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4 抽象过程与内部范畴滑动

2021年9月26日  来源:表象与本质 作者:[美]侯世达;[法]桑德尔 提供人:zhaotou97......

白马非马

午三点半,巴黎。桑德尔和侯世达忙里偷闲走向街角的咖啡店。他们正打算像往常一样,来杯咖啡。尽管天气酷热,侯世达还是惦记着来杯拿铁,而桑德尔则在可乐和薄荷汽水之间犹豫不决。最终,他选择了后者。闲聊片刻后,他们二人穿街过巷来到了糕点铺,他们每天都来这儿买些点心。桑德尔挑了个红浆果挞,侯世达买了根冰棍儿。接着,他们便回到了办公室,继续写作。

刚才说的那些并没有多少值得大书特书的地方,除了桑德尔喝的咖啡不是咖啡,侯世达吃的点心也不是点心。然而,没有哪位会指责他们在撒谎。即便侯世达当时喝的是杯柠檬茶,而非拿铁,说这二位出门喝了杯咖啡也看似合情合理。那么,准确来说“咖啡”到底是什么呢?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至少可以分出四类语境,也可以说是四级抽象层次,在每一层中我们对于“咖啡”一词的理解都不一样,但又总是一目了然。首先,当说起“来杯咖啡”时,在很多情境下意味着“边聊边随便吃点或喝点什么”。在这个语境下,“咖啡”一词太过抽象,范围之广可以囊括各类饮料、三明治或是冰激凌。若是店家不反对,什么都不点也可以。我们称这类为“咖啡4”。

接下来是在餐馆,饭后服务员对客人们问道:“请问,有谁想来杯咖啡吗?”若是回答“请给我来杯茶”,这听起来同样合情合理,没有哪位会抗议说这是答非所问。不过,如果在此时,若你要的是一杯干邑白兰地,甚至更过分,要些红酒或再来一份薯条,就显得完全不合时宜了。也就是说,“咖啡”在这个情境下仍然有抽象意义,只不过,没有之前那么大了。我们称这类为“咖啡3”。

更进一步,让我们把场景移到咖啡厅。服务员对着每天都能见到的熟客问道:“女士,请问您今天早上想来点什么咖啡呢?”此时,这个服务员可能正等待着“请给我一杯拿铁和一杯摩卡”或是“请给我两杯玛奇朵”这样的回答,因为这些答复都属于上面明确提到的范畴。但这时,“咖啡”一词的意义被进一步缩小。尽管,这一步步走来愈发地咬文嚼字,但这时,我们仍有足够的余地来诠释这个词的意义。我们称这类为“咖啡2”。

最后,某人走进巴黎的一家咖啡馆,说道:“请给我来杯咖啡。”此时,这指的可不是茶,或是冰激凌等。客人要的就是杯浓缩咖啡且不加奶油。在巴黎的咖啡馆里,这就是对“咖啡”一词默认的理解,我们称这类为“咖啡1”。至此,我们已经到达了咖啡抽象层次的最底层,对“咖啡的范畴”的探索也暂告一段落。

上面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呢?它说明:一个范畴之中的成员随着语境的不同而改变;我们不费吹灰之力就能理解自身所处的语境;某门语言中的一个词便可以表示很多种不同的范畴;以及,这些范畴有着不同的抽象层次。

本章概述

前3章试图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即“什么是范畴”。为此,我们仔细研究了不同种类的范畴,包括只有一个词的范畴(第1章),多个词的范畴(第2章),以及那类根本没有词汇标签的范畴(第3章)。在本章中,我们将更进一步分析范畴化是如何起作用的,我们将讨论范畴之间的“跳跃(leaps)”或“滑动(slippages)”(为了减少重复,下文两种说法都会使用)。

我们的目的,是揭示在思维过程中,范畴之间的滑动是多么至关重要,尤其是在抽象层面上大幅地上下滑动。首先,我们将解释“抽象”一词的含义。接着,我们将展示各种事物与情境是怎样在不知不觉中,轻易地便从一个范畴跳到了另一个范畴。就像出口成诗的曹植,我们都在不经意间成了从一个范畴跳跨到另一个范畴的行家。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不断地在心里练习着这一门“手艺”。

标记是指,一种语言中的一个词可以同时表示狭义(具体的)和广义(宽泛的)范畴,狭义的范畴完全包括在广义的范畴中。

人类特别善于延伸和拓展范畴,并在范畴之间跳跃。为了彰显出所谓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与人类这一杰出能力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我们将讨论一个可以突显概念发展过程的现象,这一现象在语言学中被称为标记(marking)。尽管标记在各种语言中都极为普遍,但人们大多对此熟视无睹。事实上,知道这一概念的人也寥寥无几。

就像上文所举的“咖啡”一例,具体的范畴被完全包含在了宽泛的范畴之中。尽管标记有时会给交流沟通带来困难并引起歧义,但绝大多数时候它都是一个有用的工具。利用人类对于上下文与生俱来的敏感,它赋予了语言极大的灵活性,从而仅通过一个词便可以同时表示数个范畴。

接下来,我们将仔细观察一个在第1章时已经介绍过的,人类思维中的核心过程,即利用范畴的延伸来发展概念。正如我们在第1章所见,当范畴刚刚产生时,它们往往微不足道,小到通常只包含一个成员;之后,它们逐渐形成了核心,并如光晕般向外延伸。范畴在接纳新成员的过程中得到了扩展,这些新成员有些处于核心地带,有些则落在边缘地带。在接收意料之外的新成员时,这一行为要么扩展了原有的范畴,要么就是产生了新的范畴。不论是哪种情况,类比都是驱动这些扩展的源泉。我们将分析人类如何基于已有的概念理解各种情境,与此同时,又在新情境的影响下修正着那些已有的概念。

下面要讨论一个与前文密切相关的根本问题:如何成为一个“行家”?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因为专长这一概念,不仅适用于某些特定领域下的专业知识,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这是用来与日常生活打交道的,经其一生发展的能力。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们将会看到,作为一个行家并不只是拥有更多别人没有的范畴,而且他还能将这些范畴以不同的抽象层次组织起来,从而在特定的背景下流畅地在各个范畴之间滑动。

乍看意料之外,实则情理之中,在某些至关重要的概念间跳跃的能力便是创造力的源泉之一。尽管概念滑动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思维现象,但其背景和语境并不明显,而是十分微妙和罕见的。通过概念滑动而来的发现激发了人类历史上很多绝妙的主意,包括诸多科学发现(我们将在第8章详细讨论)。正如上述所见,本章有许多目标。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先从抽象一词的概念开始。

抽象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