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多个小规模有效的团体

2018年6月8日  来源:引爆点 作者:马尔科姆·格拉锥威尔 提供人:abc9998......
摘要:如果让人们在人群中推理或做出决定,他们得到的结论与他们独处时做出的回答截然不同。一旦我们成为群体中的一员,我们都容易感受到来自身边众人的压力、社会规范和任何其他形式的影响,正是这些至关重要的种种影响裹挟着我们加入到某个潮流中去。你和好朋友一起阅读、讨论过的书籍当然记得更清楚、理解得更深刻。它成了一种社交体验、谈话主题。思想或观念的传播可以通过无数小型的、组织严密的群体来实现。

最有效的团体

从某种程度上看,道理非常明显。去电影院看过电影的人都知道,某个电影好不好,从涌入电影院的观众的多少可以窥见一斑:无论是喜剧片还是惊险片都只有在人流如潮的电影院中才显得更具戏剧意味、更激动人心。心理学家的说法与此非常相似:如果让人们在人群中推理或做出决定,他们得到的结论与他们独处时做出的回答截然不同。一旦我们成为群体中的一员,我们都容易感受到来自身边众人的压力、社会规范和任何其他形式的影响,正是这些至关重要的种种影响裹挟着我们加入到某个潮流中去。

你是否曾经思考过宗教运动的兴起。通常我们认为那是像使徒保罗、比利-格雷厄姆、杨百翰(BrighamYoung)等传教士的超凡魅力影响的结果,但其实任何新兴意识形态的传播都要借助于群体力量。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卫理派教会运动在英国和北美方兴未艾,19世纪80年代的五六年时间里,卫理教会的追随者人数从22000猛增到90000。但是,卫理教的创始人,约翰-韦斯利可根本不是他那个时代最具魅力的牧师。这项荣誉属于乔治-惠特菲尔德,他是个颇具魅力的演说家,据说,他曾经施展口才让本杰明-富兰克林捐款5英镑,而众所周知,富兰克林是从不去教堂的。韦斯利也不是约翰-加尔文和马丁-路德之类的伟大神学家,他的天才之处在于组织能力。韦斯利在英国和北美到处演讲,在露天向成千上万人布道,但是,他不仅仅布道,他还在每个小镇停留一段时间,把那些最积极热心的追随者组织成宗教团体,再把这些团体细分成20人左右的班组,要求皈依者们每周集会并且严格遵守行为准则。如果有人没能遵守卫理教的准则,就将被驱逐出组。换句话说,这是一个代表一定意义的宗教小组。

韦斯利的一生都不停地穿梭于各个宗教小组之间,每年要骑马走过4000英里的路程,各处宣讲,加强卫理教的道宗信条。他是一流的联络员,他是个了不起的保罗-里维尔。不同的是,他不是一个人与其他许多人建立起联系,而是一个人与许多小组建立起联系,这看起来区别不大,但却很重要。韦斯利懂得,要想使人们的信仰和行为发生根本的变化,而且要让这种变化能够持续存在,并成为更多人效仿的榜样,就必须建立一个社会团体或组织,在这个团体或组织里人们可以互相交流、实践或培养自己的这些信念。

我想,这一点也有助于解释《丫丫姐妹会的神圣秘密》能够风靡起来的原因。《丫丫姐妹会的神圣秘密》第一次登上畅销书排行榜是在北加州独立书商的排行榜上。北加州,如韦尔斯所说,正是在那里第一次有七八百人参加了她的朗诵会。《丫丫姐妹会的神圣秘密》开始流行正是在那儿。为什么会这样?雷韦朗认为,旧金山地区是全国读书小组文化最浓厚的地区之一,而从一开始,出版商就把《丫丫姐妹会的神圣秘密》定位在“读书小组阅读书目”中,说这是一部情感细腻、情节随着人物发展、多层面揭示情感问题的小说,引人深思、有讨论价值。于是,许多读书小组蜂拥购买。前去参加韦尔斯小说朗诵会的妇女大多是读书小组的成员,他们不仅帮家人和朋友代买该书,还为小组的其他成员代买。由于读书小组阅读讨论该书,它变得更加令人难忘。毕竟,你和好朋友一起阅读、讨论过的书籍当然记得更清楚、理解得更深刻。它成了一种社交体验、谈话主题。《丫丫姐妹会的神圣秘密》根植于“读书小组”这样一种文化,促成了后来更广泛的口头传播直至最后的流行。

韦尔斯说,在朗诵会结束后的提问时间里,听众中有人告诉她:“我们在同一个读书小组里已经两年了,但在我们读了你的书之后,发生了些变化。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像是朋友了。因为有人告诉我,他们开始一起去海滨或者在各个成员的家中聚会。”妇女们开始按照书中描写的那样组成自己的姐妹团体,还把她们的照片拿来让韦尔斯签名。韦斯利的卫理教在英国和美国之所以能形成燎原之势,也是因为他不停地穿梭于各个宗教小组之间,这样每个小组都能接受到他的信息,并能得以强化。《丫丫姐妹会的神圣秘密》的流行与此非常相似,从一个读书小组到另一个读书小组,从一个姐妹组织到另一个姐妹组织,从一个小说朗诵会到另一个小说朗诵会——有一年的时间韦尔斯停下所有工作,在全国各地做此类活动。

《丫丫姐妹会的神圣秘密》一书和约翰-韦斯利给我们的启示就是,思想或观念的传播可以通过无数小型的、组织严密的群体来实现。但要得出这一结论,仍有几个问题尚待回答。比如,“群体”这个词,可以用来描述每件事:从一支篮球队到卡车司机工会,从一对度假的夫妻到共和党。如果我们想要发起什么潮流,要达到可以流行的程度,什么规模的“群体”才最有效呢?有什么简单可行的办法来区分哪个群体能够真正成为社会的权威群体,哪个群体不可能有多大影响力呢?事实证明,办法是有的,那就是150法则。而且,这是个非常令人不可思议的例证,绝妙地佐证了环境在社会流行潮形成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群体 / 影响 / 社交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
相关核心文章
abc9998......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