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昙花一现帝王梦:李自成的失败,真的是由于格局所限吗?

2019年9月28日  来源:啸瞰风云 作者: 提供人:tangjiao17......

1644年4月29日,北京。距离崇祯帝上吊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北京市民迎来了一位新君:39岁的李自成。

几个月前,这个自称为“闯王”的男人还被大家视为真命天子和救世主。明朝亡了,除了一些大臣为之殉葬,大多数人则松了口气。官员们已经受够了崇祯帝的刚愎自用,现在好不容易来了一位开明君主,反正替谁干都是打工,无所谓皇帝姓李还是姓朱。

至于北京的老百姓,他们就更不在乎谁做皇帝了,只要能让他们过上安稳日子,他们就给谁磕头烧香。

中午时分,在紫禁城武英殿上,李自成身着冠冕,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然而,所有人都神色凝重,现场没有丝毫喜庆的气氛。登基典礼草草收场,李自成并没有投入政务,而是下达了一个命令:撤!

就这样,李自成在北京短短42天的统治生涯宣告结束。临走时,他甚至没来得及看一眼这座曾令他魂牵梦绕的都市。

1/5 一个草根的崛起

李自成的故事非常励志,至少在当皇帝之前是如此。据说他的偶像,是汉高祖刘邦。不过他的出身,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更为相似。

明朝天启年间,北方地区天灾频仍。为了混口饭吃,老家在陕西的李自成只好到庙里做和尚,平日里给地主放牛。后来,他去西北当了一名驿卒,尽管公职在身,依然是吃不饱穿不暖,日子比过去好不到哪儿去。

昙花一现帝王梦:李自成的失败,真的是由于格局所限吗?

崇祯帝上台的时候,明王朝经过历代昏君的折腾,早已积重难返。官僚腐败,党争激烈,东北的后金对关内虎视眈眈,还不幸遇上了气候小冰期,粮食歉收,饥民遍野。此时的北方地区犹如一个火药桶,只要一粒火星,就能引爆整个社会。

而此时,明朝政府决定裁剪公务员队伍,李自成也在被裁撤的名单里。他失业后回到老家,因为还不起债被豪绅严刑拷打,一怒之下,李自成杀了债主,走投无路的他,只好前往甘肃投奔军营。

1629年,后金入侵北方,李自成随军赶赴北京,谁料上级军官竟然克扣军饷,这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李自成带领手下杀死长官和县令,最终加入起义大军。

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李自成率部势如破竹,农民军数年内犹如滚雪球般不断壮大,而他们的对手明朝军队,则显得低不堪一击。

一方面,广大明朝士兵也和曾经的李自成一样,饱受上级贪腐之苦,他们拿不到军饷,所以对镇压起义并不积极,甚至还有不少人临阵倒戈。另一方面,明政府认为自己最大的敌人是东北的满洲,至于西北的农民军,仅仅视为一群流寇而已。

李自成每到一处,就打开粮仓赈济灾民,和历代农民领袖一样,他以“均田免赋”为口号,赢得了广大民众的支持。当然,李自成的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1636年,他的部队被明军围剿,最后只剩下17人。在之后的三年时间里,他和部下躲进陕西南部的深山老林,一度从人间蒸发。

后来,围剿农民军的明朝部队被调往东北,李自成再度崛起。这一次,明政府再也没机会了,此时的他们腹背受敌,北方的后金军随时随地准备入侵,西北的李自成正率领数万农民军卷土重来,而在南方,曾和李自成并肩作战的张献忠降明复叛,给明军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就这样,农民军一路摧枯拉朽,最后直捣京畿,建立了大顺政权。崇祯帝上吊自杀,北京的明朝政权宣告灭亡。

到此为止,李自成离自己的偶像——汉高祖刘邦,只有一步之遥了。

2/5 攻占北京

1644年春,李自成率领大顺军攻占北京,他在京城的表现,是否真如后来人们所说的那样,一头扎进温柔乡里,从此骄奢淫逸乐不思蜀了呢?事实并非如此。

占领北京后,李自成所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是重建社会秩序,使民众对新政权产生信任。宰相牛金星反复告诫,必须严格约束手下的士兵,禁止他们为非作歹。于是,大顺军一进城,即命人发布告示,告示上这样写道:“天师临城,秋毫无犯,敢有掳掠民财者,凌迟处死。”

昙花一现帝王梦:李自成的失败,真的是由于格局所限吗?

这一举措收获了良好的效果,第二天,北京市民就恢复了正常生活,市肆商铺照旧营业,所有士兵只负责把守城墙城门,未经允许,不得擅自进城。

有人亲眼目睹,农民军把个别抢劫的士兵处死,将他们的手足钉在栅栏上,以此来威慑全体官兵。

除了安抚人心,另一件当务之急,就是接管明政府的官僚机构。这也是令农民军头疼的问题,面对如此庞大的官僚队伍,这个年轻的政权该如何应对呢?李自成采取了强制的办法。

他下令,前朝的文武官员,必须在规定期限内前来报道,凡是不来的,一经发现,杀无赦,就连藏匿的人家也以死罪论处。这让尚存侥幸心理的前朝官员不敢再玩躲猫猫,大伙争先恐后前来登记,为了谋得一官半职(或确切地说是为了活命),不少人费尽心机,想到了一切可以拍马屁的法子。

与此同时,李自成还下令开科取士,从全国各地广纳贤才,最后总共录取了50位举人,20名秀才。

但新政权还有一件大事有待解决,大顺军仅仅占领了北方地区,要想稳住阵脚,必须给军队筹饷,但是军饷从哪儿来呢?他们想到了一个最直接的办法,问京城的达官贵人要。

在苦出身的农民军眼里,京城的官员们统统贪腐成性,正所谓“卿相所有,非盗上则剥下,皆赃也”,这给他们向官员索要军饷提供了合法的理由,为此,大顺政府专门成立了追赃机构,命各级官员如期上缴财产以供军需。凡抗拒者,一律大刑伺候,他们甚至特地赶制了5000副刑具。

此举在各地官场引发了地震,有十分之三的官员惨遭刑罚,不少人受到了残酷的虐待。更多的官员则被军队关押起来,只等家属拿钱来赎人。大顺军用这种极端的方式,为自己筹得了7000万两白银。最后在李自成的干预下,派饷活动被迫中止。

那么,入主紫禁城后的李自成,有没有过上花天酒地的日子呢?事实上,他终日身着戎装,来往只骑战马,还两次召见了北京百姓,询问军队有没有干扰他们的生活。凡是接触过李自成的人,都被他的平易近人所打动。

无论如何,李自成都该是下一位圣贤明君。然而,沉溺在胜利喜悦中的大顺政权,却忽略了一位最可怕的敌人,处在关外的清军。

3/5 山海关的惨败

自1636年建国以来,清朝皇帝就把征服华夏作为终极目标。

李自成攻占北京,对他们是千载难逢的良机,旧政权分崩离析,新政权立足未稳,此时若趁虚而入,天下唾手可得。

但是他们面前的还有一道屏障,那就是山海关。而且,镇守山海关的吴三桂已经向李自成投降,这就意味着,他们将面临大顺军与明军旧部的双重阻击。

然而,此时故事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一件事是吴三桂的父亲吴襄被大顺军抓了,索要军饷20万。另一件事是他的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的部下抢走。吴三桂闻讯后彻底不干了,于是转而投靠了清军。

很显然,无论是吴襄被抓还是陈圆圆被抢,都不是李自成的主意。他不会傻到想要招揽一位将领的同时,还要夺走他的家人。得知吴三桂回撤的消息后,他还派人给吴三桂写信,希望取得对方的谅解。与此同时,他决定御驾亲征,万一吴三桂不听劝,就率领军队攻下山海关。

昙花一现帝王梦:李自成的失败,真的是由于格局所限吗?

李自成对战胜吴三桂有十足的把握,客观而言,吴三桂的确不是李自成的对手,但大顺军忘记了一点,他的背后还有清军。

四月十九日,大顺军从三面包围了山海关,吴三桂拒不投降,双方展开激战,就在李自成认为胜利在望时,一群留着辫子的“鞑子兵”向大顺军呼啸而来,李自成的噩梦开始了。

这场战役,李自成损兵折将,一路溃逃。而失败所产生的政治影响更为严重,北京的官员和百姓,在听闻大顺军惨败之后,纷纷向江南逃难,京师一时间人心不稳,大伙纷纷猜测,清兵就要打过来了。

如果李自成败退之后,能够据守北京城,那么他不是没有翻盘的机会,毕竟,北京在历史上有过成功抵御外敌入侵的经验。再说,清军与吴三桂的军队加起来,也不过20万人,而大顺军队号称有一百万。奇怪的是,李自成回到北京,既没有打算绝地反击,也没有制定防守计划,而是在草草举行登基大典之后,下令全军撤退。

这一举动,令曾经对他翘首以盼的北京百姓大失所望。而大败之后的这场登基仪式,更是耐人寻味。按理说,李自成此时称帝,应有稳定军心,提振士气之义。然而,姗姗来迟的称帝与其说是向军民表达决心,不如说有一种过把瘾就死的味道。

离开北京后,大顺军一路向西撤退,此时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陕西,那也是众多大顺将领的老家。就这样,华北平原的大部分土地,就这样拱手相让。

然而,清军并没有放弃追击,各地的明军旧部也趁乱对大顺军展开突袭。1645年,大顺军与清军在潼关鏖战13天,大顺军惨败。李自成率部南逃,但清军不会再犯当年明朝犯过的错误,在敌人的紧追不舍之下,李自成最终逃入湖北九宫山,并在那里被当地村民截杀。

此时距离他在北京称帝,仅仅过去了一年多的时间。

4/5 李自成为何会失败

大顺政权的昙花一现令人费解,他曾经击败了明朝的百万大军,连明军最优秀的将领都不是他们的对手。却又在短时间内从顶峰跌落至谷底,直至彻底的冰消瓦解,是什么导致了他们的失败呢?

历史给我们通常的解释是,大顺军进入北京城之后,由于坠入花花世界,迅速地腐化堕落,他们大肆搜刮官员,过上了豪奢的生活,渐渐失去了战斗力和对未来的警惕,总之,大顺军的斗志是被糖衣炮弹给击垮的。

然而,大顺政权在北京只呆了41天,主力部队还有十几天对外作战,这么短的时间里,一支庞大的军队能堕落到什么程度?更何况,李自成自始至终都在约束他的部下,就算谈不上完全成功,至少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用“糖衣炮弹”来解释李自成的溃败,显然有失片面。我们需注意到,为何大顺军队一占领北京,就忙不迭向各级官员索要军饷,还把他们关起来严刑拷打?这明显不是诚心合作的态度。哪有先问你要一大笔钱,再请你为我工作的?唯一合理的解释是,他们压根就没打算在北京城常驻下去。

昙花一现帝王梦:李自成的失败,真的是由于格局所限吗?

李自成从陕西起家,手下大部分将领都是陕西人。当1644年年初李自在西安第一次称帝时,就打算把西安作为新政权的首都。

至于占领北京之后,他到底有没有打算回到西安,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的部下们都想衣锦还乡,过上富贵安稳的日子。因为陕西是他们的老家,有他们熟悉的一切。

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大顺军在山海关被清军击败,他们回到北京就立即组织撤退,而没有发起任何形式的反击。这场失败使他们进一步坚定了返回西安的信念。

当然,除了这一原因,李自成犯的另一个错误,是高估了大顺军的实力。

虽然大顺军在之前屡败明军,但有个重要的前提,明军的士气非常低落。他们常年拿不到军饷,朝廷为了镇压各地的起义,不得不加征赋税以充军营,结果就形成了恶性循环:造反的人越多,朝廷就得派更多的军队,征更多的税,结果又逼更多的人造反,直至把明朝给拖垮。农民军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不断壮大的。

但李自成却误以为明朝的溃败,是部队所向披靡所致。

奇怪的是,在取得胜利后,大顺军居然对关外的清军毫无察觉,没有人研究过敌人的战斗力。事实上,大顺军和清军相比差了一大截,如果说山海关战役被敌人打了个措手不及,那么后来的潼关一战,大顺军占据地利优势,屡次向清军军营发起冲击,都以失败告终,则进一步证明了,他们的实力与清军的确不在一个量级。

那么,如果没有清军,李自成是否将取得最终的胜利呢?

5/5 农民起义的失败真是由于格局所限吗?

后世在评价农民起义的失败时,总喜欢说:他们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没有远见所致。或者用今天更时髦的说法就是,农民领袖普遍缺乏战略格局。

大顺政权似乎就是典型,有人认为,李自成从起事之初直至最终灭亡,始终只计较眼前的得失,不曾考虑过未来的国家建设。他的部下们刚占领首都就忙着搜刮官员,给自己配置各种特权。山海关一役后,他们非但不总结经验教训,反而一路抱头鼠窜。所以,正因为领导人目光短浅,才使得这场伟大的农民起义功亏一篑。

退一步说,即便大顺军在北京对官民秋毫无犯,他们打算回西安老家这个想法本身,也证明了他们欠缺战略眼光。

明清时代的陕西经济落后,连年干旱,早已不复汉唐时期的风采,定都西安,无论从政治,经济还是军事角度,都不利于统治全国。然而,只因为陕西是众人的老家,大伙舍不得那里,对农民军又相对安全,大顺政权就放弃了偌大的中原,将统一天下的机会拱手相让。

后来在总结太平天国起义的失败时,我们也能听到类似的观点,如果太平军不满足于占领南京,而是趁胜一路北上攻取北京,历史的天平也许会向他们倾斜。

难道仅仅是当事人的格局所限,才导致了农民起义的失败吗?

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在中国历史上五十多个王朝中,几乎历朝历代都有农民起义,但是由底层民众推翻原政权,并成功建立大一统帝国的,只有两个,就是西汉王朝与明王朝。其余的大部分王朝,要么源于高层内部的权力更迭,要么就是由外族入侵所建立。

即便是刘邦和朱元璋的成功,背后也有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他们的对手还不够强大。

昙花一现帝王梦:李自成的失败,真的是由于格局所限吗?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但也正因为是第一个,秦朝的统治技术还有很多不足,他只会使用严刑峻法,还征集了大量民力去修城造陵,结果搞得民怨四起,加上六国的遗民原本就不服秦朝统治,就给刘邦们的成功创造了机会。

后来的朱元璋也一样,蒙古人从草原南下征服中原,他们是游牧民族,原本就不擅长统治中央集权的国家,更何况,蒙古人在入主中原之后,还作死地搞起了种族歧视,在汉人的土地上把汉人划到最低贱的一等,到了这个份上,还有哪个汉人愿意跟你合作?

昙花一现帝王梦:李自成的失败,真的是由于格局所限吗?

所以,无论刘邦还是朱元璋,他们能够从草根逆袭成功,除了本人的雄才大略以外,敌人自身未能建立有效的统治也是重要原因。但是其他的农民领袖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他们虽然大多在王朝衰败的时候崛起,但即便杀入京城夺了皇帝的宝座,整个帝国的官僚体系依然不在掌控之中,经过千余年的演化,封建王朝的统治机器已经异常完善,即便暂时失去了皇帝,也能够照常运转。所以历史上的农民起义虽然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也只能割据一方,难以将统治延伸至全国。

而农民起义在本质上,只是大一统帝国的延续,并无特殊的制度创新或者观念创新。所以,除非统治者彻底失去人心,或者天下分崩离析,草根就难有崛起的机会。

昙花一现帝王梦:李自成的失败,真的是由于格局所限吗?

从经济学的角度,如果统治阶层腐化无能,则由就近的统治者取代,无疑是成本最低的改善方式,因为他们更熟悉官僚体系的运作,能把政权更迭的代价降至最低。既然夺权者和起义者的目标,都是建立一个从政治、制度到文化完全类似的国家,那么成本较低的一方,显然有着更大的优势。

所以,李自成的失败,不能简单归咎于能力缺失或者人性的贪婪,这只是历史上的大概率事件而已。

李自成 / 闯王 / 格局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