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创造你此生的美好作品

2020年9月7日  来源:混沌大学 作者: 提供人:gangshi97......

05、创造你此生的美好作品

在我们的工作中,你完全可以把你所做的工作当成作品,把你的身份当作一个手艺人,临在于你的作品之上。

仔细品,“美好作品”这个词太棒了,它最重要的是背后的美好,“美”是源头的状态,“好”也是源头状态。

如果我们保持手艺人的匠人精神,然后等待击穿阈值,就会与源头连接。这时,源头的力量和智慧将经由我流入我的作品,作品就变成一个有灵魂的美好艺术了。

讲到创造一件美好作品,作为自己交给世界的礼物,就不能不提乔布斯。

乔布斯:用禅的方式把产品变成艺术

乔布斯是一位禅者。

他所在的时代被称为“嬉皮士时代”,嬉皮士时代其实是对美国僵化精神的一次冲击。

那个时代传递出的信息显而易见:质疑一切,特别是权威;勇于尝试,上路流浪;无所畏惧,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乔布斯也是寻找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寻求自己精神的解放,最后帮助他的其实是禅。

他的老师乙川弘文是一个日本禅师,乔布斯自己讲“与乙川弘文的碰面对我来说是一段意义非凡的经历,我后来尽可能多地跟他呆在一起”,每天都见面,每几个月都会一起冥想,乙川弘文会指导乔布斯在精神世界和商业追求之间找到平衡点。

他在《乔布斯传》里说,禅对我的生活一直有很深的影响,我曾经想过要去日本,到永平寺修行,但我的精神导师要我留在这里,他说那里的东西这里都有,他说得没错。

李善友:人生为一件大事而来

所以一方面乔布斯希望追寻个人精神世界的领悟,另一方面又胸怀野心,想要打造出改变世界的产品,这是二元对立的,怎样打破二元对立呢?

通过禅,禅使乔布斯把两个目标融为一体,做出伟大的产品就是乔布斯的禅修方式。

乔布斯也是一个艺术家。

这张图片非常有名,他每次的发布会里都有这张图片。我们可以翻译成“在科技和人文的十字路口”。

李善友:人生为一件大事而来

这个思维倾向非常像《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里的一段追踪——作者看到美国出现了科技和人文的冲突,科技产品都太丑了,你做出一个产品来,包装设计是好一点,大家就认为那是美了,美沦落为包装这件事,他觉得这件事不对。于是,他就开始追踪,一直追到古希腊的《荷马史诗》时代,他发现,其实美是“一”。

换句话说,无论科学还是艺术,它背后有一个共同的本源,理性背后也有美的支撑。

爱因斯坦的同事回忆说,当你给他一个公式时,爱因斯坦有时都没确定公式是否正确,就先说这个公式太丑了,一定是不对的。

当乔布斯追问科技人文的源头是什么的时候,本身就把他引向了源头。

《乔布斯传》里提到,乔布斯小时候一直以为自己适合人文学科,但也喜欢电子设备,当他看到宝丽来创始人说将来既擅长人文,又能驾驭科学的人很重要时,他就想成为这样的人。

于是,高中时的乔布斯沉浸在极客的电子世界里,又喜欢文学和创造性的尝试,阅读科技以外的书籍,比如莎士比亚、柏拉图等的著作。

乔布斯对产品经理的一个要求就是有品位,对“美”和“好”的感受叫品味。

他曾批评微软,用得最多的词汇就是“no taste”,后来盖茨自己也承认了这一点。在一次访谈中,当被问到你们想从对方那里学到什么时,盖茨回答说,希望向乔布斯学一点“taste”。

李善友:人生为一件大事而来

乔布斯为什么对产品的品味如此执着呢?

他认为,产品只有touch到用户时,才算设计完成。

他甚至有个看起来很奇怪的观念:产品要有灵魂。换句话说,乔布斯认为,产品是有命的。

所以他要求自己先跟产品合二为一,这样才能跟用户合二为一。

只有从这个角度理解,你才能理解他的苛刻。乔布斯做第一款电脑时,要求工程师:“你必须把线路板给我弄的整整齐齐,漂漂亮亮,优雅而简洁。”

没多少人会把电脑拆开看到线路板的样子,工程师不理解为什么要这样。

乔布斯强迫他们在每个线路板后面印上名字。

他是想说明,如果能把线路板做的整整齐齐,高度尊敬你做的产品,你对这个产品的感受就会不一样。你极度投入到这个产品中,跟产品的这种合一会影响产品的使用者。

乔布斯做的产品不是为了使用,产品本身就是目的。

小野二郎:生命与事业合二为一

你不要想创造多大的东西,特别小的东西也是创造,比如创造一种捏寿司的方式,小野二郎也是打动我的手艺人,他是一个做寿司的人,成为了“寿司之神”。如果单纯从事业来讲,小野二郎做的事太小了,他就开了那么一个小店,没有开连锁,也没有上市,你说他能赚很多钱吗?不可能的。

但他就是做这件事,却做到了极致,连日本首相和美国总统都去他店里吃饭。他的店很特别,只卖寿司,你想喝酒,想吃其他零食之类的都没有。切口小到无以复加。

李善友:人生为一件大事而来

小野二郎在一个纪录片里说,我梦里都在捏寿司,还远没到巅峰呢。这就是跟源头连上的那种状态,享受其中的快乐。你可能会觉得他那么大岁数了,还天天上班,亲自捏寿司,多累多辛苦啊,干嘛不退休享受好日子。可小野二郎觉得,我就在享受啊,这是我最好的享受,比我出去玩,去旅游,去休息享受得多。

他捏寿司时的眼神,跟在庙里的修行者其实没有区别。只要临在当下,用心捏好每一个寿司,就是修行。

这就是一生悬命,一个极小的切口切入进去,结果成“神”了,创造了自己的世界。不是你做的事情影响他人,而是你做事情的状态影响他人。

樊锦诗:用一生来守护美好

最后再举一个例子,就是樊锦诗先生。

1963年,24岁的樊锦诗先生从北大毕业到敦煌工作。2018年,80岁的樊锦诗正式办理退休手续,现在还在敦煌。

近60年的时光扎根在敦煌莫高窟,2019年她写给北大新生的一封亲笔信中,她说:“我这一辈子就做了一件事,无怨无悔。”

她可以说是做到一生悬命的极好例子。

樊锦诗第一次去敦煌实习的时候,其实没有坚持下来,那里环境特别恶劣,不足20平米的房间,设施简陋,泥质的床、沙发和书桌是主要家具,对于出生在上海的她来说,面对这样的生活环境,一时难以适应。

也许命中早已注定,第二年大学毕业分配时,樊锦诗和另外一位同学被直接分配到了敦煌文物研究所。

1967年,樊锦诗和大学同学彭金章结婚,但一个在敦煌,一个在武汉。十年动乱中,樊锦诗只能继续留在敦煌。

十年动乱结束后,到了解决两地分居时,樊锦诗却犹豫起来。她既想去武汉与老彭和孩子团聚,又对敦煌产生了感情,想留下来干点事。

那段时间樊锦诗反复追问自己,余下的人生究竟要用来做什么?留下还是离开敦煌?

最后,她还是决定留在了敦煌:“离不开敦煌,敦煌也需要我,最终我还是选择留在敦煌,顺从人生的必然,以及我内心的意愿,此生命定我就是莫高窟的守护人。”

樊锦诗一生最大的贡献就是保护了莫高窟,央视有一句评语:如果没有樊锦诗先生的守护,就没有今天人们看到的莫高窟。

樊锦诗先生说,莫高窟的壁画这么漂亮,但是用泥、草做的,一弄就坏了,这是

国家的财产、人类的财产,坚决不能拿去做买卖。所以她非常艰难的保护着莫高窟。

她还主编了26卷本大型丛书《敦煌石窟全集 第1卷: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这是她学术上的很大成就。是中国人第一个石窟的考古报告。

她还开展了文物保护专项法规和保护规划建设。如果大家现在去莫高窟会先看到莫高窟有个数字展示中心,缓解了文物和旅游开发的矛盾,构建数字辉煌,开创敦煌莫高窟开放管理新模式,让莫高文化走向世界等等。

樊锦诗这样说到,“不要太把自己当一回事儿,要把事情当一回事。”“有人问我,人生的幸福在哪里?我觉得就在人的本性要求他所做的事情里。真正的幸福,就是在心灵召唤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我。”

李善友:人生为一件大事而来

她就是用一生来守护美好的一个人,这就是她一生的美好作品。

哲学家海德格尔曾提出存在主义,他把人的存在定义成“Being There”,他借用了一句诗来表达他认为美好的人生状态“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我们自己的人生也是一件美好作品。大家可以去寻找或者定义你此生的美好作品,如果你能找到,你的笃定感就会确定下来。

人生 / 使命 / 意义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