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地头蛇的逻辑——那些组织中的非正式权力

2019年9月28日  来源:啸瞰风云 作者: 提供人:tangjiao17......

这几天《复联4》霸占银幕,使一些优秀的国产影片备受冷落,其中就包括四月上映的香港电影《反贪风暴4》。影片讲述了由古天乐扮演的ICAC探员伪装成囚犯入狱,追查一位服刑的富二代的故事。影片中,以富二代为代表的狱霸与林家栋扮演的另一位狱霸上演了激烈的明争暗斗,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都说港片正在没落,但《反贪风暴4》还是给了我们不小的惊喜,尽管题材老套,人物与情节却让人眼前一亮。这部影片让狱霸的形象再次呈现在观众面前。所谓狱霸,就是囚犯中的老大,很多欧美影视剧中都有类似的角色。狱霸在监狱中骄横跋扈,经常欺负不听话的囚犯,所有囚犯见了他都得点头哈腰,连警察也拿他没办法。

地头蛇的逻辑——那些组织中的非正式权力

1/5 管束与管理

按理说,监狱是法律执行最严格的地方,为什么还会有狱霸存在呢?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明白:管束囚犯与管理囚犯不是一码事。

管束的目标是控制,管理的宗旨是协调。对于管束,你只需拿一根警棍,24小时监视他们,听话的给表扬,不听话的关小黑屋就行了。简而言之,管束以赏罚作为基本手段。

地头蛇的逻辑——那些组织中的非正式权力

但管理就不同了,管理离不开赏罚,管理却不止于赏罚。管理者得学会领导众人,必要时还需对组织成员提供帮助。管束依靠的是外部力量,而管理则得调动成员内在的积极性。一个只懂得赏罚的领导,绝不是个好领导。总之,真正有效的管理是让成员获得认同感。

知道了两者的区别,我们再来看狱警的角色。监狱是关押犯人的场所,狱警的任务是看管犯人。狱警与犯人之间隔着一道铁栅栏,这决定了两者始终处于监视与被监视的状态。狱警可以了解囚犯的一言一行,但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看管他们。而正是这种严格的管束,加深了狱警与犯人的对立关系。所以要彻底管理好囚犯,还得靠犯人自身的力量,这个力量来自于狱霸。

狱霸的作用,既充当囚犯内部的调停人,又能成为犯人与警察之间沟通的桥梁,他们在犯人中间拥有很高的声望。因为同为犯人,他与大家有着共同语言。但凭着身体、智力或者性格上的优势,所有犯人都须让他三分。在恶劣的监狱环境里,这是成为首领的必要条件。

地头蛇的逻辑——那些组织中的非正式权力

由于资源空前稀缺,监狱是暴力事件的高发地。犯人经常为了一碗饭,一块肥皂,甚至谁先洗澡大打出手。这时候,就轮到狱霸登场了。他会凭借权威来进行资源分配。身为调停人兼保护者,谁不听话,狱霸就会揍他;谁被别的犯人欺负了,狱霸也会替他出头。在法律面前,狱霸时常摆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彰显自己的个性,从而赢得大家的尊敬。

作为回报,犯人们必须效忠于狱霸,好东西得先给狱霸享用,如果背叛了狱霸,后果将不堪设想。

2/5 组织里的非正式权力

在其他的组织中,也会有类似狱霸的角色出现,比较相近的例子就是校园恶霸。他们是学生里的地痞流氓,上课捣蛋,下课打架,平时以欺负同学为乐,身后跟随着一大批不良少年,还沾染了吸烟,赌博等诸多恶习。这些年校园欺凌的案件屡现报端,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是怎样的环境给了校园欺凌生存的土壤呢?

地头蛇的逻辑——那些组织中的非正式权力

不良少年多半成绩不佳,被老师视为差生,是一个边缘化的群体。所以,他们自然而然地对主流价值产生抵触情绪。老师们都喜欢好学生,讨厌坏学生,被冷落的坏学生感到被抛弃,就只能通过别的途径,比如以欺负弱者的方式树立权威,从而获得存在感。其他的差生也依仗这位不良少年的势力横行霸道,使自尊心得到满足。

所以,造成校园欺凌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边缘人群希望凭借非常手段,重新得到师生群体的认同。

当然,无论是狱霸还是不良少年,都属于比较极端的例子。不同的组织有不同的游戏规则,要获得话语权,不一定非得靠拳头。但是有一点是共通的,就是每个组织都或多或少的存在某种非正式权力。这个权力是组织成员私下授予的,它与组织之间的关系也非常微妙,它们时而合作,时而冲突,但两者谁也离不开谁。

非正式权力是对正式权力的补充。从成员的角度看,长官意志、规章制度、上级指令等等都象征着正式权力,它们或是高高在上,或是远在天边,和组织成员隔着一段距离,对于大家是相对陌生的存在。而且正式权力大多具有强制色彩,犹如狱警之于犯人,所以通常不受待见。

地头蛇的逻辑——那些组织中的非正式权力

与正式权力相比,非正式权力则站在组织成员这一边,更善于从基层的角度考虑问题。就拿狱霸来说,别看他欺压犯人的时候心狠手辣,但在犯人眼中,无论狱霸多么蛮横,他和他们永远在一条船上。无论狱警对他们施以多么仁慈的管理,两者的身份还是有天壤之别。无论从法律上还是从心理上,囚犯只可能和另一个囚犯做朋友,而不可能和一位警察做哥们。

只要组织内部存在目标或者利益的不一致,就会有非正式权力出现。

3/5 那些公司里的“老油条”们

我的父母在国企工作了几十年。他们告诉我,过去的工厂车间里,总会有一些“老油条”。所谓“老油条”,就是那些不把领导放在眼里,经常或明或暗的违背上级旨意的资深职工。这些人的特点是,他们有本事,有想法,尤其对高层的事情消息灵通,你想知道哪些领导的秘密,向他们打听就是了。这些人在工厂里的职位不高,身边却围绕着不少“死党”。很多事情,大伙宁愿听他的,也不愿听领导的,他就是职工们的“带头大哥”。

为什么“老油条”会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因为上下级之间的对立关系。在职工们的心里,领导讲话一套一套,整天都做官样文章。所谓屁股决定脑袋,他们不可能真正替员工着想。所以,职工们需要一位“代言人”。他在团队中享有威望,他说一,没有人敢说二,他做啥,大伙都心服口服。这就是非正式权力在组织中在发挥影响力。

如果你是组织的领导,对这样的“老油条”肯定头痛不已,恨不得马上把他开除掉。但很多时候,你也无可奈何,因为你很清楚,如果把他赶跑了,可能会动摇军心,搞不好大家都不跟你干了。更何况,有些事情,如果能赢得这些资深员工的支持,推进起来反而会更加顺利。

非正式权力对组织成员有天生的亲和力。试想你刚入职一家公司,尤其是大公司,和你打交道最频繁的人,往往不是顶头上司或者更高级的领导,而是你所在部门里的那些老员工。他们工作的时间比你长,年龄也和你相仿。在平时,他们会向你传授各种经验,除了业务技巧,还有怎样在领导面前为人处世,领导的性格癖好如何,做事有没有偷懒的诀窍,甚至还会向你透露一点办公室政治。

我有位设计师朋友在广告公司工作,他就对我说,他们公司的设计师私下里就建立了一个微信群,很多工作时不方便说的东西,就在这个群里交流。他就是这个群的意见领袖,还时不时把一些做兼职的机会介绍给大家。比起老板,设计师们更愿意认他做领导。

地头蛇的逻辑——那些组织中的非正式权力

和正式权力相比,非正式权力更容易赢得员工的亲睐。因为它遵循的是就近原则,无论你在组织中的地位如何,都有机会向非正式权力靠拢,甚至获得这种权力。正式权力自上而下,非正式权力则是自下而上。它还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机制,能够在组织内部形成凝聚力。

4/5 彼得定理

了解了非正式权力在组织里的运作,让我们再来看看管理学里著名的“彼得定理”。

你可能听说过“彼得定理”,它由加拿大管理学家劳伦斯·彼得发现。“彼得定理”讲的是,一个人将在组织里不断升迁,直到获得他无法胜任的职务为止。按照彼得定理,你在公司所能得到的最高岗位,很可能是自己不擅长的岗位。劳伦斯·彼得通过研究大量的真实案例,不断的验证了这一观点。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通常的观点认为,因为组织评定一个人能否升职的标准,是根据他过去的业绩。但出色的业绩只能反映他在目前岗位上的表现,却无法决定他在另一个岗位,尤其是高级管理岗位上的表现,两者之间并无直接的关联。遗憾的是,组织除了考察员工已有的业绩以外,没有更有效的办法来预测他将来。

如果从组织的角度来解释“彼得定理”,我们能获得更深一层的认识。

为什么不少人在原有的岗位上工作出色,到了更高一级的岗位却力不从心了呢?有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没有很好的建立非正式权力。

比如说,一位部门主管,原来在他自己的部门里是个很有威望的领导,他不仅获得了组织授予的正式权力,还拥有一定的非正式权力。他对每位部门成员都很了解,大家平时无话不谈,可谓知己知彼。因为处处替员工着想,他深得民心,带领团队一路攻坚克难,赢得了上级的赏识。于是,总部决定提拔他为区域经理。

然而,正因为他在原来的部门中享有大量非正式权力,导致他对这个网络的依赖性太强,当环境发生改变,尤其是往上晋升一层之后,这位经理反而不知所措了。在新岗位上,他只拥有正式权力,却尚未培植起新的非正式权力。尤其是,高级管理岗位人才所需要的非正式权力,可能是跨部门,甚至夸层级的。不少优秀的中层员工,在自己擅长的小圈子里如鱼得水,他们可以是出色的专家或者合伙人,可一旦来到更大的平台上,需调动更多人脉资源的时候,他们原先的关系网络统统失灵,这也构成了很多人职业发展的天花板。

还有一个原因,在新的组织里,部分成员已经拥有一定的非正式权力,他们在人群中颇具话语权,而对于新领导,组织成员倾向于把他当做外人。结果就是政令不畅,欺上瞒下的行为频频发生。这是很多新晋管理者都有过的体验。他们经常抱怨,自己啥也不知道,而下属却已经知道了一切。

因此,所谓领导力,就是你能否在获得正式权力的同时,又掌握非正式权力,正式权力让你身处庙堂之上,而非正式权力则帮你深入江湖之中,更好的与他人建立合作。

5/5 成为地头蛇的烦恼

拥有非正式权力,让你更容易获得大家的认同,提升彼此的信任。在创业过程中,这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创业之初,离不开成员间的精诚合作,信任往往比制度发挥着更大的作用。这也是为什么创业者会选择与自己的亲人、朋友或者同学一起开公司的原因。

然而,凡事皆有代价,当组织发展到一定规模,通过非正式权力所建立的熟人网络,就必须要扩大。但不少公司却止步于此,发展也就遭遇了瓶颈。

《水浒传》的故事是个典型的例子,这是一部广受欢迎的古典名著,向我们描绘了梁山108位好汉行侠仗义,除恶扬善的故事。读过《水浒传》的朋友都知道,小说前半段读来酣畅淋漓,像“智取生辰纲”、“夜打曾头市”、“三败高太尉”等章节,梁山好汉一路高歌猛进,让人击节叹赏。可是越往后就越不对劲。尤其是宋江率部接受诏安以后,堂堂英雄好汉开始替朝廷充当炮灰,去镇压同病相怜的方腊起义军,在付出了惨重的伤亡之后,梁山好汉相继凋零,而宋江等人依旧没能逃过被奸臣害死的命运。

地头蛇的逻辑——那些组织中的非正式权力

我们通常将《水浒传》当做一部弘扬正义的英雄传奇。但我们是否想过,梁山好汉最终为何会失败呢?奸臣当道,皇帝昏庸固然是重要的原因。但从组织的角度,自从宋江接受朝廷的诏安开始,就注定了失败的结局。

梁山好汉原本亲密无间,他们彼此称兄道弟。各个头领在组织里享有崇高的威望,拥有不小的非正式权力。非正式权力让梁山泊上下齐心,成功的发展壮大。然而,当宋江希望进一步拓展梁山泊的生存空间时,他无奈的发现,想让组织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获得合法的身份,接受朝廷招安是唯一的选择。

地头蛇的逻辑——那些组织中的非正式权力

问题在于,梁山好汉都是靠打家劫舍起家的,他们在入伙之前,很多是朝廷的钦犯。所以,他们此前与朝廷没有建立任何往来,高层在朝廷中也缺乏深厚的人脉。这导致了梁山好汉在成为朝廷的正规军之后,在朝中没有可以倚重的人物,关键时刻,没有人愿意站出来替他们说话。梁山好汉就只能沦为棋子,落得个兔死狗烹的下场。

说到底,梁山好汉的失败,是因为他们在原有的关系网络里嵌入太深。这个网络让梁山好汉能够在江湖上呼风唤雨,可到了庙堂之后,随着游戏规则改变,就只能陷入孤立的局面,甚至连起义的合法性都遭到质疑。

所以,非正式权力能让你成为一条地头蛇,但要成为强龙,做大做强,则需要谙熟另一套权力机制。如果你已经是强龙,面对地头蛇,最好的办法是与之合作,实现共赢,彼此皆大欢喜。如果你是地头蛇,却想成为强龙,那么你要升级的,除了业务能力,还需有一种超越自己生存局限的视野,在更广阔的维度上经营自己的网络。正所谓眼界决定境界,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地头蛇 / 非正式权力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