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为什么李世民式的领导可遇不可求

2019年9月28日  来源:啸瞰风云 作者: 提供人:tangjiao17......
为什么李世民式的领导可遇不可求

去年年初我参加了一个办公会议。席间坐着不少新入职的员工,因为公司正参加某大型项目的竞标,为彰显开明的企业文化,老板对大伙说道:“你们都是90后,年轻人思维活跃,大家不妨提提意见,畅所欲言就是了,不要因为在座的都是领导就害怕,年轻人嘛,胆子得大一点。”

台下鸦雀无声。眼看无人发言,老板急了。“我看你们平时不挺有想法的吗,怎么关键时刻就哑火了呢?”无奈之下,他开始点名。被点名的人只好自认倒霉,想不说都不行,于是就提了些不痛不痒的意见。后面几个看清了套路,相继跟风,很快所有人都讲完了。

听罢大家的发言,老板的嘴角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在接下来的30分钟里,他用长篇大论介绍了这个方案,从文案到设计,无处不闪现着来自他的创意。最后,一场方案研讨会变成了打气会,在老板激情洋溢的演讲中,全公司的人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仿佛已经胜券在握,一笔大单子即将到手。

很可惜,这个方案最终没能中标,而老板从此再也没有提起过这件事。

1.千古一帝

以上这一幕在很多公司都会出现。领导希望广开言路,要求下属为公司发展献言献策,大伙该批评的批评,该提意见的提意见。但最终,每个人说的都是客套话。即使提意见,也不会触及问题的实质。我以前在国企工作,国企里有所谓的“民主生活会”,原意是让与会者针对公司目前的不足之处各抒己见。其实大家很清楚,这种会议到头来就是一场团结向上的茶话会,想听真话,你是永远听不到的。

你也许会问,讲真话就这么难吗,如果做领导的执意要听真话呢?有一个古人给我们做了表率,他就是唐太宗李世民。

为什么李世民式的领导可遇不可求

李世民在中国历史上号称“千古一帝”,不仅是因为他开创了贞观盛世,更因为他有着古代帝王所难得的开明作风。李世民很讨厌阿谀奉承的人,他希望大臣们能尽可能把底下的真实情况告诉他。同时,他也要求大臣要勇于揭露皇帝的过失,凡言之中肯者可获得嘉奖。

有了李世民这番话,自然就有人敢做出头鸟。那个人叫魏征,曾经是太子李建成的属下。魏征以敢于讲真话著称,当政期间,前后给李世民上了两百多条谏言。据说有一次,李世民被魏征惹毛了,退朝后扬言要杀了魏征。他的妻子长孙皇后听罢,转身而去,旋即身着盛装向皇帝道喜。李世民很纳闷,我正在生气,你高兴什么呀?长孙皇后说道:恭喜陛下得一忠臣,有忠臣必有贤君,此乃国家之大幸。

其实回过头来看,长孙皇后也在变相地拍皇帝马屁。但李世民知道,如果他杀了魏征,从此朝堂上就没人敢说真话了。就这样,李世民与魏征共同上演了一段君臣佳话。

2.千古君臣唯此一对

李世民给后世帝王树立了一块高大的丰碑。但讽刺的是,李世民死后,等到他儿子唐高宗李治继位,朝中直谏犯上的风气就戛然而止。李治很气恼,为什么我老爹做皇帝时你们个个敢讲真话,我一上台就万马齐喑了呢?为此他特地下诏,要求大臣们重开贞观时代的直言之风,可惜效果甚微。有唐一朝,只出了一对李世民和魏征,整个中国封建帝制史上,也只出了这一对。

李治并不知道,像他父亲那样的皇帝,在中国历史上是可遇不可求的,否则的话,人们也不会将李世民作为榜样。什么是榜样呢?就是很多人想学,却很难学会的人。

其实何止是皇帝,在现实生活中,不少组织的领导者都会陷入唐高宗的困境。他们自以为很开明,自以为明察秋毫,自以为能够辨别谁在讲真话,谁在拍马屁。但实际上,大多数组织领导者还是容易被马屁蒙蔽双眼。不仅如此,那些经常说好话的人还能获得赏识,甚至予以重任。

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一些在外人看来明显的错误,到了组织内部却会被层层过滤,最终误导了众人呢?这显然不是个别问题,而是涉及到人类最普遍的一种心理机制——自欺。

3.自欺的好处

一说起自欺,你肯定觉得这是个贬义词。其实不然,自欺不仅人人都有,而且对我们大有助益。

假设有一个病人被查出得了绝症,作为医生,你是要求他放弃治疗,还是鼓励他继续与病魔抗争?即便你知道,病人被治愈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无论出于善意还是概率,你还是会给他一个积极的治疗方案。

为什么呢?因为你明白,让病人放弃治疗,则他必死无疑;但如果给他一丝希望,至少还有奇迹发生。在这种时候,自欺能给人勇气与力量。毕竟,哪怕只有1%的概率,我们也应该让病人相信,他为战胜病魔所做的努力是值得的。

为什么李世民式的领导可遇不可求

在创业过程中,自欺的现象更加普遍。我们都知道,创业是九十九死一生的事情,100家创业公司,最后能存活下来的只有1%。既然如此,为何还有那么多人冒险一搏呢?因为没有人认为自己是那99%中的一员,每个人都相信自己会成为1%的幸运儿。即使创业失败是大概率事件,但相信自己能成功的人,永远多于认为自己会失败的人。

自欺,对于成功者而言就是自信。而自信是企业家必备的品质。软银创始人孙正义,当初之所以投资阿里巴巴,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发现马云的眼睛里“充满了火焰”。

哲学家帕斯卡尔有句名言:我们不知道上帝是否存在,但我们可以假设上帝有50%的可能性存在。既然上帝是否存在本质上是个概率问题,为什么我们不相信他存在呢?

既然信仰都是某种程度的自欺,我们就没必要对人类的自欺行为大惊小怪。实际上,自欺的我们,很少将明明是黑的东西当成白的。现实中的大多数自欺,其实都是对概率的预判,人类有一种天性,就是给不确定的事情以确定。按照行为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尼曼的解释,人们总是高估未来小概率事件的权重,低估未来大概率事件的权重。前面所举的创业便是最典型的例子。以上便是著名的“前景理论”,卡尼曼也由此获得了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如果我们再往前一步,人们对未来事件发生概率的评估,取决于自己已有的禀赋。当你一无所有的时候,你会倾向于赌一把,即所谓的风险偏好者。如果你已经有了很多,你会变得厌恶风险,炒股票所谓的“见好就收”,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4、组织会让自欺不断放大

自欺在创业者中间更加普遍,创业意味着承担风险。敢于面对不确定性,是创业者,也是他们成就事业的重要原因。

可一旦创业成功,创业者的自欺会带来麻烦。很多人会高估自己过去所做的一切,以为既然挺过了大风大浪,接下来就会风平浪静。或者说,自己曾经积累的能力,已足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而这恰恰是危险时刻,更危险的是,此时的创业者已经成为了组织的领导者,而组织的内在结构,会使这种自欺不断加强。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得搞清楚,任何组织都不希望出现反对的声音。作为领导者,保证团队上下的一致性,是维持组织运行效率的前提。组织越大,效率问题就越困扰领导者。我曾听过一个段子,据说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外国记者赴延安采访中共领导人毛泽东,记者问毛泽东,什么是政治?毛泽东回答:让大多数人跟你走的,就是政治。话说的言简意赅,却道出了政治的本质,政治就是寻求多数人的认同。

那么,组织靠什么来取得多数人的认同呢?回答是:权力。而权力则来自于领导者的权威。你只有认同领导的权威,你才能在组织里生存。如果你执意和领导叫板,那么结果只有一个,就是被驱逐出队伍。

对于组织里的绝大多数人,服从权威的代价,要远小于对抗权威的代价。即使你对领导决策失误的判断是正确的,除非是紧急情况,你不会傻到直接去敲老总办公室的门。至少,你得先取得其他人的认同,然后拉着大伙一起上。但即便如此,有多少人愿意跟你呢?

从这个意义上说,服从权威能降低我们的行动成本,在组织里,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这些事儿领导都不操心,你操啥心呢?不错啊,应对不确定性是领导的事,对组织成员,服从是获取收益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5、控制闭环

理想的组织不是百花齐放,而恰恰是井然有序的。这是领导们梦寐以求的状态。然而,光有权威还不够,组织成员必须对权威作出持续的反馈,这就形成了所谓的控制闭环。

什么是控制闭环呢?举个例子,天气很冷,你走进一间房间,你打开空调想让房间变暖,于是你狂摁遥控器,随着按键次数的增多,室内温度会越来越高。而温度最终会反馈到你的身体那里,直到你觉得温暖为止。在这里,按键次数、房间温度、身体感受三者形成了一个正反馈的关系,理论上,你按键越多,房间温度就越高,身体就越热。这就是所谓的控制闭环。

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控制闭环构成了一个增强回路,所有组织内部都会形成一个增强回路。增强回路的特点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连续的正反馈使某些要素越来越强大。这里的要素可能是质量、客户满意度、工作效率、现金流、也可能是权威。

在组织内部,权威所获得的反馈是最及时的。因为领导者可以直接对下属发号施令,领导者的想法和意愿,也能被下属在第一时间获知。下属要取悦领导,最好的办法莫过于立即执行他的指令。而领导也通过下属的快速执行,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权威。最理想的状态是,下属全是机器人,领导说什么,下属立即照办,反馈的时间越短,越证明领导的决策行之有效。

领导很快就能在组织内建立起自己的控制闭环,这甚至是搭建创业团队的第一步。对组织而言,权威是必须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由权威建立的控制闭环,也会给组织到来隐患。

6、邀宠的人

任何组织都会形成增强回路,增强回路有时候是好的,比如,企业对产品质量投入越多,产品卖得越好;卖得越好,企业就获得越多的资金,并进一步改进产品质量。这是一个良性循环。但如果构成回路的是权威呢?情况就不一定了。

假如企业形成了一种风气,凡老板说的,都是对的。凡响应老板要求最快的人,就能得到最多的奖赏。结果可想而知,大伙争相讨好老板。即便老板的指令是错的,没关系,只要能让老板高兴,我们就听老板的。

久而久之,组织里就会出现这样的人:一切唯老板马首是瞻,成为人见人厌的马屁精。这种人是控制闭环中最大的受益者。他们深受宠幸,窜的也很快,其他人瞧不起他,那又如何呢?老板就是喜欢他,而且你们都不敢得罪。否则他在老板面前打你个小报告,岂非得不偿失?

面对这类人,组织成员的通常做法是:成为沉默的大多数。长此以往,就会影响领导者的判断,因为他得到的永远是正反馈,我说啥都对,我做啥你们都答应,我就是上帝。如果环境出现变化,比如,有个危机出现,组织不仅不会向领导告知真相,还会竭力掩盖事实。中国历史上,不少皇帝被小人蒙骗,叛乱发生时依旧歌舞升平,直到战火烧到家门口,才发现大事不妙。为什么呢?因为所有人都习惯了权威的正反馈机制,大伙从中受益良久,皇帝的新衣无人愿意拆穿。

对一个组织来说,权威造成的控制闭环,恰恰是最难影响的。因为它会受到领导人自欺与组织层级的重重过滤,是反应最迟钝,麻痹性最强的回路。所以,在企业界才会流行这么一句话:最后一个知道企业即将倒闭的人,是企业的CEO。

7、构建组织的调节回路

那么,领导人对此就束手无策了吗?也不尽然,一个根本性的办法,就是在组织里建立调节回路。

什么是调节回路?简答的说,就是对增强回路的调整。在组织中,调节回路主要以管理的形式出现。在系统科学的入门书籍《系统思考》中,作者丹尼斯·舍伍德举了倒水的例子,你打开水龙头,往杯子里加水,水位越来越高,离你的期望值会越来越近。直到最后,你会把水龙头关掉。你关掉的这个动作,就是对整个水流系统施加负反馈,形成新的调节回路。

为什么李世民式的领导可遇不可求

在企业管理中,领导经常通过调节回路控制组织的行为,没有任何组织会在毫无调节的情况下正常运行。但领导却很难对自己施加调节。由于增强回路会加剧自欺的影响,领导人既无积极性改变自己,也缺乏相应的自省能力。怎么办,一个办法是广开言路,鼓励大家大胆的提意见。但这样做的效果未必理想,主要原因是,组织成员会有顾虑。

让我们回到开头唐高宗李治的故事,李治曾一心效仿李世民,想和老爹一样开启纳谏的风气。但他却失败了。为何会失败?因为朝中有一个权臣,名叫长孙无忌。长孙无忌是帝国的三朝元老,为唐朝的创建立下了赫赫功勋。唐太宗一死,长孙无忌就成了朝中资格最老的大臣,连皇帝李治也对他相敬如父。无人约束的长孙无忌开始交横跋扈,他大力的排斥异己,不少人因此惹上了杀身之祸。大臣们之所以不敢直言,是因为害怕长孙无忌的淫威,万一说错了话,就可能被扣上大逆不道的帽子,脑袋随时可能搬家。

8、告密制度

唐高宗的问题是,在长孙无忌的权威面前,组织的调节回路失效了。这个回路原本应该由皇帝掌控,结果却给长孙无忌给夺走了。朝中形成了以长孙无忌为中心的控制闭环,李治感觉自己被架空了。

历代帝王,最恨的事莫过于大臣结党营私。这甚至比皇帝独断专行更为可怕。因为大臣们一旦形成小集团,就会集体向皇帝隐瞒真相,他们出于一己之私误导皇帝,使皇帝的政令难以通畅,严重者会影响到皇权的稳固。无数皇帝对此头痛不已,到了清代,他们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发明告密制度。

所谓告密,就是皇帝鼓励大臣与他保持私下的联系,揭发其他大臣的过失。雍正皇帝创立密折制,大臣可以绕过朝廷,直接给皇帝打小报告。因为没了顾虑,大臣可以畅所欲言。当然,大臣不会通过密折说皇帝的不是。但他们却可以借此揭露同僚的问题。某某人贪污了上千两银子,某某人包养小三,某某人与边关将领保持书信往来等等,尽在皇帝的掌握之中。

人们通常认为,清朝皇帝设立密折制度的目的,是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但另一方面,皇帝也可以间接地通过下属告密,了解大臣对朝廷政策的反馈,很多在朝堂上不方便说的话,在书信上却可以直言不讳。雍正皇帝也经常在密折中对大臣推心置腹,君臣间的信任反而建立了起来。因此从总体上看,清朝皇帝的行政效率在历朝历代堪称表率,清朝的昏君数量也是历史最低。

为什么李世民式的领导可遇不可求

当然,告密制度并不会削弱皇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纠正皇帝的判断。说到底,密折制依然是独裁政治的产物,在高度封闭的控制闭环中,所有人或迫于压力,或为了投机钻营,都必须自我阉割成可怜的应声虫,他们都只是皇帝手里的棋子罢了。皇帝尽管获得了表面上的忠诚,却不得不通过私人渠道试探下属,因为他知道什么是逢场作戏,他打心底里不相信任何人。

所以,集权真正的可怕之处不是自欺,而是你明知道一切都是自欺,却仍要勉力维持这一局面。自欺,能令人上瘾。

自欺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