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概念的本质是如何浮现的

2021年9月29日  来源:表象与本质 作者:[美]侯世达;[法]桑德尔 提供人:zhaotou97......

如果你有一台电脑,那么你很可能有着两个桌面。一个桌面在你的电脑屏幕里,另一个桌面上放着你的电脑。这个术语的一致其实并非巧合。其中的一类桌面,也就是屏幕里那种,是基于另一类的比喻或类比。经常使用电脑的人(在当今社会的绝大多数人)对于这个比喻早就习以为常,而且很少把它当作一个基于其他事物的比喻。屏幕里的这个“桌面”早就是个过时的比喻了,它不会(或是几乎不会)激发出原有的意思。就像是“椅子腿”也早就和人类或动物们的腿没了多少干系。

正如麦卡心中鼓包这一概念,对于那些在个人电脑问世之前出生的人来说,桌面指的就是一种家具(各种桌子)的表面。这个范畴同其他范畴一样,就像一座城市,有着自己的老城区、市中心,以及郊区。为了更形象地表述这一思想,让我们引用一个电脑出现之前的字典定义。具体说,就是下面这部备受推崇的1932年版的《冯克与瓦格纳尔斯新标准英语词典》(Funk & Wagnalls New Standard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该词典对folder一词的定义是:

folder:

书桌,名词。1.专为写字或学习而设计的桌子,通常有一斜面,用来盖住下面的储存物;通过转喻,指从事文案的职业;职员的工作。2.桌子或讲台,为了面对公众宣读或布道,有时通过延伸,用于整个布道坛或泛指神职。3.用来装书写用具的箱子或盒子,其顶部,或打开之后,有一斜面,供书写用。

同为1932年出版的《法语学术词典》(Dictionnaire de l一开始那只不过是一个小黑点,划过田间、公路、树林与河流,然后逐渐变大,变得开始像一架飞机的形状。在即将着陆的几秒钟之前,那感觉就像是一头扎进了久违的兄弟的怀抱;而着陆的那一刻,就像是久别重逢的一对双胞胎。

当然,我们还得说一说月食这个现象。某个黑影,慢慢地、慢慢地经过月亮的表面。这可太怪诞、太神秘了。大多数人可能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让我们想象一下:在一个漆黑的房间里,你打着手电筒照向一个挂着的乒乓球,然后,慢慢地在光源与乒乓球之间移动一个橘子。月食就是上述这一行为的放大版本。手电筒发出的光必然会被橘子挡住,乒乓球因此变得越来越暗。如果此时在橘子上对着乒乓球的一侧恰巧有几只蚂蚁,它们便会好奇地观察着那逐渐变暗的小球。好了,让我们把这幅画面放大上亿倍再来看看。现在,橘子和乒乓球都处在宇宙之中,太阳就是那个手电筒,蚂蚁就是我们这群人类。我们不必细说这个过程,但有趣的是,经过巨大幅度的放大,看起来彻底改变了一个现象的本质。大多数人一下就变得无所适从了,内心充满怪诞的感觉,甚至还觉得这个现象可能存在某种征兆。

再说一个令人有点迷惑的例子,尽管我们对此更加熟悉,那就是当光源非常低,几近水平,就像是日落时,我们自己或是其他人的投影。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的影子可能在地上被拉长几十米,甚至更长。如果夜深时你一个人走在街上,身后的街灯照在你的背上,即使你身后很远处有人向你靠近,也可以轻易察觉出来。这也是某种常见现象的放大版本,是水平方向上极大幅度的延伸,自然也让人觉得颇为怪异。

月食和拉长的影子表明,即便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行为,改变大小或是比例,就可以延伸一个熟悉范畴的边界。如果我们发掘一下其他维度上的变化,概念的边界就会被延伸得更远。比如说,如果某人可以把自己心中关于影子的概念从遮挡阳光这个想法中解放出来,便可以获得更为丰富和深刻的概念。同样的现象适用于月光、火光、灯光,或是由手电筒、电视屏幕、手机、打火机,甚至是区区萤火虫发出的光。全部一模一样!总的来说,这极大地概括了影子这个概念,但是,我们当然可以走得更远。

上面是同一棵老橡树在不同季节的两张照片。二者看起来极为相似,但却有着关键的区别。它们相似的地方在于,这棵树看上去都投下了阴影。但是,细看之下才能发现另有乾坤。在第一张照片中,影子的成因是缺少了光线;但在第二张照片中,积云满布,树顶上没有耀眼的光线,因此,这棵树不可能投下阴影。环绕着树的地面上的白色物质其实是雪,树下的那团黑则是因为缺少积雪。所以第二张照片中我们看到的是同一棵树在冬季投下的雪影。在拍照几小时或是几天前从空中直落下的雪,类比于那张夏天照片里直射下来的阳光。尽管存在这些区别,这两张照片还是惊人地相似,让人觉得像是在看着完全相同的现象。事实上,从某个重要的角度来说,人们就是这么做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把我们在此看到的称为“雪影”。

另一个有名的术语是“雨影”。你可能一上来就猜到了这个词的意思:下大雨的时候,在桥洞下、凉篷下、桌子下,或是雨伞下那一块干燥的地方。诚然如此,这么解释“雨影”可谓是再自然不过了吧?但在地理学中,这是一个术语,而且意思与此完全不同。就像月食一样,雨影是一个物理现象,其规模远大于我们平时所见的影子。而且,正如雪影的概念一样,它还涉及了介质的变化。从某个角度来看,它还与我们之前提到的路边拉长的身影相关。

为了具体说明这个概念,让我们来到美国的俄勒冈州。因为靠近太平洋,而且气候模式通常向东移动,俄勒冈州西部三分之一的区域以多雨的天气而闻名。然而,过了三分之一的界限之后,便遇上了喀斯喀特山脉。这条南北走向的山脉阻碍了积雨云,因此,在其东侧几百公里,是一大片不毛之地。这可与山脉西侧草木茂盛的维拉米特河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几百公里没有降水的现象就叫作“雨影”,也就是喀斯喀特山脉投下的影子。东行的雨云就像是直落下的雪,或是直射下的阳光,突然之间撞上了山脉,没有了去路。就像是在傍晚或深夜时被拉长的身影,与造成这个现象的物体自身高度相比,雨影可就长得多了。

我们在此讨论的这组类比,都基于阴影的原始概念。尽管它们都很简单,却在这个词的常用意义之外,产生了更为宽泛的范畴。广义上阴影概念(阴影2)的核心是指一束介质,其线性的流动被障碍物阻断,因此,在障碍物之外,可以察觉出缺少该介质的存在。那些不相关的因素有:介质本身的性质、流速、介质和障碍物的大小,以及造成现象所需的时间。一个光影,可以说是瞬间出现的;一个雪影,根据雪量的大小,可能需要几分钟或是一个小时才能明显看出来;而雨影这一现象的存在,可能和数年间的降雨量相关。

阴影的概念还可以从许多别的方面进一步扩展。想象一下,在高速公路上正行驶着一辆大卡车,它开得可比路上大多数车慢多了。因此,它的左右两侧总有更快的车超过它。换句话说,一直有一队车(类比于飘落的雪花)被压在大卡车的身后。卡车两侧的车道畅通无阻,但是和卡车同一车道的那些车就开不动了,因为对它们来说,大卡车是“不透明的”。如果它们想超车的话,只能变道绕行,然后再继续向前开上一段才能回到原先的车道。因此,在大卡车自身车道的正前方,在几个卡车身位的距离之内,总是一辆车也没有。所以,把高速公路上的车流视作介质,一辆行驶缓慢的大卡车总是在路上投下一条显著的“车影”。

19世纪的物理实验中会用到由玻璃制成的、很长的阴极射线管。该管的一端放射出一束电子,在管很远处的另一端,强正电荷有力地吸附着它们。物理学家们完全不了解这一束物质的性质。为了一探究竟,他们尝试着在管的内部通过不同的阻断方式,来干扰这束高速的未知实体,由此,管的另一端产生了各式各样的“影子”。他们当然清楚自己正面对的不是一束光线,而是一束神秘、微小、看不见的实体。所以“影子”这个说法,必然是通过类比得来的延伸。但是对于进行实验的这些物理学家们来说,这一概念上的延伸一点儿也不勉强或抽象,而是如此的顺理成章。

与我们上文提到的那些物质的影子相比,有些影子就阴暗得多了。比如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许多国家的出生率蒙上了长达数十年的阴影”,我们可以轻松地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在此,我们又有了某种抽象的流动——人类的繁衍,而它遇到的阻碍则是战争。许多国家在战后感受到了这种“阴影”。最终,经过一代或是两代人之后,出生率逐渐恢复,这就像是那辆慢行的大卡车,它在前方投下的影子也就几个车位的长度,并非无边无际。在这个例子里,“流体”和“障碍物”都十分抽象,尽管如此,造成“影子”的原理还是一模一样。所以,很容易便能看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的阴影,与慢行的大卡车投下的“车影”之间的联系。

让我们再来看看下面这句话,“不论是作为一个流亡者,还是一位物理学家,泰勒博士都意识到了纳粹的阴影在延伸。”2这段话摘自出生于匈牙利的著名美籍物理学家爱德华·泰勒(Edward Teller)的讣告,它不详地预示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让人想起我们先前提过的,在日落时分路人拉长的身影。在此,纳粹就是那个人。但是,这句讣告并没有在我们的脑中变出一束光源或是一个障碍物。我们只是由此想到,通常来说,在天黑时这么一个拉长的身影,可以揭示出潜藏在我们身后不详的威胁,而且远在它真正发生之前。影子当然是阴暗的,随着日落,影子越来越长,越来越暗,这进一步加强了不详之感。

接下来还有些老生常谈的故事,那些成长在自己明星父母阴影下的孩子们,或是那些大灾大难之后只剩从前影子的人们(指大不如从前)。在这两个例子中,同上文“纳粹的阴影”一样,那些日常影子的成因大都藏在背后,唯一能和影子沾边的是第一个例子中的“黑暗区域”,这是指有一块区域明显缺少“光线”(大概处于父母下方),遮盖住了很重要的东西,比如孩子,因此带来极大的痛苦。至于第二个例子,与投下影子的物体相比,这个概念里的影子更是虚得没边,也更没有实质性的东西了。根据每个人对“真正的”影子的理解,有的人可能认为这些比喻终于让我们触到了影子这个概念的核心;或是相反,认为这些比喻不过是对影子这个概念肤浅地借用罢了。

抽象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