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人性七罪宗是什么?

2019年5月31日  来源:水伯 作者: 提供人:zhebei45......

卡尼曼对直觉导致的偏见和失误,进行了非常系统深入的研究,在书里也列举了大量现象,比较典型的是三种偏好和四种效应。我们把它们叫做系统1的“七罪宗”。你不需要记住这“七罪宗”,只需要在我介绍的时候对照一下自己,在日常的思维中是不是也存在这样的习惯。

人性七罪宗是什么?诺奖得主卡尼曼《思考,快与慢》,深刻到恐惧

1、是典型性偏好:就是人们会过度关注典型事件,而忽视了典型背后的概率

有这样一个实验,先告诉你,一个人在纽约地铁里阅读《纽约时报》,然后让你猜测她的学历,她是有博士学位,还是连大学文凭都没有。实验结果显示,大多数人想都没想,就选择了博士学位这个选项,这是基于典型性偏好做出的判断,但从概率来说,这个答案肯定是不明智的。因为在人群里,有博士学位的人和没有大学文凭的人,相差的是很多的。而系统1对于看报纸这个典型特征的过分关注,很容易让你忽视基础概率,这就是典型性偏好导致的偏见。

2、可得性偏好:一件事更容易出现在大脑里,人们就认为这事情更容易发生

比如,你看新闻,发现上个月发生了一起飞机相撞事件,那你出远门就容易选择开车或者坐火车。如果依靠理性,你应该去认真计算各种交通工具的事故概率才对。有意思的是,把可得性偏好的效用发挥到极致的,不是科学家,也不是政治家,而是恐怖分子。在以色列,恐怖主义活动猖獗,但是在恐怖活动中死亡的人数,也远远小于交通事故的死亡人数。但是,新闻媒体更关注恐怖事件,经常报道恐怖事件,这就导致公众更容易联想到恐怖事件,而不是去计算背后的概率。可得性偏好的成因,在于系统1会将“容易出现”和“概率较高”弄混,宁可做直觉判断,也懒得启动系统2进行科学的概率运算。

人性七罪宗是什么?诺奖得主卡尼曼《思考,快与慢》,深刻到恐惧

3、因果性偏好:系统一有个特点,喜欢对事物进行因果关系解释

它的解释是合理的吗?不一定,因果性偏好的成因,可能和人类与生俱来的合理化天性有关,所见所知的各种事物,都需要有一个说得过去的合理化解释。这在以下两种情况下特别容易导致偏见。

第一种情况,是对随机事件进行因果关系解释。比如二战期间,德国发射 V 型火箭袭击伦敦,伦敦人发现,在不同地区,爆炸点不一样。很多人相信,在没有爆炸的地点一定藏着德国的间谍。但是严谨的统计分析显示,爆炸点的分布只是典型的随机事件。

第二种情况,人们会对回归平均值的结果进行因果关系解释。回归平均值是一个基本的统计学原理,意思是每一次的表现,总会趋向于回归平均水平。例如,高空滑雪技巧比赛,运动员要是这回做出一个完美动作,下一次就很有可能出现失误。但是,系统1对统计学原理缺乏直观理解,总是要用因果关系去解释。要是下一次动作表现不好,你会认为,运动员已经领先了,所以特别紧张,发挥失常。如果下一个动作表现得更好,你就会认为,运动员已经拿到了高分,心情放松,也就能更好发挥竞技状态了。这样的判断往往没有什么事实根据,只不过是你大脑里的系统1,自动生成了因果关系解释。

4、光环效应:先接受了事物的一些信息后,这些信息会影响你对事物整体判断

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做过一个非常经典的实验。他假设有两个人,一个叫艾伦,另一个叫本,用一组词语对他们进行描述,然后再要求志愿者对这两个人的个性进行评价。对艾伦的描述,把褒义词放在前边,比如聪明、勤奋,把贬义词放在后边,比如冲动、挑剔、固执、忌妒心强;对本的描述,还是这些词,但是顺序掉了个个儿,贬义词放在前边,褒义词放在后边。结果,志愿者都认为艾伦是个好人,本有问题。而且,你还会在大脑里做解释,你会认为艾伦首先是个聪明人,聪明人有理由固执,甚至这种固执还是值得尊重的;本首先是个忌妒心强和固执的人,这种人越聪明,你就会觉得他越危险。其实,两个人唯一的区别,只是你对他们的了解顺序不同,系统1对先了解的信息先入为主了,这就是光环效应导致的偏见。

人性七罪宗是什么?诺奖得主卡尼曼《思考,快与慢》,深刻到恐惧

5、锚定效应:评估某未知事物之前,先估计一个参考值,叫锚定值,再来调整

在估计参考答案的时候,会受到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往往并不准确,即便是你再去调整,也会出现巨大的评估误差。有一个实验,实验人员向参观博物馆的游客提两个问题:第一,最高的那棵红杉树是高于1200英尺还是低于1200英尺?第二,你认为最高的那棵红杉树有多高?第一个问题里提到的1200英尺,会对游客的头脑产生影响,成为游客回答第二个问题时的锚定值。在这个锚定值下,游客对第二个问题的平均答案是842英尺。而如果把第一个问题中的数值改成180英尺,游客对第二个问题的平均答案变成了282英尺。正是锚定值的改变,让游客的判断发生了巨大变化。

6、框架效应:指同一个问题的不同描述,会导致你做出完全不同的决策判断

比如说,在描述某个手术术后病人生存情况时,有两种方法,第一种说手术后3个月内的存活率是90%,第二种说手术3个月后会有10%的病人死亡。这两种描述只是说法不同,其实含义是一样的。但是,实验证明,无论是医生这样的专业人士,还是一般社会公众,都觉得第一种方法更好。

人性七罪宗是什么?诺奖得主卡尼曼《思考,快与慢》,深刻到恐惧

7、禀赋效应:是指当你拥有某个物品之后,你就会觉得它价值更大

著名的马克杯实验,实验人员把马克杯作为商品在学生之中随机分配,然后让学生自由交易,结果发现成功完成交易的没有几个,因为马克杯买家和卖家对于马克杯的估价差得特别多。卖家估价中位数为5.25美元,但买家的估价中位数只有2.25美元。最先设计马克杯实验的学者,就是另一位行为经济学家理查德·塞勒,禀赋效应这个概念也是他最早提出来的。禀赋效应可以用前景理论来解释,而前景理论正是卡尼曼的理论贡献。按照前景理论,大多数人在面对得失时,会产生不同的风险偏好。在面对获得时,你会小心翼翼,不愿意冒风险;相反,在面临损失时,你会不甘心,变得容易冒险。比较起来,你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在损失时遭受的痛苦感,要大大超过获得时收获的快乐感。用一句话来解释,你捡到100块钱获得的快乐,不能抵消丢失100块钱带来的痛苦。

前面我们说的光环效应、锚定效应和框架效应等,共同说了一个问题,人类的系统1是一个具有先入为主特性的系统,先输入的信息在判断中能够占据优势地位,不管这种信息是第一印象,是事先设定的参考值,还是描述时的词语和修辞,都会极大影响我们的判断。

人性 / 典型性偏好 / 可得性偏好 / 因果性偏好 / 光环效应 / 锚定效应 / 框架效应 / 禀赋效应 /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