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第二,孔子论及“内圣外王”的主要理论观点

2019年5月29日  来源:文城观点 作者: 提供人:lianshao14......

第二,孔子论及“内圣外王”的主要理论观点。

孔子虽然没有直接提出“内圣外王”,但儒家关于“内圣外王”的思想,主要是来源于孔子的思想的。

首先,孔子的“仁学”主要强调的就是“内圣”的修养,孔子吸取“周礼”的基本精神,提出了“克己复礼为仁”的观点,他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这一方面强调“为仁由己”,即仁爱之心是靠自己自觉去养成的;另一方面,说明“为仁”与“复礼”的密切关系,“仁”在内心,而礼在行为的表现上,当人的行为都复归到尊礼的规范之内,便反应出有仁心,所以说“克己复礼为仁”。孔子“仁学”的根本点就在于“内仁外礼”,在内在心性上,必须修养成有仁心;而表现在心外之行为上,必须是合乎礼仪的。当一个人修养好了,便能“随心所欲不逾矩”,于是乎,“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篇》)。

其次,孔子的“仁学”并不仅仅停留在心性的修养上,不只是要求有“仁心”,而是还要求把这“仁心”扩展开来,影响到别人,影响到德政方面。儒家主张修心养性,而“修己”只是起点,只有外延为“治人”,才算是仁德的实现。孔子强调:“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他还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这即是说,仁德的修养,自己立身而通达了,不要忘记使其他人也能跟着立身而通达。这是由“内圣”而推及到“外王”,让他人也通达,“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这不就是“外王”的内容吗?在孔子的“仁学”里,“内圣”和“外王”是相互统一的,“内圣”是修养的结果,是基础,而“外王”是关于“治人”的事,是目的。坚持内心修养,才能成为“仁人”“君子”,以达到“内圣”的境界,但必须在此基础上,将仁爱的德性推及他人,达到“修己安人”的效果,从“仁心”到“仁政”,实现安邦治国的德政理想,实现王道。

再次,孔子提出了“为政以德”的理论,其内容正是关于“内圣外王之道”的。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篇》)这意思是说,以道德原则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处在关键的位置上,其他所有的星辰都会围绕着它的。

孔子继承和发展了西周的礼乐文化,吸取了西周“明德”“敬德”的“敬德保民”的思想,借鉴了西周“明德慎罚”的思想,并与“仁学”结合起来,由“仁”而“德”,由“仁心”推及“仁政”,由德性修养推广为“德治”。这实际上就是孔子提出的“德政论”,倡导“德治”,突出“德”的政治意义,实行仁政,“明德慎罚”、宽惠使民、“敬德保民”。如此一来,“德”成了治理国家、取得民心的主要政治原则,而圣人有“仁心”,有“德性”,当然也就最善于实行“德治”,所以,“圣人”也是最有资格作为君王来治国理政的。在孔子眼里,“德治”才是“仁政”,它高于权力,高于律法,高于霸权,以德治国的圣人,才是“仁君”,如此,“内圣”与“外王”便统一了。这就是儒家“德政论”的基本思想,也是儒家“道统说”的根本观点。后世儒家关于“道统”谱系的圣贤们,便是从这孔子这一基本观点展开的,而其遴选圣贤的原则,是与“内圣外王之道”有极为密切的关系的,历史上施“仁政”的杰出君王,基本上都不仅仅是“外王”的行家里手,而且更是在“内圣”上修养极好的;而“内圣”方面表现极好的,即便没有“外王”方面的杰出成就,也依然能上“道统”谱系。在儒家看来,有“仁德”才是衡量圣人的最重要的标准。

深度解读“内圣外王”之道

孔子讲学

内圣外王 / 庄子 / 孔子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
相关核心文章
lianshao14......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