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引言:选择一个自己

2020年7月4日  来源:认知迭代 作者:(英)卡罗琳·威廉姆斯 提供人:heidong86......

看在上帝的份上,选择一个自己,然后坚持下去!

——现代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

希思罗机场很大,如果你在航班已经开始登机、自己已经走到21号登机门时才发现不小心把行李丢在了候机厅,那么你就需要跑很长一段距离才能回去——虽然来回一共才15分钟,但却感觉非常漫长,尤其是听到机场冷酷无情的广播说“无人照看的行李将被移除甚至销毁”之后。

幸好我的行李还待在原地,就在一名店员刚要叫保安的时候,我找到了它。我口干舌燥地向店员道了歉,然后跑回登机门,及时赶上了航班。当坐在飞机上,握着一杯金汤力酒平静下来之后,我才意识到自己之所以乘坐这趟航班,就是为了摆脱这类麻烦事。

我正准备前往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市去见两位研究持续专注的神经科学家,希望他们能有办法帮助我克服容易感到压力、容易分心的自然倾向,同时让我能长时间地保持平静与专注。这只是我漫长旅途中的第一步。在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我将多次前往美国和欧洲,寻找针对我大脑缺陷的实际解决方案。

我想通过最先进的现代大脑科学来改善我的大脑,同时想了解在现实生活中大脑训练的未来将通往何处。注意力仅仅是开始,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我将根据现代科学尝试不同的干预措施,寻找我缺失的方向感,改掉不健康的焦虑习惯,同时提升令人尴尬的数学技能。此外,我还会探寻一些大脑内部更神秘的角落,比如创造力和时间感知力。

我有充分的理由认为这趟旅程值得一试。首先,10年来有充分的证据表明,我们的大脑是“可塑”的——它在生理上保留了我们在人生过程中对学习和经历的事情做出反应的能力。其次,作为一名科学记者,同时也是《新科学家》(New Scientist)杂志的前专题编辑,多年来我曾写过成千上万字的关于神经可塑性的文章,因此我越来越好奇是不是可以将它们运用到自己的大脑中。

但当我开始寻求答案时,却发现这一理论根本没有得到任何应用。虽然针对神奇的大脑可塑性有着各种各样的研究,但没有人知道我们应该怎样把这一科学原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诚然,有一些利用大脑可塑性成功从脑损伤中恢复的动人故事,但据我所知,在大多数人身上还没有出现类似的证据。

在我看来,神经可塑性究竟能不能适用于所有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一个成年人的大脑有860亿个神经元以及数万亿的连接,这是相当了不起的工程壮举。大脑发育成熟时,它已经经历了一段不可思议的旅程。成年人大脑的主要工作就是作为一种模式识别和归纳机器,在后台不停运转,理解当前正在发生的事情及其与已经存储的记忆之间的关系。

这些记忆的唯一来源就是经验,正因为如此,婴儿和孩子非常适合学习,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无尽的好奇心。这些基础工作一旦完成,大脑对日常生活的处理就会转为自动模式,由潜意识来负责搞清楚当下发生的事情,决定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早期生活的经历将从方方面面影响我们,决定我们会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并决定大脑会在潜意识下做出哪些假设。此外,每个人也有着各不相同的遗传特征,因此成年后每个人的大脑都是独一无二的,而且其形成的过程也是一连串的偶然,就像是在基因和生活经历的彩票中随机抽奖。

不过,如果神经可塑性可以应用于成年之后,那么这一切就都有可能发生改变,我们能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的大脑,决定保留什么、改变什么。

这个过程中只有一件事情让我感到担忧——我承认之前从没想到过这件事,直到我热情地向一位朋友讲述自己的计划时,他的反应出乎我的意料。我在瑜伽课上认识的朋友史蒂芬(Stephen)对改变大脑的想法感到非常震惊。“你是一个与众不同、非常优秀的人,”他说,“为什么想要做出改变?”

这个问题让我沉思良久,因为不管怎样,我的大脑造就了现在的我,如果我对它做出改变,以后的我就很有可能不再是我了。

然而,如果大脑在整个人生过程中都在不断地变化,那么使我成为我的工作也就并没有完成,如果神奇的神经可塑性能让你摆脱自己的缺陷,那么你为什么还要忍受这些缺陷呢?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往往是在大脑被困住了很久之后,才意识到自己想要做什么。也就是说,我们大部分时间是坐在自己思维的列车上,让它随意前行,但如果能坐上驾驶座,掌控自己的人生,岂不更好吗?

历史上有两名关于思想和自我的伟大思想家可以支持我的观点。早在一世纪,古希腊哲学家爱比克泰德(Epictetus)就对他的学生说:“先告诉自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然后再做你该做的事。”1 很久之后,“现代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也说过类似的话,只不过语气更加愤怒:“看在上帝的份儿上,选择一个自己,然后坚持下去!”对我来说,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所以,我们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决定要改善什么,即选择一个想要成为的自己。根据那些让我心生烦恼的认知能力,以及在我亲朋好友之间进行的一项非常不科学的调查,我选择了以下几点:

1.注意力——能够坚持专注于眼前的任务,抵制干扰。

2.控制焦虑——想办法减轻压力。

3.创造力——学会根据需要产生新的创意。

4.导航力——增加我迫切需要的方向感。

5.时间感知——想办法享受每一刻,并能够打发无聊时间。

6.数字感——尝试获得“数学头脑”,学会逻辑思考。

从某种程度上说,上述这些技能都是我已经拥有、却从来不能自由掌控的。如果我能够在这些技能所涉及的大脑区域和回路中做出改善,也许就有机会掌控自己的大脑,而不是被它牵着鼻子走。

第二步,做你必须要做的事(并坚持下去)。

这部分有些棘手,因为它引发了一个更广泛的问题:我们究竟能不能利用神经可塑性来对大脑进行“超驰控制”,引导它朝着我们选择的方向前进。

的确,有很多类似的大脑游戏,基本上都是牵强地基于心理学实验室中用来测量认知技巧的一些基本测试,比如记忆拼图、心算游戏等,先测试你的基础技能,然后为你提供每日“认知训练计划”,并不断跟进你的进展。此类游戏最著名的供应商Lumosity称他们每天都会提供训练计划,可以锻炼“各类技能,比如计划能力、逻辑推理能力、选择性专注等”。他们的声明小心谨慎,没有透露更多信息,因为在2016年1月,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US Federal Trade Commission)裁定,该公司“欺骗消费者,无根据地声称Lumosity的游戏能够帮助用户在工作和学习中获得更好的表现,减少或延缓由年龄或其他严重疾病引起的认知障碍”2 。这一裁定还对该公司的方法进行了严格的评估,指责他们的行为是在利用消费者的恐惧,并且毫无科学依据。尽管如此,他们的网站仍大费周章地证明自己非常具有科学性,很难不让人觉得这会对你的大脑产生切实有效的影响。

问题是,如果你问问脑神经科学家对此的看法,就会知道这类训练似乎并不值得你投入时间和金钱。大多数神经科学家非常怀疑这类大脑训练游戏能否对大脑产生影响,因为他们针对其中一个最受欢迎的游戏进行了大规模研究测试,调查它究竟能对大脑造成什么影响,得出的结论是:并没有多大影响。一项针对约1.1万人的研究3 发现,智力游戏并不会让你变聪明。虽然经过练习之后,你在游戏中的得分会有所提升,但即便是这样的提升,效果也不会持续太久。

鉴于数百万抱着改善自己心态的中年人都在不断跟风的情况(据估计,仅美国人们每年在大脑训练产品上的花费就超过10亿美元),一些神经科学家最近撰写了一份措辞强硬的公开信,警告人们大脑训练游戏并不会延缓老年痴呆,也不会让人保持年轻4 。另一个受到大肆宣扬的方法是像僧人一般虔诚地冥想。我因为自己无法坚持长时间静坐,所以从来没觉得这有什么好处(此外,我还一直开玩笑称自己获得正念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做瑜伽,又比如在户外遛狗时停下来闻闻路边的小花儿)。但最近就连冥想也开始受到批判,一些心理学家称,冥想有一个十分常见但却鲜有人知的副作用。一项针对20世纪90年代去过冥想中心的人的研究发现,被研究者当中有一小部分经历过恐慌或抑郁5 。另一项较新的研究发现,每日的冥想练习反而提高了志愿者唾液中的应激激素水平6 。尤其是对于我这样希望改变过度恐慌的人来说,这两项研究的结果听起来都不怎么理想。

认知 / 迭代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