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为什么工作量证明很重要?

2019年3月23日  来源:见实科技 作者: 提供人:hangchuang33......

为什么工作量证明很重要?

为什么工作量证明对社交网络至关重要? 如果人们只是想要最大化获得社会资本,为什么不能让过程尽可能简化?

因为如果来得太容易,它将没有任何价值,这与加密货币一样。价值与稀缺性正相关,社交网络的稀缺性源于付出劳动,并展示成果。如果不需要任何技能和努力就能获得所谓社交资本,那么它将一文不值。这并不是说门槛低、大家都能发挥很好的平台就没有用,而是说让人们相对有一些竞争的环境对用户更有激励作用。让我们回到上文提到的原则一:人是追逐社交身份的猴子。所谓身份地位,是相对的。如果每个人都能达到某种地位,那这个地位就完全没有意义,那只是一个“谢谢参与”而已。

Musical.ly给获取粉丝和赢得身份设置了一些对很多人来说不那么容易突破的障碍。而对另一些人来说,尤其是青少年,特别是年轻女孩子们,这是一个特别适合她们参与并可能获胜的游戏。于是,她们蜂拥而至——这印证了我们前文提到的第二个原则,人们总是寻求最高效的方式来积累最多的社交资本。

回想早期的Twitter,当时它还以提供一些无关痛痒的状态更新服务为主。现在回看我12年前还存在服务器上的最初的两条推文,它们居然间隔了一年,且都是关于我交税的事。现在看来,简直乏味到自己都生厌。早期的Twitter充斥着这种无关痛痒但又沉闷乏味的生活状态更新。

对我而言,Twitter的转折点在于Favstar和Favrd这两个功能的上线。(现在它们已经不复存在,被Twitter无情封杀),这些全球范围内的排行榜突然将单纯记录状态的服务转变为一种竞争,人们争相开始撰写全球最受欢迎的推文。回想一下,那时甚至不具备现在这样病毒式传播的功能和条件,就已然力挽狂澜。

朱啸虎推荐超深度长文:地位即服务——重新审视社交网络

Favstar和Favrd做的就是选出真正优质的内容并把它们在排行榜上显示出来,对我来说,它们对Twitter简直具有革命意义。这形成了一种反馈,而反馈在形成正向循环中必不可少。也由此缔造了一种特殊的喜剧演员,他们在140字的有限篇幅内极尽搞笑,没错,他们就是段子手。

朱啸虎推荐超深度长文:地位即服务——重新审视社交网络

Twitter全球排行榜的推出让我想起了经典电影“大逃杀(Battle Royale)”中的一幕,当Beat Takeshi Kitano通知一群熊孩子他们被驱逐到一个岛上直至战死,只有最后剩下的学生将获得胜利,那些试图偷偷溜出指定战区的人将被恐怖分子首领杀死。Twitter上的竞争当然没那么生死攸关,但回顾这个功能上线之前的Twitter,就会发现前后声量和影响力天差地别。

至关重要的是,这种技能和天赋不是每个人都有的。这让Twitter的“工作量证明”机制得以成立。随着时间的推移,Twitter的整体质量随着反馈循环机制不断进步。人们不断学习能获得更多点赞的策略,并持续彼此竞争。

今天再看Twitter,几乎已经没有任何推文是Twitter早期那种无聊的状态记录了。我们已经来到了Twitter的成熟期,每条推文都等着被点赞或转发,上面的每个人都已经是训练有素的专家和段子手。热门段子和冷笑话随处可见。那个仅仅更新无关痛痒的状态的Twitter显然不是个大生意,但我仍会偶尔想念它。我讨厌这个全新的Kanye(说唱歌手),心情不好、粗鲁暴躁,但总能上新闻头条,我怀念那个甜美温和却踩不到点子上的Kanye。

身份饥渴是一种巨大的潜在能量,这也是“地位即服务”模型的命脉。为了在市场上成功分得一杯羹,各大社交网络都设置了自己独特的身份代币,让用户通过不同的工作量证明来获取。

让我们来看一个不太成功的例子,Prisma。它同样主打滤镜,同样试图从工具演化成一个社交网络。它通过优越的算法支撑滤镜,能够轻易把你的照片变成一张精美的艺术画作。App一上线就大受欢迎。

它非常好用,但问题就是太好用了。

轻轻一点,任何照片都能华丽变身,那就意味着没有一张照片能脱颖而出。主角是滤镜而非用户,那关注其中任何一个用户而不是其他人就变得毫无意义。如果毫无门槛,那么任何基于技能的社交网络或是身份比拼模型都是不成立的。这就是一个超级实用的工具没能跑通“地位即服务”模式的例子。

反观Instagram,最早同样是滤镜,用来提升手机拍照的质量,但提升空间非常有限,照片的好坏依然主要取决于摄影师。构图、主题的选择,这些仍然取决于摄影师的水平,滤镜并不会帮你化腐朽为神奇。

回到先前的问题:如何建立一个新的社交网络。我们需要对这个问题做一些补充和限定。如果是基于“地位即服务”模式的业务,所要求的工作量证明是需要一些技能门槛的,是要能区分出用户高低的。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它就为用户创造出了所谓社交货币,如同ICO那样。

这当然不是建立社交网络的唯一路径。正如我之前提到的几个维度,你可以撇开社交资本这条路,专攻工具性或娱乐性。但增加了“地位”或者说社交资本这个维度,就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为什么有些社交网络看似完全不实用,却依然获得成功。试想一下,一个只能上传6秒视频的App怎么可能实用呢……

Facebook最初的工作量证明

你可能一直没搞明白,Facebook区别于MySpace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它是如何脱颖而出的?Facebook最初只是一些文本的状态更新,谈不上什么本质创新。

事实上,Facebook开创性地提出了世界上最著名的工作量证明门槛:你首先必须是哈佛的学生。你得用哈佛的邮箱注册才能使用Facebook,这无疑是全世界最具精英气质的滤镜了,几乎没有其他更能彰显精英人设的产品。

从哈佛拓宽至常春藤盟校,然后是更宽泛的其他大学,Facebook的用户扩张始终遵循年龄、学历的相对窄众和精英化。

从更广泛的追逐社交资本的维度来看,获取更多优质异性关注也是生机勃勃的大学生活的重要部分。Facebook的出现可以说是服务了这项世界上最激烈的社交资本竞赛。

社交 / 工具性 / 社交资本 / 工作量证明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