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普遍的因果陈述

2020年6月1日  来源:批判性思维:带你走出思维的误区 作者:布鲁克.诺埃尔.摩尔,理查德.帕克 提供人:zhongzhi83......

11.4 普遍的因果陈述

最近我们中有一人嗓子发痒,这无疑是感冒的前兆,在朋友的推荐下,这位作者服了Zicam,结果真的没患感冒。这是Zicam起的作用吗?或许是的。但仅仅因为他服了Zicam之后没得感冒就得出结论——Zicam预防感冒,那就是谬误:在此之后,因是之故。我们可以说:“我服用了Zicam,感冒没有发作。”但我们不能说:“我服用了Zicam,它阻止了感冒发作。”

人们有一种奇怪的心理,如果我们读到由一个感冒患者服用Zicam而构成的“临床试验”,我们不禁会失声大笑。但如果一个朋友告诉我们他服用Zicam后预防了感冒,我们也会服用它。而从逻辑上看,由一个病例构成的“临床试验”和来自一个朋友的经历并没有区别。

一般地说,不可采信来自一个朋友的说法或仅由一个主体构成的临床试验,其理由在于:无法控制各种变量,因而无法计量该结果是否由偶然因素或巧合的无关因素导致。

科学家通过关注普遍的因果陈述来解决这个难题,如:“Zicam减少了患感冒的次数”。命题“Zicam让我预防了感冒”是关于具体的因果事件的陈述,基于这样的陈述很难建立科学理论。“我叔叔因为吸烟而得了肺癌”是具体的因果事件,而“吸烟导致肺癌”是普遍的因果陈述。科学主要研究普遍的因果假说。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不同的方式理解普遍的因果陈述和具体的因果事件。至少有些普遍的因果陈述可以从统计角度来理解,从而可以对其进行科学的验证。例如,“Zicam预防感冒”的意思可以理解为:不是Zicam能预防每一次感冒,而是对于人类而言:服用Zicam和减少感冒的次数之间,具有并非偶然的关联性。基于这样的理解,“服用Zicam预防感冒”为真并不排除你服用Zicam后依然患感冒。

11.5 验证因果假说

现在我们来探讨对因果假说的验证:对一壶水进行加热,水沸腾了。重复进行此实验,水又沸腾了。利用求同法可形成假说:加热导致水沸腾。现在我们要排除其他可能:加热时水沸腾只是巧合。但在多次重复后每次加热水都沸腾,我们就不把它归于巧合。会不会是加热的铝壶导致了水的沸腾?加热其他壶里的水,水还是沸腾。和加热不同,铝并非每次都伴随着水沸腾的现象,因此就可以排除铝是水沸腾的原因。运用求异法,水是否沸腾的区别仅在于是否对其加热。

对于更为复杂的假说,我们也可以应用此种方法。如何验证假说“Zicam预防感冒”?

对照的因果实验

验证因果假说显而易见的方式是对照实验:把感染了感冒病毒的志愿被试者随机分为两组,只给其中一组服用Zicam。假设服用Zicam组有100人(“实验组”),另一组也有100人(“对照组”)。若结果是Zicam组46%的人患了感冒而对照组60%的人患了感冒,两组之间感冒发病率有14%的差别(d)。这个差别是否因为Zicam组中有人具备神奇的抗感冒能力呢?两组人是随机划分的,因而具有神奇的抗感冒能力的人也有同等机会出现在两个组。

感冒发病率的差别(d)是否可归于偶然?尽管不能完全排除偶然性,但它不归于偶然的可能性是可以量化的。针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各为100人的实验而言,有95%的可能,d大于13%不是偶然的。换句话说,在95%的置信水平上,大于13%的d是有统计学意义的。假如每个组的人数为250人,那么,在95%的置信水平上,任何大于8%的d都具有统计学意义。显然,每组的人数越多,具有统计学意义的d的值应该越小,d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该差别不是偶然因素导致的(见表11-1)。

显然,进行对照的因果实验(controlledcause-to-effect experiments)并不总是可行的。但这样的实验可以用于验证加热导致水沸腾的假说。一些情况下,我们感兴趣的结果(水沸腾、感冒概率降低)出现;在另一些情况下,这个结果不出现。除非结果是随机事件,而且原因和结果的出现是一一对应的;否则出于巧合,与结果无关的一些事件也会伴随结果出现或消失。通过重复实验(将众多的人随机分为两组,或在多个不同场合给水加热),就可以减少巧合的可能性。

最终,验证因果假说还是对求异法和求同法的谨慎运用。水每次加热后都沸腾(而且到沸点后越加热越沸腾),就是运用求同法。水沸腾和不沸腾的唯一区别在于是否加热,这是运用求异法。类似的,实验组都服用Zicam,运用了求同;除了实验组服用Zicam的结果(减少了感冒的概率),两组唯一的区别即是否服用了Zicam,这是求异法的运用。

媒体 红酒和奶酪

健康生活的研究者报道——红酒中含有一种物质可以让老鼠免于肥胖症,这让人们展望诱人的前景,该物质对人体能起同样的作用从而延年益寿。

这种物质叫做白藜芦醇。它可以让吃高热量、高脂食物的老鼠虽然肥胖但正常、活跃。研究者经过各种实验第一次发现了这种物质。被试老鼠的抗衰老基因活跃,尤其是动物所食不健康食品的副作用被抵消了。

专家称,虽然把这种物质作为营养保健品销售的益处和安全性尚待调查,这个发现还是有益于实现人们长期追求的延年益寿的目标。

研究者提醒,这个发现并不是鼓励人们不好的饮食习惯,以为白藜芦醇可以使暴饮暴食变得很安全。他们注意到,要达到在实验的老鼠身上所起的效果,必须每天喝100瓶红葡萄酒或超大剂量地服用白藜芦醇保健品,而这可能对人体不安全。

已经开始对人体展开相关的初步试验。

哈佛大学微生物学家大卫·辛克莱是这项研究的领袖,他说:“我们一直在寻找某种东西……可以制成丸剂服用的微量元素,用以延缓衰老,让人越活越健康,我们或许即将找到,这将影响深远。”

——罗伯特·斯坦《华盛顿邮报》

避免在人群中检验因果假说的替代方法

在人身上实验并不总是切实可行,有时这么做有悖人们的伦理愿望。庆幸的是,研究者们找到了替代的方法。

非实验的因果研究

非实验的因果研究(nonexperimentalcause-to-effect study)在考察因果联系时,不就可疑的原因在任何对象身上展开实验,而是考察实际上已经受可疑原因影响的对象,也就是将受待验证原因影响的人作为一组,将情况类似但不受该原因影响的人作为另一组,对比考察两组,看是否第一组人更有可能出现待验证的结果。例如,为了验证肥胖是否导致心脏病,你不能通过实验蓄意让一些人变胖。你可以把因其他原因肥胖的人作为一组,把类似但不胖的人作为另一组,比较是否第一组人中患心脏病的更多。这样的因果研究不像对照实验那样具有决定性,因为无法保证该假说以外的导致心脏病的因素在两组的分布是均等的。

现实生活

由于各种原因,研究者优先选择在实验室动物身上试验,而不是采用人体试验。100瓶红葡萄酒中所含的白藜芦醇对老鼠的作用就是这样的试验。

红葡萄的益处:

主要关注红葡萄酒和红葡萄中所含的白藜芦醇所具有的抗氧化作用。

白藜芦醇的作用:

降低血黏稠,降低患心脏病的风险:

抗癌因子:

抗炎症。

非实验的果因研究

非实验的果因研究(nonexperimentaleffect-to-cause study)是一种避免直接对人实验的检验因果假说的替代方法,是将具有待检验结果(不是待检验原因)的人作为一组,将不具有待检验结果的人作为另一组,比较两组的情况,看第一组是否更普遍存在待检验原因。例如,研究者会比较患心脏病的人群和不患心脏病的群体,看第一组人是否更多是肥胖者。这里的问题是无法知道肥胖以外的与心脏病有关的因素在两组之间是否均衡分布。

在动物身上进行实验

为了检验因果假说,又要避免直接对人体进行实验,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在动物身上进行实验(experimentson animals)。除伦理上的考虑以外,将在动物身上的研究结果应用到人身上运用了类比推理,这一点我们在第10章讨论过。

因果 / 误区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