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人阶级:纪录片《美国工厂》究竟告诉我们什么?

2019年9月28日  来源:啸瞰风云 作者: 提供人:tangjiao17......

最近有部纪录片备受热议,片名叫《美国工厂》,虽然名字很美国,但讲述的却是一家中国企业的故事。

2015年,来自中国的福耀玻璃集团来到美国俄亥俄州代顿市,因为08年金融危机,代顿市的通用汽车厂倒闭,导致上千名工人失业。福耀集团决定在此投资建厂,因为当地的原材料与物流更便宜,老板曹德旺将代顿工厂视为公司全球化布局的关键一步。然而,还有个巨大的障碍摆在他面前,那就是美国的工人们。

工人们并没有因为曹老板重新给他们工作感恩戴德,相反,他们对工厂超负荷的劳动,不符合安全规范的作业环境,以及半军事化的管理颇为不满,他们要求企业引进工会,以对抗资本家,而曹德旺则明确反对工会介入,并扬言,只要企业建立工会,自己立即撤资。

最终,经过几轮斗智斗勇,大多数工人选择支持曹老板,这场美中之间的劳资纷争,以中方的胜利暂告一段落。

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人阶级:纪录片《美国工厂》究竟告诉我们什么?

1/6 曾经的资本主义血泪史

《美国工厂》之所以引起国人的兴趣,原因不难理解,很多人从中看到了中国的崛起和美国制造业的衰落,令他们委实骄傲了一把。

与中国人的积极进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的工人和工会,在影片中,他们干活没有中国工人勤快,却动不动就开会批判公司,还整天嚷嚷着要各种权利。难怪曹德旺抱怨说,美国工人效率低,产量低,更糟糕的是还惹不起。言下之意便是,有你们这帮爷在,美国经济搞得好才怪。

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人阶级:纪录片《美国工厂》究竟告诉我们什么?

福耀集团董事长曹德旺

当然,我无意讨论这件事的是非对错,美国工会,一直以来被很多人诟病,都说美国制造业之所以效率低下,工会难辞其咎。不过,要了解美国的工人与工会为何会有今天,我们还得回到历史的源头。

即便在资本主义大本营的美国,资本家的名声也不好,他们作为吸血鬼的形象,从19世纪至今并没有太多变化。在过去的历史书里,他们被称为剥削阶级,而工人作为受雇者,每天在恶劣的环境下超负荷劳动,所得的薪酬仅够糊口,而资本家则过着大鱼大肉,纸醉金迷的生活。

工人阶级的日子的确不好过,但我们不能忽略另一个事实,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工人的工资一直在涨。至于资本家,也没有我们想象地那么容易当。

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人阶级:纪录片《美国工厂》究竟告诉我们什么?

当时资本家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缺少熟练工,以19世纪的英国为例,很多工人都是从农村出来的,以前在家里的小作坊干活,大字不识一个,生活优哉游哉。要让他们适应工厂的生活,与机器打交道,不经过长时间的训练还真不行,很多人到最后会打退堂鼓。

由于熟练工短缺,资本家必须支付高工资挽留他们。另一方面,许多工人工作时不守纪律,他们以前自由散漫惯了,不喜欢受拘束。有的才干几天便扬长而去,有的临近节假日就喝的烂醉如泥,即便认真干活的时候,这帮人也不听指挥,经常把自己以前干活的那套习惯沿用过来。

那时候,劳动的纪律涣散令企业家头疼,因为这会直接影响到工厂的效率,但他们想不出更好的办法,为了挽留工人,企业家也会搞一些凝聚力建设,比如赞助郊游,举行野餐,提高工人的忠诚度与获得感。

那么在工人和企业家之间,到底谁更强势,谁较为弱势呢?这得视情况而定。

由于熟练工是稀缺资源,他们成了工厂竞相争夺的对象,工资开的高,生活也相对富裕。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资本家抢着要工人,而不是工人抢着要资本家,这就像今天的球队与球星,一流球星总会成为市场上的香饽饽,球队战绩很大程度上依靠他们的发挥,一旦球星走了,球队的成绩也跟着一落千丈。

可对于非熟练工,情况就不同了,他们数量庞大,通常是来自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可替代性强,所以资本家就会按照完全竞争市场的价格开工资,我们所说的收入只够糊口,天天受资本家剥削的这帮人,就是指他们。

早期的工厂规模有限,没有形成一定的垄断能力,而且很大程度上仍然得依靠人工,但工人的流动率很高,他们的稳定,将会极大地影响到企业生产。所以,资本家反而更担心失去高素质的工人队伍,生产率被劳动力制约着。

这种情况到了19世纪末才出现根本的改变。

2/6 美国的产业革命

从19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西方社会迎来了一轮伟大的科技革命,从此后一直到20世纪中叶,这场革命席卷全球,并深刻影响了我们今天的生活。

这场革命发生在美国,以铁路为开端。

19世纪中期,美国的铁路业蓬勃发展,资本源源不断的涌入,催生了不少大企业,它们无论在生产规模、融资能力还是管理水平上,都远远超过了以往的任何公司。铁路公司发明了一套独特的体制,叫做科层制,即公司由多个部门组成,通过不同层级的领导实行自上而下的管理,科层制塑造了现代企业的雏形,直到今天仍旧是大多数公司的体制模板。

20世纪初,亨利·福特改进了生产线,1908年福特公司的T型车问世,汽车终于驶进美国的千家万户,而福特工厂的流水线作业法,也被各大汽车厂纷纷引进,使人类的生产能力获得了质的飞跃。

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人阶级:纪录片《美国工厂》究竟告诉我们什么?

亨利·福特与T型车

1882年,托马斯·爱迪生在纽约曼哈顿建立了第一座发电站,标志着人类正式进入电气时代,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有超过95%的家庭使用上了电灯。电力不仅改善了人类生活,还孕育了不少新发明与新行业,诸如电话与各种家用电器、都是在有了稳定的电力供应之后才发展起来的。

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人阶级:纪录片《美国工厂》究竟告诉我们什么?

早期的发电机

铁路、汽车与电力,构成了美国制造业的三大基石,大企业、大工厂、大机器,是这一时期的标志性景观。工业时代让一批超级巨头应运而生,同时也培养了一支数量可观的产业大军。

相比过去,工人的数量大幅增加,但随着机器日渐取代人力,企业对工人的依赖度正在降低,反之,工人对企业的依赖度却在增加,原因就在于,企业规模扩大促进了分工的不断细化,每个工人在流水线上只负责一道环节,企业回报率提升改善了他们的收入状况,但也将他们牢牢固定在某个行业,甚至某个岗位上,一旦这个岗位被机器给淘汰,工人就有可能面临失业,因为他无法轻易转业到其他行当,否则就得从头做起。

另外,大企业的扩张还增加了行业的集中度,行业利润被少数几个巨头瓜分,这使得企业家在雇佣劳动力时获得了更强的议价能力,相比之下,工人的话语权被削弱,高强度的劳动更令他们苦不堪言。所以在那段时期,也是美国劳资关系最紧张的时期。

有统计显示,在1913年,就有35000名工人死于生产事故,700000名工人受伤,这还不包括恶劣工作环境所引发的职业病对工人的伤害,大规模的罢工游行时有发生,工人与警察经常大打出手,他们砸毁机器,围堵工厂,有些工厂主为了应对工人闹事不惜动用武装力量。

劳资冲突愈演愈烈,导致了阶级之间的相互仇视,工人把资本家当成嗜血的恶魔,而他们在资本家眼里则是一群乌合之众,正当双方剑拔弩张之时,大萧条来了。

3/6 大萧条与二战

今天我们在谈论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大萧条时,通常把它视为一场经济灾难。的确,大萧条期间有无数的工厂倒闭,成千上万名工人失业,很多人在大街上风餐露宿,即使是中产阶级也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

时任美国总统的克拉克·胡佛是一位教条主义者,他相信经济能够通过市场调节自行恢复,所以不主张政府干预。但眼看着失业人数越来越多,胡佛不得不有所行动,他把那些企业大佬叫到一起,告诉他们国家正面临难关,作为企业,你们应该履行社会责任,不准降低工人工资,不准裁员,他甚至还提议,如果岗位不够,还可以让工人轮流上班。

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人阶级:纪录片《美国工厂》究竟告诉我们什么?

胡佛总统

但是企业家对此无能为力,没有订单,就无法开工,你还叫企业养那么多工人,剩下的就只有倒闭一途。

大萧条给美国人留下了痛苦的记忆,然而,如果没有大萧条,也就没有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更不会有日后工会的崛起。

罗斯福总统上任后,对经济采取了一系列干预措施,包括整顿金融机构,兴建公共设施,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向人民发放救济金等等。同时还出台了几项旨在保障工人权益的法律法规,其中就包括《国家工业复兴法》以及《国家劳动关系法》。

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人阶级:纪录片《美国工厂》究竟告诉我们什么?

罗斯福总统

法律对工人的基本工资,工作时间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工厂不得削减工人工资,或者随意增加他们的劳动时间,与此同时,各行各业的工会相继成立,从那以后,工会一直充当工人与资方谈判的代表。

这些制度性举措提高了工人的实际工资,减少了他们的劳动时间,也使得工厂的用人成本增加了。这就带来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资本家开始加大对机器设备的投资力度,以便用机器替代大量的人力。

最终,一个对大家都有利的局面形成了。工人待遇改善,他们的生产率也跟着提升,因为机器设备的不断进步,优化了他们的作业方式,并增加了企业的回报率,如此一来,劳资关系就步入了双赢的良性轨道。

而紧接着爆发的二战,则从根本上拯救了美国经济。

二战仿佛给美国工业装上了一台高功率马达,战争期间,成百上千家企业为生产军用物资加班加点,失业的工人们很快就回到了生产岗位上,为了接到更多的订单,工厂之间还展开竞争,看谁的生产率更高,产量更大。

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人阶级:纪录片《美国工厂》究竟告诉我们什么?

二战期间的美国工厂

在战时经济与爱国主义的共同鼓舞下,二战期间美国的劳资关系,达到了历史上的蜜月期。这一方面得益于订单的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与罗斯福的爱国动员相关,据说他曾与美国的工人代表达成共识,大致的意思是,国难当头,你们工人兄弟也得识大体,顾大局,认认真真工作,就当给我总统一个面子,至于过去的事,咱们以后再说吧。

1945年,罗斯福去世,他是美国历史上首位连任四届的总统。随着二战的结束,美国经济终于迎来了黄金时代。

4/6 战后的黄金岁月

罗斯福新政导致政府规模的急剧扩大,政府对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进行了大规模投资,美国人的生活水平与教育水平获得了显著改善。

而另一方面,因战争而诞生的各项新技术,如今则转入民间,为企业发展提供支持,所以,企业的回报率继续增加,而社会福利的提高又让民众有了获得感,有人因此认为,上世纪五十年代是美国贫富差距缩小的时期。

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人阶级:纪录片《美国工厂》究竟告诉我们什么?

五十年代的纽约

那么,美国的劳资关系有没有延续战时的和谐呢?很不幸,仅仅在二战结束后第二年,美国再次爆发了大罢工。

这次罢工波及到很多行业,从汽车、煤矿、钢铁到铁路,几乎把全国给搞瘫痪了。时任美国总统的杜鲁门甚至与工会领袖公开叫板,以自己的名誉担保,号召工人们为了国家利益着想,停止罢工。

这是工会力量在战后的首次崛起,也让全美国见识了工人的力量,杜鲁门是美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敢于直面劳资冲突的总统。在他之后,大多数总统对工会都采取了容忍的态度。

你可能会问,既然工人都过上好日子了,为啥大家还要闹罢工呢?要知道,二战后的美国经济正进入新一轮的增长期,大家应该撸起袖子加油干才是啊。

但事实没有你想的那么简单,一旦你赋予了人们某种权利,尤其当权利变成一项资源之后,有些人就会充分利用,不停地试探对方的底线,使之成为谋取利益的工具,原本旨在保护工人权益的工会,也逐渐违背了自己的初衷。

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人阶级:纪录片《美国工厂》究竟告诉我们什么?

对于美国工会就是如此,通常情况下,生意越好,美国的工会领导就越容易和企业主谈条件,比如涨工资,提高福利,或者增加假期等等。因为他们知道,只有当资本家即将赚得盆满钵满的时候,他们才有理由,有底气要求从中分得一块蛋糕。而此时的企业主,由于不愿意承担企业停产造成的巨额损失,往往选择答应对方的要求。

当然,我们不能说工人的诉求都是无理取闹,但是工会权利的滥用对美国制造业的影响显而易见,工会排斥竞争,抵制效率,使得资本家与工人处于永久性的博弈关系,并最终削弱了美国企业的竞争力。只是在二十世纪中期,这些弊病尚未暴露出来。

因为此时的世界局势对美国仍然有利,战后世界各国百废待兴,唯有美国本土不曾遭受战火的蹂躏,经济得以持续发展。全球贸易尚未恢复,美国暂时没有遇到新兴工业国的挑战,直到70年代。

5/6 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进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制造业的黄金时代一去不复返,两个二战的战败国——德国与日本,经过战后数十年的卧薪尝胆,如今再次向美国发起进攻,只是这一回,他们的武器不再是虎式坦克或者零式战斗机,而是高品质的制造业。

三十多年前有部美国电影叫做《超级魔鬼干部》,故事背景发生在一座美国小镇,一家当地的汽车厂挣扎在生死边缘,公司管理层为了拯救公司,请一家日本车企买下工厂。接下去就发生了戏剧性的一幕:日本老板对品质有着苛刻要求,使得懒散惯了的美国人极不适应,他们不得不接受日本式管理的改造,期间引发了不少冲突。当然,作为一部喜剧片,电影有个皆大欢喜的结局,这家工厂最后起死回生,重新获得了市场竞争力。

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人阶级:纪录片《美国工厂》究竟告诉我们什么?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汽车如同洪水猛兽涌进美国市场,它们物美价廉,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与之相比,美国汽车显得笨重、耗油、做工粗糙,美国车企纷纷向日本企业取经,商店的书架上,到处兜售着关于日本企业管理的畅销书。

而来自德国的汽车与电器,同样对美国制造业造成了严重打击,以甲壳虫为代表的大众车,让美国的油老虎们相形见绌,美国人突然发现,昔日的制造业强国正遭遇四面楚歌。

据说,一个日本汽车工人的生产效率是美国工人的3—4倍,而美国汽车工人的时薪,却是日本工人的1.8倍,光凭这组数字,你就能明白为什么美国汽车竞争不过日本,以及美国人为何不愿意在自己的土地上开工厂了。

美国汽车业是美国制造业的一个缩影,它曾经的辉煌是建立在全球市场尚未完全开放的基础之上。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汽车在本土的市场份额达到了80% ,到了新世纪,这个数字降低到不足50%,其余的市场则被德日韩等汽车企业给瓜分。

虽然美国的汽车业在衰落,汽车工人的待遇并没有降低,以通用汽车为例,他们依然延续着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的高工资和高福利。不仅如此,工会依然向企业争取各种权利,包括退休工人的福利待遇,离职补偿,甚至在企业倒闭之后,企业还得养活这批人,直到他们去世为止。高昂的人力成本与额外支出,使这位昔日的汽车业霸主积重难返。

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人阶级:纪录片《美国工厂》究竟告诉我们什么?

工会绑架了美国经济,让一度给国家带来繁荣的制造业丧失了活力,随着制造业中心向亚洲的转移,美国人只能望洋兴叹,如今他们剩下的唯一武器,只有贸易保护了。

6/6 谁打破了僵局

电影《超级魔鬼干部》就是今日纪录片《美国工厂》的前身,它们的故事何其相似,只是主人公从日本人换成了中国人。

《美国工厂》里有一个细节耐人寻味,有个工人被福耀公司开除,因为她曾经号召大家加入工会,失业之后继续上街游行,抗议中国老板对员工的剥削。然而,当她回头看着背后的工厂时,她终于后悔了,因为她知道,自己可能永远回不去了。

事实上,抵制工会的不仅是中国的资本家们,还有美国的年轻人,在决定福耀公司是否引进工会的投票中,年轻人起到了关键作用。他们很清楚,工会表面上是在对抗资本家,但更排斥年轻人,一旦他们争取到了自己想要的福利待遇,就会千方百计地阻止竞争者前来搅局,尤其是比自己更年轻,更廉价的劳动力,后者通常比较容易向资本家妥协。

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人阶级:纪录片《美国工厂》究竟告诉我们什么?

至于代顿市的当地政府,他们也不想让工会插足工厂事务,所以,他们同样坚定地站在了福耀公司这一边。这里的工人已经长期失业,再也经不起折腾,经济不景气的时候,让更多的人有一份工作永远被摆在第一位。

福耀集团的老板曹德旺是个情商特别高的人,有一次当他巡视公司接待室的时候,有部下问他,要不要在墙上挂一幅中国长城的照片?被曹老板拒绝了,他给出的理由是:不要去刺激美国人。

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人阶级:纪录片《美国工厂》究竟告诉我们什么?

很显然,曹德旺已经感受到了来自美国工人阶级的敌意,这其中既有对资本家固有的仇恨,也有文化隔阂所导致的误读与揣测。所以,曹德旺不希望以一个征服者或者施救者的姿态出现,作为商人,他只想告诉大家,我是来做生意的。

然而,曹德旺并没有向工人透露他的另一个想法,在经历了这场工会风波之后,他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关键,而他的经理则告诉曹老板,生产线在将来会有相当一部分被机器给取代,这就意味着,工厂不必再聘请那么多工人了。

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人阶级:纪录片《美国工厂》究竟告诉我们什么?

某种程度上,这才是一百多年来劳资关系的真实写照。当资本和劳动的博弈陷入僵局之时,技术进步就会打破原有的均衡,并整合新的资本与人力,再次为行业注入生机。文明的迭代,就遵循着这样的逻辑,而那些拒绝接受变革的人,无论有多么冠冕堂皇的理由,也终将被湮没在历史的长河里。

工业社会 / 资本主义 / 工人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