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英雄之旅:80%好莱坞影片都会用到的故事模型

2020年6月3日  来源:故事力:用故事决胜人生关键时刻 作者:高琳,林宏博 提供人:zhongzhi83......

我在公众号曾经讲过我们家“阿姨”如何蜕变的真实故事。她刚来我家的时候,是一个只有初中文凭,16岁的叫“小二”的东北姑娘,后来她在我家做了7年保姆,不但耳濡目染学会了半吊子的英语,还拿到了北师大幼儿教育的函授文凭,最终成功申请到去美国做互惠生的机会,现在“小二”已经在美国结了婚,买了房,拿了绿卡。这篇文章收获了“10万+”的阅读量和很多想到我家做“阿姨”的申请。

为什么个人转变的故事这么受欢迎呢?就好像灰姑娘这个老掉牙的故事,都听了千百遍了,但是迪士尼在2015年把它重新拍成电影的时候还是收获了不俗的票房。因为人们对白手起家,乌鸦变凤凰这样的故事有着一种说不出来的认同和向往。所以,一个蜕变的故事如果讲好了,会非常深入人心,并且能够表达出意味深长的道理。

经常有人羡慕我从高管到创业公司CEO这样的蜕变,其实,哪有什么华丽转身?每一次转身都无比艰难,活生生就是追梦中年人的血泪史。经历过这种蜕变式成长的人最能理解那种让你掉好几层皮的疼痛过程,最能够把这个过程讲好的故事模型非“英雄之旅”莫属。

“英雄之旅”这个概念来自美国著名神学家约瑟夫·坎贝尔。他发现人类历史上,无论任何文化,神话也好,童话也好,似乎都建立在“英雄之旅”这一基本构造之上。这个构造基于一个故事的核心——所有的故事最终都是为了让主人公找回原来的平衡或者进入一个新的平衡。具体来讲就是:一个人本来在自己平凡的世界里活得好好的,但是后来有个触发事件打破了他的平衡,于是他不得已告别过去的生活,开始进入一个新的世界,然而在这个新的世界里,他面临了新的挑战,结识了新的盟友,找到了新的导师,最终经过种种磨难,他克服了终极考验,实现了转变,并且进入一个新的平衡(见图5)。

好莱坞剧作家克里斯托弗·沃格勒结合约瑟夫·坎贝尔的理论和卡尔·荣格的心理学观点,在他的《作家之旅》一书中提出了“英雄之旅”的故事模型,并将“英雄之旅”分成12个阶段。这个故事模型被当作好莱坞电影人必读,可以说,80%的好莱坞电影都是按照“英雄之旅”这个框架搭建的。你也许会说好莱坞大片跟我有什么关系?莎士比亚说过:“人生就是一场多幕剧。”照这样,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编剧,无论对于职场还是人生,我们的成长和转变过程也是我们自己的英雄之旅。

图5 英雄之旅故事模型

当然,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个故事都严格地按照“英雄之旅”这个过程发展,而且其中的几个阶段也并没有严格的定义,但作为讲故事的一个框架,这既是一个非常值得参考和学习的理论,也是一个可以应用在很多场景中的故事模型。首先,它可以被用作给别人讲自己的蜕变和成长的工具,其次它可以被用来阐述一个产品。一家公司的发展,很多路演演讲都是这个框架的变形,因为它充分展示了一个创业者和一家公司经历的坎坷和演变。最后,它还可以被用作致敬团队和老板,把那些说不出口的感谢表达出来。

我在英国读在职工商管理博士的时候,曾经用“英雄之旅”这个框架对我7年的博士学习和个人转变做了一个5000字的回顾,为了能够让大家更形象地理解这个模型,我把它精简一下跟大家分享:

平凡的世界

6年前,我在平凡的世界里享受着我的外企生活,但在我内心深处总有一个小小的声音,一直在问我:“有一天,当我离开现在公司这棵大树,蜕去这些耀眼的光环,我是谁,我又能干什么呢?”我没有答案。

尽管我也渴望成长,但外企的工作环境如此舒适,作为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妇女,我可不想冒太大的风险换工作,更不要说什么创业了。

冒险的召唤

正好那时候公司有个高管培养计划,可以送几个高潜人才去英国读在职的工商管理博士,我毫不犹豫地就报名了。以前学习,要么是为了得到父母和老师的认可,要么是为了找个好工作,这是我第一次因为想学习才学习的。不过我也必须承认,想要在名片前加个“博士”头衔的虚荣心还是有的。

挑战

从小到大,我虽然算不上什么好学生,但怎么说也是一路重点学校考上来的,所以我当时想得很简单,学习谁不会啊,考试能难倒谁啊?然而第一模块一开始,我就觉得不对劲儿了。原来在英国读博士根本就不考试,纯靠做研究,写论文啊!

进入新的世界

新知识

然而,在中国传统教育环境中长大的我,其实并不太理解“批判性思维”的具体含义。潜意识里,我将其等同于带有负面含义的“批评”。所以,当我被告知在阅读参考文献的时候要挑战其假设、逻辑、论点、论据等,最后发展出我自己的观点的时候,我和我的小伙伴都傻了。

新伙伴

不过在某一个方面上我不傻,那就是在一开始,我就想,得拉一个陪读的!我跟老公说:“既然我们俩是在美国一起念工商管理硕士时认识的,不如就一起去英国念工商管理博士吧。”后来我发现这真是一个明智的决定!虽然不能抄他的作业,但是能有个人互相商量和吐槽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新导师

我能走下来这条路,离不开我的导师坦斯利教授,她不仅仅是我的导师,更像是一个啦啦队长,一个教练。没有她,我绝没可能熬下来。每当我卡住了,她总是耐心地陪着我,不仅给我提供学术意见,还给我灌各种“心灵鸡汤”。

我在公司做了多年领导,但从坦斯利教授身上我才真正领悟到,真正的领导力是成就他人,并让他们达到自己从未想象过的高度,实现自己从未想象过的目标。事实上,一个真正的领导可以帮助他人发现自己,并让他们成为自己故事里的英雄。

终极考验

最后的论文答辩是最煎熬、最痛苦的,我花了一整年的时间才写完论文并且顺利地通过答辩。我深刻地理解了,创建一个理论框架其实是一个创造和创新的过程,这其实和创业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且这个过程中的痛苦也堪比创业。

转变

在这7年痛苦的蜕变过程中,我变得更加有觉知,我能感觉到,我在逐渐剥离原先企业高管的身份,走向一个更加真实的自我。

返回

我也逐渐意识到,我再也不可能回到原来的世界,以同样的方式,做同一个工作,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所以在跨国公司工作22年之后,我终于鼓起勇气辞掉了工作,成了一个专注于领导力和沟通领域的高管教练。

一次旅程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整个比赛的终点。它通常意味着另一段新的旅程正在新的冒险召唤下拉开帷幕。当我开始创业这一新的冒险时,我知道我将会在创业和管理企业这新旧两个世界中汲取力量,在实践者和理论家这两个身份中自由切换。

好,故事讲完了,现在咱们来看看这个英雄之旅故事模型的应用。

首先,并不是说你要做出什么丰功伟绩或者翻天覆地的改变才能被称为“英雄”。任何一个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改变,都可以被称为“英雄”。既然叫英雄之旅,它就一定是一个旅程,有起点有终点,起点和终点之间的过程就是为了凸显故事中主人公的转变,改变的痛苦到了一定的程度,改变就成了蜕变。这个改变和蜕变,在故事中我们叫它“故事弧光”——弧光越大,故事就越精彩。

之前讲过:我是谁= 我的过去+ 我的改变。我们在简历上能够看到你从一个职位到另一个职位的改变,却看不出来你是怎么改变的,为什么改变?这个过程是容易还是痛苦?在这个过程中你遇到了什么挑战?当你描述英雄之旅的过程时,就让你的改变从静态的简历变成动态的变化,从而让别人更了解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其次,当我们说到“英雄”的时候,并不是在鼓吹个人英雄主义,没有人可以单靠自己成功。英雄之旅中特别突出了导师、盟友这两个概念,在我的例子中,就是我的教授和我老公。所以,英雄之旅的故事模型还可以用来表达感谢(“拍马屁”)。我们讲故事训练营里曾经有个学员来找我,说她要做一个述职演讲,希望我给她提供一些帮助。于是我就给她推荐了英雄之旅的故事模型。

当她讲到在自己曾经做过的一个大项目中,老领导和老同事给她提供了具体的帮助时,她对他们的感恩自然而然地就被带出来了,非常真实,一点儿也不造作。这也会让在台下听的新领导感到踏实,谁不想跟一个谦卑又感恩的下属一起工作啊!一个故事,既突出了她的成长和转变,又照顾到了方方面面的需要,当然能够大获成功。

最后,“英雄之旅”故事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反思通过这个旅程总结出的道理。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里强调了他这一生的几个关键转折事件,这些事件一个个地连接到了他今天拥有的成就。乔布斯是由他之前做过的事,经历过的好奇、探索,拥有的成功与失败等经历共同塑造出来的。当时当事,看不出这些点的意义何在,因为你当时看不见整个故事。只有你对自己的英雄之旅有了一定的理解,再往回看,你才能解析这些点在故事线中是怎么连在一起的。

所以,故事思维不只是沟通能力的基础,其实也是自我探索的基础,帮你认识到之前让你伤心懊恼、痛苦不堪、羞耻受辱的种种事件的另一面,也许你还愤愤不平放不下;一旦你看到自己的英雄之旅,你就会意识到,那些事件都是必须要发生的。因为,没有它们,就没有今天的你。由此,你对往事和接触过的每一个人都会有感恩之心。

这些相互关联的转折,不只帮你连接到以前的事件,还能帮你理解现在的情景。在你感觉最黑暗、最迷茫的时候,只要你能把它放在你的故事线中,站在未来的角度回看这些事件,或许就能看出它的意义。正如尼采所说:“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小结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部电影,我们就是自己人生的编剧,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做自己故事里的英雄呢?人生中的每一次转折,都是一次蜕变和成长。一个好的故事,能够解释我们为什么改变,更能够通过蜕变的过程彰显出你独特的能力和魅力。

珍惜每一次改变,让你生命中的每一个转折都能够成就你的“英雄之旅”。

小结

请找一个小伙伴,按照附录里“英雄之旅”的模型,给对方讲一个你的蜕变故事。

故事力 / 故事 / 改变 / 信服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