这跟内心的畏缩基本等同。哀伤与愤怒都是宣泄,都是心灵活动,只是获得满足的方式各不相同。哀伤之人总在不停地抱怨,这种做法本身便说明,不管对其他人还是对社会,当事人都心存不满与敌对情绪。因此过度的哀伤是种对社会的抗拒姿态,哪怕哀伤是人类的本性,也无法改变这一点。

身边人对哀伤之人的态度,决定了其能得到至高无上的优越感。哀伤之人能在其他人的照料、同情、支持、鼓舞、捐助下,改善自身处境,这是理所当然的,完全可以想象。哀伤之人当然能在泪水发挥作用的情况下,超越其他人,审判、批判、指控当前的秩序而不费吹灰之力。随着对处境要求的提升,这位哀伤的指控者的指控将越来越坦诚而直接,而其哀伤也将不断加深。哀伤居然由此变成了一项让人无法抗议的借口,凭借该借口,哀伤之人迫使其他人承担起了责任与压力,无法推脱。

哀伤的感情对以下两点的表现可谓十分全面:其一是以守为攻、以小博大的努力过程;其二是个人维护自身地位,逃避无力感与自卑的意愿。

三 感情泛滥

要真正了解感情与情绪的意义、价值,一定要明白,在战胜自卑,提升人格,获得认同的过程中,感情与情绪都是强大的武器。其实在生活中,经常有以感情作为武器的情况发生。在意识到发脾气、忧伤、流泪能帮助自己掌控身边的环境,吸引他人的关注后,孩子就会反复使用该方法。孩子极易因此建立如下固定行为模式:在解决种种生活问题时,尝试借助自己独一无二的表达感情的方式。这导致他在任何有需要的时候,都会借助这种武器达成目标。但实际上,对感情的过度依赖是种可能发展到病态程度的恶习。自幼有这种缺陷的人,长大后滥用自身感情的概率会很高。他会在每次被人拒绝,自身权利遭受威胁时,用这种方式表达自身感情,将自己的愤怒、哀伤等一切感情都宣泄出来,好像做游戏一样,这已经成了他的习惯。他像掌控木偶一样掌控自身感情,游刃有余,这点能够想象。这是一种没有任何价值且让人厌恶的性格特征,更将感情真正的价值歪曲了。例如哀伤以痛哭的方式极其激烈地展现出来,跟哗众取宠的表演几乎没有区别,因此必然会让人觉得非常别扭。这种人给人的感觉是,其在尽可能假装自己非常哀伤。在生活中经常能见到这种人。

感情泛滥也许会引发一些生理方面的反应。愤怒之际,部分人的消化系统会深受影响,乃至恶心作呕,这点大家都已了解。很明显,这种生理反应在某种程度上带着敌对与抗拒的倾向。而哀伤时常让人吃不好,睡不着,变得十分虚弱,真正哀伤欲绝,也是相同的道理。

感情泛滥会伤及他人的社会感,因此必须予以重视。他人的善待也许能逐渐消除痛苦之人的哀痛情绪,但另有部分极度渴求他人关心的人,居然因为想从伙伴对自己的友情与同情中,得到对自我价值感与优越感的真切感受,所以希望自己能一直哀伤下去,除此之外,他们没有别的方法达成上述目标。

能频频引发同情的愤怒与哀伤都是分离性感情,会对人们的社会感造成伤害,不仅无法在人们之间建立真正密切的关系,还会拉开其相互之间的距离。某些情况下,哀伤的确能让人们团结起来,但由于所有人都不愿付出,最后被迫付出更多的人的社会感必然会失去平衡,变得扭曲,因此这并不是一种正常的团结。

四 厌恶

厌恶很明显也属于分离性感情,不过相较于其余感情,厌恶的分离性要隐秘一些。生理方面的呕吐感,源自胃壁所受的刺激。心理因素也能引发这种感觉,这为厌恶的分离性提供了证据,对此不必存有半分质疑。厌恶展现出的情绪属于抵触或是喜欢的对立面,厌恶引发的各种表情代表了对环境的轻蔑和对问题的逃避。很多人会借厌恶的感情,逃离一些让人不快的处境,对厌恶的滥用十分常见。且厌恶极易被刺激产生,对一些社交场所的厌恶会让人产生逃跑的念头,这是很顺理成章的。无论什么人都能借助某种程度的训练,掌握随时产生厌恶的技巧,因此这种感情基本是最易通过教育引发的。这将导致这种本来不会造成危害的感情变成了一种强大的武器,用来跟社会对抗,也可以说变成了一种强大的托词,据此逃离社会。

五 恐慌和忐忑

在人类生活中,最应被留意的现象中就包含恐慌和忐忑。这种感情除了属于分离性感情外,还会在人际关系中引发完全倒向其中一方的局势,其中部分人会让其他人承担所有责任与压力,跟哀伤引发的结果没有区别,这便是这种感情的问题所在。例如谋求他人庇护,往往会成为因恐慌而想要摆脱某一处境的孩子选择的方法。表面看来,恐慌和忐忑这一心理功能一点优越性都没有,好像等同于失败,的确如此。处在恐慌与忐忑中,人会竭尽所能展现自身的弱小,但这样便揭示了这种感情追逐优越感的分离性特征。即这种人希望能借助他人庇护,积蓄自认为足以面对、克服当前威胁的能力,这便是其谋求他人庇护的原因所在。

作为一种感情,恐慌和忐忑生来便有,不可动摇,不妨这样说,所有生物生来便能感受到恐慌。而由于人类脆弱到无法承受任何打击,因此格外恐慌。孩子要稳定、顺利前行,一定要有他人从旁相助,只依靠自身力量无论如何都不可行,毕竟其人生经历太少,生活认知又太过浅薄。孩子进入生活的瞬间,各种难题便朝他扑过来,处处危险的生存环境便开始作用于他,且作用多种多样,让他感觉非常不安全。孩子在弥补这种不安全感时,一直处在失败的威胁中,以至于产生了悲观的倾向,形成了一种引领全局的性格,即对外部环境提供的帮助与照料怀有强烈的欲望。这导致他战胜人生困难的被动程度,跟他谨小慎微、故步自封的程度成正比。此外,他还做好了准备,在被迫前行时逃走。一心想要后退的他,性格中最一般且最明显的特征,当然就是恐慌和忐忑了。

恐慌和忐忑跟模仿类似,其表达方式中同样有抗拒的趋势,但是没有丝毫不加掩饰的进攻性与直接的展露,这些我们都已了解。而恐慌、忐忑到病态程度的人,自然丝毫无法掩饰自己心理活动的路径。人们总感觉这种人非常渴求他人的帮助,非常想将他人困守在自己身旁,这种感觉完全是身不由己的。

前文在探讨焦虑的性格特征时得出的种种结论,也将在对上述现象展开更深层次的研究时得出。我们的研究证明,往往是这种人能够感受到异常强烈的恐慌与忐忑,他想获得他人的帮助及随时的关怀,而他这种举动其实是在建立一种上下级从属关系,要求他人务必时刻帮助自己。很多人毕生都对特殊关怀充满渴求,这是更深层次的研究得出的结论。这种人之所以格外需要特殊关怀,是因为其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以至于难以独立。但其社会感却少得可怜,其对有人相伴的欲望再过强烈,都不能改变这一点。得到特权便是他们表现如此忐忑的目的。除了能帮他们逃避各种生活要求外,恐慌与忐忑还能让身边人全都向他们臣服。这种分离性感情将逐渐渗透他们的一切生活关系,在他们追逐掌控地位的过程中,变成一种关键的手段。

感情 / 愤怒 / 哀伤 / 感情泛滥 / 厌恶 / 恐慌 / 忐忑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