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认知世界的两种基本境界:有形边界与无形边界

2019年1月21日  来源:认知维度 作者: 提供人:liliros@57......

对于我们所认知的有限尺度下的世界来说,物质就是有形的边界,物质思维的核心就是用各种边界来分割物质的存在性,它在感知系统中的表征就是一个个基本的轮廓要素。物质思维的本质就是对实时采集的轮廓要素的大数据处理,并从中寻找相对不变性的过程,基于这种思维所形成的物质边界认知,其本质上依然存在着相对性。(注意,这里是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来理解物质这一概念,与哲学的角度来理解物质有所不同。)

例如一个原子,它有相对固定的体积,以某种精度来观察的话,原子是有边界的;如果进一步提高观察精度,那么就能发现原子核的存在,以及电子的运动轨迹,更重要的是,原子的边界不再是一个固定的存在,它实际上是由电子的运动轨迹所定义的,电子本身并不能构成原子的边界,电子特定的运动规则在一定的时间积累下勾勒了原子的边界,如果电子不总是围绕着原子核旋转,如果电子的运动轨迹更加固定或更加随意,那么原子的边界一定会大不同。因此,在更微观的尺度上,原子的边界就趋于无形了,这里的无形,是指形态的不固定性或多样性,此时,无形的边界是由系统子要素的可活动边界来定义的。

上面对原子的观察是从宏观向微观来切换的,如果我们反过来,把观察视角从微观切向宏观,就会发现,电子运动轨迹所勾勒的无形边界,在更宏观的背景尺度下,它会变得有形化,关于这一点,在“柬汰机制的竞争组合”章节中已经间接做了引证。

认知世界的两种基本境界:有形边界与无形边界

微观物质的运动规律可以用微分方程来描述,一般它没有特定的解,但是它通常是有边界的,在既定的尺度上,物质运动局限于既定边界内的局部空间中。如果把观察尺度提升到宏观层面,则要素每一次运动周期之间的最大径向空间差异将趋近于零,使得整体的无形边界浓缩为一个点、一条线、或一个面,这与我们进到森林中不知道相对地势和方向,但是天空中却可以清晰看出山脊走向是类似的。

在更宏观的尺度上,无形边界的异动趋向于稳定,无形边界的空间范围趋向于恒定,这种既定不变性能够归一为基本要素单元,成为建构有形化的基础。

物质都是由原子所构成的,以原子为基准尺度来看待物质的性质变化,则有:在宏观尺度上,无形边界趋向于有形化,在微观尺度上,有形边界趋向于无形化。这种性质表现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自然事物,因为把握合适的观察尺度很关键,但是理解这种不同观察视角的性质变化,有时能帮助我们更好的厘清事物的发展变化,就像是时域和频域变换对信号领域问题的求解过程一样。

当我们说物质的时候,通常意味着其边界是有形的,这个有形边界是针对物质本身而言的,而当我们说关系的时候,关系当中的要素因子也是存在着边界,不过这个边界是由探测系统和被探测要素所共同决定的。

对于一个温度较高的物质,用可见光反射来探测物质时会得到一个边界,用红外线来探测物质时也会得到一个边界,这两种不同的探测方式得到的物质边界是有所不同的(前者更精确),它给我们的启示是,当我们用不同的探测方式认知事物时,获得的性质是有差异的。

关系思维能够包容各种不同作用方式对事物属性的影响,而物质思维则通常是基于特定作用方式(一般指视觉的可见光探测系统)下的特定属性表现,同时观察者还容易忽视特定作用方式的存在,而误把这种属性表现当作是一种独立性存在。因为关系思维对作用方式的包容,不同作用方式会导致不同的要素活动边界,因此关系思维下事物的边界通常是无形的,它不像单一物质的有形边界表现得那么直接、那么具体,关系的边界是相互的、是多维的、是动态的、是发展的,它既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

上面对有形和无形边界的描述主要是以物质为对象来描述的,上一节我们提到,物质是一种广义上的主体,因此,有形或无形边界的异动规律同样可以用来描述主体,以及由主体而衍生的各种复杂事物。实际上,人的逻辑全景图(下图)已经暗含了作用方式带来的关系要素形态变化,具体表现在:从低维向高维的演化趋向来看,低层关系要素在高层意识中归一,无序作用趋向于有序化从高维向低维的细分趋向来看,关键因子在低层意识中分解发散,有序作用趋向于无序化

认知世界的两种基本境界:有形边界与无形边界

为了更好的进行说明,以村庄为例,每一个村庄都有自己的田地或资源,村民的日常劳作通常会局限于所属的土地上,因为村民基于固有的生活资源而在无形之中形成了一条生活空间的边界,从每个村民每天的临时活动来看,这个生活空间的边界是无形的,而以更长远时间来观察的话,村庄村民的生活空间的边界则较为明晰,这个边界与村庄的属地范围有关,也同村民与自然地貌的对抗博弈有关。现在有两个相邻的村庄,并且村庄中间有了一个农贸市场,村民之间的交互因为市场而日益频密起来,两个村庄的活动空间形成了嵌套,此时无形的活动边界就由两个村庄和环境所共同定义。

个人与个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都有着无形边界,这条边界既与主体的影响性有关,也与主体的历史认知有关,短期来看边界异动存在着一定的随机性,但长期来看,这条边界是由双方的需求差异和影响势能所决定的。那么,如何进一步明确人和社会等复杂系统的阶段性边界表现呢?

无论是物质、人还是社会,都是一种主体。物质作为一种广义主体,它是能够影响周边空间形态的,当两个物质相作用时,也必然会导致一种物质对另一种物质的空间质场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就相当于物质之间对空间的竞争。

在不考虑参照系影响的情况下(即参照系不参与作用),一种物质如果要影响另一种物质的运动形态,可以通过影响其空间来实现;一种物质如果无法影响另一种物质,则只能顺应其空间进而形成稳定的旋转纠缠或同步运动;一种物质如果要摆脱另一种有着更为强大质场的物质影响,就需要吸收更多的能量,或借助于其它物质的辅助以改变既有的空间束缚,从而主导自己的运动状态或轨迹。简单来说,由物质与物质所组成的关系体,其无形边界(即活动边界)是由物质对空间的竞争而形成的,物质的质量、能量等属性,决定了空间竞争力的大小。

人以及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组织作为一种侠义主体,主体间的无形边界则是由人的运行机制以及环境的运行机制所决定的。环境的运行机制包括自然环境的昼夜交叠、四季更替、气候变化、地质运动等等,而人的运行机制则由六个价值分化机制(详见文章“6张逻辑图,助你完全看透人性!”)所引导,这些运行机制的相互碰撞过程,也是一个对活动空间的竞争过程。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影响因子众多、运行机制较复杂,主体的活动空间是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的。而在更久远的时间尺度上,相对于影响因子的多变性来说,运行机制则呈现出了相对的不变性,由此使得运行机制成为定性主体无形边界的关键参数。当环境长期保持既定时,人的价值分化机制就成为主导主体间边界的决定性力量,乃至于逐渐形成一种有形边界,而当环境发生较大异动时,就成为冲击既有有形边界的关键能量。

主体之间的无形边界,都体现为对可活动空间的分割与融合。物质思维下,系统的边界是由物质的临时可达边界所构成的,在关系思维下,系统的边界不完全是由物质堆积起来的,而更多的取决于系统要素的运动规则。物质的有形边界可以由丛觉来感知,关系的无形边界可以由势觉来认知,由此可见,在获知无形边界与有形边界上存在着认知维度的不同、观察尺度的不同,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物质是关系的基础,而是两者存在要素运动复杂度的显著不同。无形边界可以基于宏观尺度而归一为有形边界,此时维度也归一了;有形边界可以基于微观尺度而分拆为无形边界,此时维度则扩展了。

有形边界代表物质,无形边界代表关系,基于此,我们可以继续反思物质和关系之间的辩证性。

无限尺度下,系统内在的组成要素总是在不断的变化,以至于没有绝对定性的物质关系体存在,只有永久不断的变化。能够支撑并维系一个系统以任何形态、任何性状的持久不断变化,而不是浓缩为一个没有时间的质点的,一定是要素之间的逻辑关联,这种关联就像是一种力、一种空间、一种磁场、一种能量,而不是物质本身。

在无限尺度上有序关联,是比物质更为永恒性的存在,这种规则或关联,既表现为一种关系,也是建构无形边界乃至有形边界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有了关系的恒定性,就有了物质的存在性,而有了物质的相对不变性,又能为关系提供进一步演化的基础。关系与物质之间究竟孰为因、孰为果,只能因时而论。

对于有限尺度下的世界来说,物质就是有形的边界,对于一个无限尺度下的世界来说,价值规则是其唯一的边界

价值规则体现的是一种运动性,对于确定参照系中的确定关系载体之上的价值规则,实质上代表着一种能量,而物质也代表着一种能量,因此,这两种不同尺度下的边界衡量方式实际上是等价的。

认知世界的两种基本境界:有形边界与无形边界

在自然界,老子点明了自然演化的价值规则,那就是道法自然、道长万物。在社会领域,李斯特指出了生产能力对国家财富积累的重要促进作用,马克思则进一步阐述了生产力对社会关系的重要决定性作用。道是自然演化的价值规则,而生产力则是社会演化的价值规则。

认知世界 / 有形边界 / 无形边界 / 有序 / 无序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