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4.4 可信度与新闻媒体

2021年2月12日  来源:批判性思维——带你走出思维的误区 作者:布鲁克.诺埃尔.摩尔,理查德.帕克 提供人:chunhao17......

4.4 可信度与新闻媒体

电视所报道的内容越来越五花八门,从人们所犯的简单错误到十足的诈骗,应有尽有。人们似乎不用担心看不到公正的新闻报道,各家电视台都想比竞争对手报道得更多。但从电视上获来的信息却越来越值得怀疑。

□“这是内容提要,稍后回来将详细地播报内容。”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不一而足,但一个共同的原因是:随着过去几年中发生的大量并购,美国的新闻媒体受控于越来越少的几家公司。自2001年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放松了对报纸、电台、电视台的所有权的管理规定后,媒体加速了被集中控制的进程。20世纪中期数以千计的独立媒体到了1983年仅剩50家。而到2004年年底,美国的主要媒体仅由5家公司掌控。在我们写这本书的时候,联邦电讯委员会延迟了出台进一步放松媒体拥有者的管理规定。我们希望大家明白这一点:媒体越控制在少数人手中,我们越容易得到被“操纵”的信息,或者政府自身或者媒体的控制者,会向我们提供有倾向的信息。

政府对信息的操纵

不仅从乔恩·斯图尔特的“每日秀”栏目中我们可以发现虚假新闻,联邦政府也涉嫌操纵虚假新闻。近些年来,从处方药计划、机场安全方案到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育法案等,都由政府资金支持,为取得受众支持而在电视上发布虚假报道。在作相关报道时根本没有任何针对这些计划或方案的批评意见,也只字不提这些并非独立的报道——报道的来源恰恰是出台相关政策的政府部门。

于2005年被曝光之后,这类电视报道似乎归于沉寂。2007年,联邦应急管理局曾召开了一次记者招待会,但并没有记者出席,提问者都是应急管理局的工作人员。在后来一次真正的记者招待会上,被问及此事时,白宫发言人佩里诺答道:“我们当然不能容忍此事,但这不是白宫处理的事务。”媒体不加任何批评地报道了佩里诺的回答,并不提及以前白宫对此类行为从不袖手旁观。专门采访白宫的记者,竟可以如此缺乏责任心,就像在驾驶的时候枕着方向盘睡觉!

不仅是新闻报道,在报纸的社论或电视评论中也往往出现类似问题。以作家或发言人的身份发表的意见,有些也最后被证明是花钱购买来的观点。2005年,卫生和人类服务部就花一万美元雇用专栏作家迈克尔·麦克马纳斯,让其撰写该部门所推方案的文章。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的文章的栏目名为“伦理与宗教”。

媒体的偏见

一致公认的是:媒体有政治倾向。但保守派认为媒体倾向于改革派,而改革派认为媒体倾向于保守派。至少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常常能听到媒体倾向于改革派的呼声。

媒体 福克斯新闻(FOX),公共广播电视公司(PBS),对伊拉克战争的误解

马里兰大学政策态度研究中心发现,主要新闻来源是FOX的观众,与主要新闻来源是NPR或PBS以及其他网络的人相比,对伊拉克战争更容易持三大误解。上述差异不是由于观众群体在人口统计学方面的不同,对于同一子群的观众进行调查,也显示了上述差异。

据我们的记忆,政治人物公开抨击媒体有改革派倾向的是尼克松政府的第一任副总统斯皮罗·阿格纽,里根政府、共和党的众议院(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众议院议长金里奇)以及布什父子的政府也都有这种抱怨。目前,你可以从网站上查到关于媒体倾向于改革派的说法。

我们并不想在此探讨到底哪些媒体具有何种倾向性。重要的是,即使某种结论和我们的偏好相吻合,如果没有充足的证据作支持,纵然这些结论是记者、专栏作家或广播员告诉我们的,它们也并不比市井百姓的街谈巷议更加可信。当这些媒体不加论证地宣称符合我们偏好的结论时,我们尤其要谨慎对待。

有线新闻网络的出现影响着我们所接受的新闻。自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CNN开了全天候24小时播报新闻的先河,福克斯新闻、微软全国有线广播电视也不分昼夜地争夺着观众的注意力。为了长时间地有内容可播,不得不扩展“新闻”这个概念。这个结果不仅影响了有线新闻网络,也波及传统的新闻节目。有关监狱生活或烹调技艺的“专题报道”越来越多地涌现于所谓的纯新闻栏目之中。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新闻研究院的前主任指出:就百事可乐这样的商业广告而言,更容易获得成功的是在不重要的新闻或情境喜剧栏目之后播放,而不是发布于卢旺达残杀之类的严肃新闻栏目之后。

针对是否可接受来自新闻媒体的断言,很难把我们的建议只归纳为几点。但以下各点是值得记住的:

像常人一样,在新闻媒体工作的人有时也会犯错误;他们有时也会接受缺乏充足证据的断言,有时也忽略了审查信息的来源。

媒体也会承受压力,有时也会受到政府或其他力量的操纵。

除少数媒体外,大多数媒体都部分地受利益驱动,因而面临着来自广告、所有者、经理人的压力。

最后,我们不能忘记在很大程度上媒体是社会的折射。如果我们大众都满足于凭感觉、肤浅的、被操纵的新闻,那么最终我们也只能获得这样的新闻。

电台访谈节目

表面上看起来,电台访谈会给我们提供大量传统途径的报道中无法获取的信息。在处理与政治议程有关的信息时,很多电台访谈节目的主持人的确搜寻传统的合法的新闻来源,并在证实了信息来源的限度内,向听众提供很多有趣的重要事实;但与此混杂在一起的是:大量来自偏见和固执意见的流言、传闻和闲谈,当有致电者参与时尤其如此,以致于在其所提供的信息中,我们也难以识别到底哪些是来自合法来源的。作为一种新闻来源,电台访谈节目的另一缺陷是:其信息几乎总是依据某个政治观点提供的(或被政治观点修饰过的)。

互联网

当今一个重要的信息来源是互联网,它几乎让每个拥有电脑和调制解调器的人,都可以与地球上任何其他拥有相同设备的人相互联系。虽然互联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在评价此来源的信息时,应该比审查来自印刷媒体、广播或电视的信息时更为谨慎。

互联网的信息来源基本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包括商业来源和机构来源;第二类包括在万维网(World Wide Web)上的个人网站和团体网站。在第一类来源中,包括像律商联讯(LexisNexis)数据库之类,还有新闻杂志提供的在线服务、大型电子新闻组织和政府机构等。第二类来源包括你能在网页上找到的所有其他信息——各种优质信息、五花八门的娱乐、时尚购物、广告、诱惑、欺诈性要约、彻头彻尾的谎言等。

媒体 失真的新闻:制造争端

2007年8月,在贝拉克·奥巴马于民主党的总统候选人中处于领先地位时,他的妻子米歇尔·奥巴马说过:“……如果连自己的家都管不好,一定管不好白宫。”

当时的语境中,米歇尔是在谈论她可以兼顾丈夫和孩子。但记者们立即把她的话解释为指向希拉里和比尔·克林顿。Fox新闻在奥巴马夫人和克林顿夫人的图片下列出标题“锋芒毕露”。

奥巴马夫人后来说,“完全是不同的语境”。不过没有关系,不实的标题往往掩盖不了正确的解释。

正如某个断言被印刷出来或在电视上播出来并不表明该断言为真一样,你在网上浏览到的信息也是如此。需要记住的是,从某个来源发布的信息的质量不会优于该来源本身。就某话题的媒体深度调查而言,律商联讯是优质的情报来源。律商联讯的信息库,包含从出版物(尤其是报纸和杂志)中广泛收集到的信息,特别是法律领域中的信息。但是从该渠道获得的社论并不比在报纸(毕竟,这是那些信息最初发布的地方)上读到的更有可能准确、公正或客观。

维基百科

就规模和影响力而言,成长最快的信息来源是在线的维基百科(Wikipe-dia)。"wiki"是一种提供共同创作环境的网站,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可以任意修改网站上的页面数据(wiki-wiki是夏威夷语里“快”的意思)。在2001年创立时,维基百科的创始人拉里·桑格尔和吉米·威尔士决定其内容和结构都由用户来决定。广泛的参与性既是其强项也是其弱项。基于成千上万人的贡献,维基百科的覆盖范围极广。到撰写本书时,仅英语的维基百科就有超过200万的条目,另外还有200多种其他语言或方言版本的。由于只要拥有电脑和浏览器就可以进入编写页面,相关报道通常都很及时,往往在事件发生的数小时内就能看到相关的条目。

也正因为进入编写页面的便捷性,所写条目的质量间也存在着天壤之别。对于新出现的条目就须格外谨慎:它们更有可能包含着未经修正的错误。但随着更多的知情人访问该网页,该网站上所发布的错误信息会被逐步修正以致消除。除对事实的误报外,偏见和遗漏也会影响该网页上发布的信息的质量;有时候,编写者会从他所支持的侧面来深度报道某个话题而对相反的立场却只字不提。但随着支持相反立场的人访问该条目,上述存在的错误就会得到修正。但在给定的时间进入给定的维基百科条目,都有可能遇到错误、遗漏甚至是恣意发表的信息。

对于获取某话题的相关知识而言,点击维基百科或许是很好的起点。但对于从该渠道获取的信息需要我们进一步验证。如果相关话题对你而言是重要的或者是你要提交的作业,维基百科就不能是唯一的信息来源。

博客

另一来自互联网的信息源就是博客。博客是在网站上公之于众的日志,大多数博客都由个人建立。起初,博客更像关于个人问题的公众日记,但如今的博客涉及各种话题。已建立的博客不计其数,而且随时都有人建立新的博客。博客也是有益的信息来源,在白宫记者招待会上提“顺心”问题的假记者詹姆斯·古克特就是被一位博主爆料于众的。

另一方面,在博客上能看到各种讽刺、恶搞或虚假信息。代表各种不同政治派别的博文应有尽有;没有负责任的机构在后台管理,所以人们可以将其想发布的任何信息,包括各种坏消息,写在其博文中。你可以利用博客作为信息来源,但一定要多加小心。对于通过此渠道获得的信息,一定要验证于其他途径。

请记住:在运用键盘和浏览器获取信息的时候,要注意甄别,不能轻易信之。

可信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