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原生家庭不幸,你也依然值得拥有幸福

2019年9月6日  来源:凌凌柒悟空 作者: 提供人:zashun89......

被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小说家弗兰兹·卡夫卡一生虽然著作不多,但影响深远,他的作品多体现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恐惧感和不确定性。如果我们从卡夫卡的个人经历来看,他本人给人的感觉同其作品一般,这一点我们可以透过卡夫卡的恋爱经历略窥一二。

卡夫卡一生经历了三次订婚,但最后都没有完婚。其中一个对象卡夫卡一直无法决定是否要与对方结婚,为了帮助自己权衡,他还专门列了一个该女子的优缺点清单,将每天发现的优缺点都清清楚楚地列出来,甚至时不时要到对方的家中长谈以帮助自己更加清晰地了解对方来补充这一清单。这个过程持续了两年多,但最终还是没有结婚。

卡夫卡这种举棋不定的行为要追溯到他的原生家庭。他生活在一个父权至上的家庭,是在父权阴影下长大的“懦弱儿子”,甚至直到他因病逝世,在他的父母眼中还是“他们宠爱的、总是问题多多的儿子”。他的父亲是一个白手起家的成功商人,所以总是要求他的孩子们像他一样坦诚、坚强、努力,这些期望本没有错,但历经苦难的他是一个毫无温情可言的暴君,永远嫌弃自己的孩子不够努力,所以他不断训斥、嘲讽自己的孩子,还要求孩子们感恩于他。生活上他也只关心自己的生意,从不给予孩子们应该有的关心,更不会对孩子们表现出哪怕一丁点赏识,管教孩子也只是一味用自己父亲的身份压制,最终使得原本就内向的卡夫卡愈发地沉默寡言,也越发地沉溺到文学创作之中。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原生家庭不幸,你也依然值得拥有幸福

我们每个人都顶着原生家庭给予的烙印行走于这个形形色色的世间,也许你也像卡夫卡一样无法认同自己,也许你也一直被父母的期望困扰,也许你也非常渴望建立亲密关系,却被对方回应“你把我抓得太紧”……也许你也依然被困在原生家庭塑造的泥淖无法自拔。作为给予我们一切的原生家庭,自然是感激在先,但如果是在一个非正常家庭环境中长大,你可曾想过要怎样帮助自己走出伤害、走向幸福呢?《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如何摆脱非正常家庭环境的影响》或许可以帮到你。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热销英国近20年,这得益于作者奥利弗·詹姆斯多年的研究成果和实战经验。奥利弗·詹姆斯是儿童心理学家、关系精神分析学家、作家、记者以及电视纪录片制作人和主持人,是《卫报》《泰晤士报》力荐的国民心理学家。他采访、研究过各路明星、政要,诸如从小被父母冷落的查尔斯王子,被老布什的荣耀压得喘不过来气的小布什,被父亲严格要求、不曾有一刻停歇的迈克尔·杰克逊等等,翻开书才知道,即使是站在舞台中间的他们也逃不过原生家庭给的枷锁。

请注意,我们讨论、研究原生家庭并不是为了讨伐父母,而是为了让我们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更亲密,起码更健康,使得我们各自都能挣脱不健康的亲子关系重获新生。《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旨在从人生前6年入手,帮助读者重新回到童年生活,找到当下生活中问题的真正根源,然后“对症下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原生家庭不幸,你也依然值得拥有幸福

不要灰心,你并不是天生如此!

几年前的一个下午,一个年过四十、拥有注册会计师、在公司居于领导层、年入百万的女白领走进了我的督导老师的咨询室。从这一句简单的描述中就可以看出,无论从收入还是从职业发展来看,这位来访者绝对值得很多人羡慕,但这位来访者却每天活在焦虑中。

据来访者自述,她是专科毕业,虽然目前收入还不错,但是面对越来越多的本科生、研究生甚至博士生涌入公司,她觉得以自己一个专科的文凭,是很难在未来的社会中立足的。于是越想越焦虑,越焦虑越容易出现错误,进而更加否定自己的价值,就这样她陷入这样一个恶性循环里怎么也出不去,越来越觉得自己未来无望。

聊完现状,老师让她回忆了一下她的童年生活。她的家庭就是一般正常家庭,从小就跟爸爸、妈妈、姐姐生活在一起,父母都是大学教授。一家人和和美美,直到她入学以后,问题开始出现。姐姐从小就是学霸,学习上从未让父母操过心。但她的学习成绩却不尽如人意,即使她用尽全力去学习也只能维持在中间水平,稍一松懈就掉到中下层了。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父母有些着急,但这对父母并未施加任何负面言辞,甚至还在姐姐对她的学习能力表示怀疑的时候维护她。为了能提升她的学习,父母也是煞费苦心,先是父母亲自上阵,未见成效之后又为她请了家教。但最终她依然只是考上了一个专科学校。

这样看来,她的原生家庭似乎挺好的,一家人关系和谐,教育上没有常见的打骂、讽刺,那问题出在哪了呢?她为什么如此在意自己的专科学历呢?继续回忆,她说起了这样一件事,姐姐不负众望考上重点大学后,父母对姐姐的叮嘱是“好好学习,别谈恋爱,你还要上博士的。”但是她考上大学后,父母的叮嘱是却变成“上大学后想谈恋爱就谈吧!”

这两句话意味着什么呢?她觉得意味着父母认为姐姐是可造之材,将来能够肩负重任的。而她没有考上本科,不是什么人才,就该早早地结婚生子。这个印象形成之后一直被她牢牢印在脑海里,困扰了她半生,即使40多岁后的她赚得钱、工作中的不可替代性都要比姐姐强许多,她也依然活在当年专科学历的自卑里。

这位来访者天生就该自卑吗?自然不是!《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为我们提供了可靠的实验数据。同卵双胞胎研究领域的国际权威罗伯特·普罗明对双胞胎研究的主要发现是:“大多数的个体行为差异是环境造成的。”当然,“大多数”确实意味着遗传因素也在起着作用,但作用比重相对较小,研究证明绝大多数特征的遗传度不到一半,而且越常见的心理问题,受遗传影响的程度越小。比如外向性和情绪性遗传度为40%,社交能力遗传度为25%,记忆力遗传度为32%,创造力遗传度为25%等。

就如同这位来访者的父母一样,很多父母都空有望子成龙的愿望,却不具备教育孩子的能力。之所以来访者如此自卑,是因为他的父母将两个不同的孩子用统一标准在衡量。生活上,对两个女儿的爱是对等的,但对两个女儿的培养上却着实欠妥。不同的孩子给予了同样的期待,虽然父母也在尽力帮助弱者,但却显然帮了倒忙,使得每一次努力后的失败都相当于在来访者的自尊心、自信心上划上一刀,最终她的优势全都不见了,只剩下那些陈年的“刀疤”在时时提醒她的弱、她的技不如人。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原生家庭不幸,你也依然值得拥有幸福

找找原因,6岁之前的生活是怎么影响我们的?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李玫瑾教授曾经把心理机制比喻为电脑的操作系统,如果一台新电脑安装了一个完整的、合适的操作系统,运转的时候基本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但是如果安装的是盗版系统或者不合适的系统,那电脑崩溃的几率则非常大。同理,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机制不健全,那么他适应社会的能力必定很弱,出现行为问题(抑郁症、成瘾等各类精神疾病,甚至违法犯罪)的几率也大大提升。

原生家庭是如何左右你现在生活的呢?《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从自体感、关系模式以及良心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自体感

自体感弱的人可能会出现以下症状,做事情没有节制,可能会暴饮暴食、工作狂、控制狂;看待事情比较极端,评价一件事的时候不是好就是坏;没什么值得信任的人;情绪不稳定,经常在骄傲自满和抑郁之间转换;总觉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想让别人都关注自己;喜欢追求刺激;出现反社会、敌对、冲动、自私的行为等。如果以上你有任何一项符合,那么说明可能你自体感较弱。不过不要担心,自体感弱是很多高成就者的特点,即使在普通人群中也占有13%的比例。

自体感形成的关键期是在0~6个月,造成自体感弱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有一个缺乏共情的养育者。婴儿最初是无法分清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区别的,他的感觉也仅限于饥饱感、冷热感、恐惧感和安全感。只有饿了吃的,冷了加衣服,困了能安稳地睡觉,醒了有人互动等等各种基本生理需求都被满足了,婴儿才会渐渐区分出什么是我和什么不是我,自体感也就逐渐形成了。

如果婴儿期没有一个能够满足我们生理需求的养育者,甚至被忽视、虐待,那么婴儿就会通过人格障碍的形式保护自己,比如自恋、边缘型人格、不安全型依恋、多动、抑郁等。表象就是他们认为这个世界就是非黑即白,他们自己也是非黑即白,在外可能光鲜亮丽,回家却是一个施暴者,或者总是将自己的感受投射到别人身上,也或者通过否认现实社会来满足内心世界。

关系模式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为读者列出了四个人际关系模式,读者可以简单思考一下自己属于哪一类依恋模型。

第一种模式不亲密的情感关系对我来说很自在。我觉得独立感和自给自足是非常重要的。我不喜欢依赖别人,也不喜欢别人依赖我。第二种模式我想和别人在情感上亲密无间,但我经常发现,别人不愿意和我太亲密。没有亲密的情感关系,我会感到不自在,但我有时担心别人不像我珍惜他们那样珍惜我。第三种模式与别人亲密,我会感到有点不自在。我想要情感上的亲密关系,但我发现,我很难完全信任或依赖他人。我有时担心,如果与别人太亲密,我会受到伤害。第四种模式对我来说,与别人建立亲密的情感关系并不难。无论是依赖他人或者让他人依赖我,我都会感到自在。我不担心独处或者不被别人接纳。

第一种模式被称为回避型依恋,占总人数的20%;第二种模式被称为缠人型依恋,占总人数的10%;第三种模式被称为混乱型依恋,占总人数的20%;第四种模式被称为安全型依恋,占总人数的50%。不安全型依恋模式虽然不是精神疾病,但拥有不安全性依恋模式的人成年后更容易患精神疾病。

依恋模式的形成与0~3岁的被教养经历有密切关系,而且经历不良教养经历的年龄越小,影响越深远、越难以改变。不良教养经历具体指缺爱、缺少共情、被虐待、被忽视等,比如照顾婴幼儿的母亲患有抑郁症、条件恶劣的孤儿院、照顾者经常轮换、父母关系不和谐、孩子与父母长时间分离、缺少母亲温情地陪伴、照顾者缺乏共情能力、过度保护孩子、专横地教养方式等。一般来说,依恋模式形成之后很难改变,除非经历重大事件,比如弟弟妹妹降临后被忽视、父母离婚或死亡、恋爱关系破裂、遭遇重大逆境或者心理咨询与治疗等。

依恋模式对择偶的影响很大,一般两个拥有安全型依恋模式的人会走到一起,而不安全性依恋模式则更倾向于与不安全型依恋模式的人交往,因为他们无法适应安全型依恋模式的人表现出来的信任、支持和温情。比如回避型依恋模式的人相比恋爱更倾向于工作,因为他们认为工作成功了,自然就会拥有幸福的爱情,比较容易与缠人型依恋模式交朋友或者称为伴侣。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原生家庭不幸,你也依然值得拥有幸福

良心

良心简单来说就是对是非、善恶的认识,特别是与自己行为有关的。《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将良心分为三种模式,读者可以略作参考。

如果你人际关系发展良好,现实生活中对权威的态度不反抗也不屈从,做事有自己的考量,遇到不顺心的事会换位思考,有自制力,懂拒绝,那些不好的行为离你较远,那么你可能是拥有善良良心;如果你比较叛逆,无论是上学时还是工作后,你对那些规则和管束都感到反感,存在一些叛逆的不良行为,诸如抽烟喝酒、游戏成瘾、自制力差等情况,那么你可能拥有脆弱的良心;如果你墨守成规,习惯于站在权威一方,经常压抑自己的欲望,看不起那些邪恶、堕落、不检点的行为,非常勤奋但可能缺少创新能力,那么你可能拥有惩罚性的良心。

良心形成的关键期是3~6岁,其形成受养育者的行为样板、对你的角色期望以及管教方式有重大关系。如果父母与你建立了良好的亲自关系,管教都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同时他们又树立了良好的行为样板,那么你就更可能形成善良的良心;相反的,如果父母对你缺少关心,或者更倾向于采用强制、虐待、忽略等不良教养方式管教你,那么你更可能出现惩罚性或脆弱的良心。

逃离原生家庭,你可以重新定义自己

到这里,你可能已经对自己的心理状态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你的自体感强弱、你的依恋模式以及你的良心种类都有了初步的定位,接下来要改变也相对容易一些。《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告诉读者,救赎自己就是内省的过程。通过内省找到当下所作所为的根源,然后将问题摆在眼前。内省方式有很多,这里给出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帮到你。

来自关系亲近人的内省

关系比较亲密的亲人或者朋友也许对你的认识更加客观,作为旁观者,他们看待事情的角度与你不同,也更能头脑清楚地思考你在一件事中扮演的角色以及要负的责任。比如你总是向你的朋友吐槽你与另一半的糟心事,可能在你眼中造成现状的主要责任是他,但也许你的朋友会告诉你另一个事实,那就是对方之所以总让你失望,是因为你害怕他的离开或者是因为你的控制欲。故而,有时候对你了解的亲近朋友,他们的建议是值得细细斟酌一番的。

另一种来自关系亲近人的内省便是倾诉。当一个人度过了糟糕的一天情绪比较低落,或者处于一个内心感到安全的环境中,你更加愿意剖析自己的内心,也更愿意领悟自己的所作所为。如果这个时候有一个愿意倾听的朋友在你身边,你可能就会更加顺利地实现内省,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也能发现其实自己并不是只有眼前的路可以走。

来自回忆的内省

全篇都在讨论的童年养育经历是我们内省的主要内容,所以在你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就已经是在进行内省了。但要注意的是,通过内省得到的结果很可能是父母给予的不好的照顾成就了现在的你,然后你还可能到处讨伐“可怕”的父母,这完全是没有必要的,也不是我们进行自省的目的。

内省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追究父母的,而是为了自我觉察。我相信90%以上的父母在爱孩子这件事上是毫不含糊的,他们已经是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帮助孩子创造最好的未来,但有时候他们也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如果你对父母仍然心存怨恨,那很可能是你还不能原谅你自己,还没有能力驱逐你内心深藏的愤怒。当然,这也并不是说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只一味地掩藏过去对改变自己有害无益。

来自创作的内省

写作、诗歌、读小说、听音乐、绘画等艺术行为也能够激发我们的自省能力,台湾叙事治疗专家周志建在《故事的疗愈力量》一书中曾经提到过利用写作来疗愈自己,原理就是如此。我们能够在别人的作品中或者自己创作的过程中享受精神上的升华,这一过程中能够看到另一个自己。《原生家庭生存之南》的作者奥利弗·詹姆斯在书的最后为读者准备了一个写作小练习,帮助读者内省现在令你困惑的、你急切地想要解决的问题,以及现在的你能做什么,读者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写一写。

  1. 制定主题:如为什么我总感到沮丧?
  2. 以自己为中心人物,并给自己下定义:主要涉及在家庭中的角色、是非观、依恋模式、自体感。
  3. 添加情节:你可以以你下笔时想到的真实故事为基础,写下你认为可能与你定下的主题相关的故事,不限字数。
  4. 重新分析自己写下的小故事,可能你会发现一些问题。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原生家庭不幸,你也依然值得拥有幸福

来自专业机构的内省

专业机构的辅导是引发内省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式。与朋友倾诉可能会受到你们之间关系的限制,创作你可能又不得要领,所以自省起来可能会有些阻碍,但心理专家经过专业培训,善于激发来访者自省,且与来访者不存在情感关系进而能够提供更加客观的观点。

放下对心理咨询的偏见。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曾在一档节目中提到,能够主动到心理机构寻找帮助的,说明这个人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那些说三道四的人内心的问题可能更大。心理问题其实就像我们身体感冒发烧一样普遍,进行心理咨询并不是意见丢脸的事。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如何摆脱非正常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一本引领读者内省的书,从自体感、良心和依恋关系三个点出发,重新剖析了我们在6岁之前可能经历的养育经历,使过去的经历与当下的情况一一对应,让我们得以更加深层次地认识内在的自己,还提供了一些能够进行自省的方法,帮助我们遇见更好的自己,是一本值得入手的好书。

原生家庭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