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乌合之众》:为什么群体需要领袖?

2019年5月26日  来源:读书广记 作者: 提供人:zhebei45......

不管是人,还是牛羊猪狗,只要一定数量的动物聚集在一起,他们都会本能地服从于一个或几个影响力巨大的领袖。牛群跟随头牛奔赴草场,领头羊在羊群中拥有崇高的威望,《动物农庄》里,大家也都听从蠢猪的发号施令。

在动物界中,领袖必然是体格健壮、经验丰富、能够从群体里脱颖而出的个体,它们往往享有很高的威望,人类社会早期的氏族族长、部落首长也是如此。但是,对于现代社会,特别是对于心理群体来说,领袖却不一定非得拥有杰出的才能或者优秀的品质。有时候,一个低能的蠢材、虚无的神明抑或是一块平凡的石头都能成为他们崇拜的对象。

《乌合之众》:为什么群体需要领袖?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谁能引导群体的想象力,谁就能驾驭群体

群体总是跟随着热度而起伏,他们的观念犹如河水中的浪花,经常会跳出水面,比河水本身更引人注目。在风平浪静的日常生活中,每个独处的个体都受到基本观念、传统观念的支配,他们循规蹈矩,接受生活,保持自己的个性。可是一当遇到了社会热点,彼此就同一话题进行讨论,受到了外界的暗示,他们就会形成新的极端观念。

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非正常死亡,可是为什么只有寥寥几件事才能获得关注呢?原因就在于这些事能够给群体提供清晰的形象。

群体之中,每个人都是事件的围观者,他们渴望做出判断、渴望表达观点,但是因为他们不了解详情,因而又迫切需要别人给他们提供思考的形象。在这种情况下,群体关心的并不是事实,而是怎么去判断。他们在内心中其实已经做了预判,然后再根据这个预判去寻找形象,因此,如果你能够创立出一个清晰的形象,用来引导他们的判断,那么你就掌握了他们的心理。所以《乌合之众》说:

“想要打动一个群体,你所选择的东西必须要有一个清晰的形象,并且有其突出的部分。这并不需要太多的解释,而要为这样的东西营造一种神秘感。”

秦末,陈胜、吴广密谋起义,他们知道民心已经思乱,但想先在群体里树立权威,故而用了许多装神弄鬼的手段。例如把“陈胜王”的字条塞进鱼腹里,又在半夜篝火学狐狸叫等等,这些都是迎合了群体躁动及迷信的心理。因为,群体虽然只会进行低级的推理,却拥有丰富的想象力,他们总是偏好那些神秘而又极端的观念

只要你能够制造一个热点、提供一个清晰的形象给群体,他们就会口耳相传,彼此影响,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最后接受下来,不会去分辨真假。

《乌合之众》:为什么群体需要领袖?

“大楚兴,陈胜王!”

群体的宗教感情成分

《乌合之众》说:“群体不懂推理,他们只能全盘接受或者全盘否定,不存在讨论,不接受矛盾。”而这正是宗教所需要的。崇拜强者、吹捧领袖,这是动物的本能,也是群体的本能。

宗教感情里,狭隘盲从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信徒们自认为掌握了现世的秘密,窥探到来世的幸福,他们有着一种不可思议的优越感,藐视不信教者,这是他们狭隘的方面。同时,他们又极度听从于领袖,对他大肆吹捧,把他的每一句话尊为金句,不假思索地接受由领袖发出的每个指令,不去分析信条教义,只要传播就好。

这种观念其实并不局限在宗教里,生活中比比皆是。例如追星族视偶像为完人,影迷从观影中获得优越感,民谣歌迷自觉品位高尚,科幻小说的读者也在自己的小众领域中找到虚荣感。他们不仅愿意为偶像付出物质资源,而且不停地利用自己的想象力来美化偶像。群体常常会产生一种幻觉,仿佛从自己的偶像那里能获得一种神奇的力量,使之高人一等,这种宗教感情的心理决定着群体需要有领袖。

“那些创造信仰的人,他们掌握着让群体陷入狂热的力量,这种狂热很快就会产生感情,这种感情又能让信徒在崇拜和服从中产生幸福感,时刻准备着为自己的偶像而献身。”——《乌合之众》

领袖必须是意志坚定的人

理性对于群体来说,并不起什么大作用,善于说服的演说家,从来只寻求激发群体的情感,而不在意他们的理性。群体中的领袖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并不一定在于他智力过人、见多识广,也不在于他做事能临危不乱、冷静而理智。作为领袖,首要的品质是意志坚定。

真正的领袖往往是一个发起人或者煽动者,他的意志就是群体观点的核心,而且获得群体的认同。群体围绕着领袖的意志而聚集,如果领袖摇摆不定,群体必然会军心大乱、无所适从。因此,领袖自己往往也是某种观念的忠实信徒。

作为学说或者宗教的创始人、传播者,领袖首先必须沉迷于自己所发明及传播的观念,并且达到近乎迷信的地步。当他发明出这种思想后,就不再考虑是否正确,而是立即沉入其中,坚信不疑,以至于认为与其相反的所有观点都是错误的。只有这样他才会为了信仰而牺牲自我利益、家庭、甚至一切东西。

当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后,他本人就对此深信不疑,以至于一度相信杨秀清能够代天父传旨,甚至在亡国前夕还坚称会有天兵下凡,帮忙解围。这说明只有对信仰充满热枕的人,才能够真正撼动乌合之众的灵魂。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观点都拿捏不定,他又怎么能够去说服乃至诓骗到别人呢?因此,《乌合之众》说:

“强烈的信仰往往会使他们的语言具有巨大的暗示力量,让很多人心甘情愿地服从。许多人总是愿意服从意志坚定的人,而这些人也善于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那些愿意服从的人。”

《乌合之众》:为什么群体需要领袖?

怎么样快速成为乌合之众的领袖?

领袖需要有强大的意志力,同时也需要掌握宣传技巧,能够为群体建立起幻想的形象。其中,成为领袖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在群体中树立榜样,而树立榜样的前提在于事先已经拥有了声望,获得声望的手段有三种:断言、重复传染

断言是宗教最常用的伎俩,宗教典籍里基本都是断言式的内容,它用简短而有力的句子告诉我们是神创造了世界,但从来不加以证明。如果有人提出疑问,神父立马就回答说:“不要问 ,问就是冒犯!”

领袖一般是能说会道的,他们擅长抓住重点,断言是他们说话的主要方式。断言的显著特点在于把形象十分清晰、明确地展现在群体面前,群体不喜欢费脑力的思考,他们偏好最干脆了断的结论,喜欢旗帜鲜明而又极端的立场,以便供他们做出选择,进行站队。在最热门的评论中,往往是那些简短而有力的话获得最多的认同,那些理智而谨慎的评论却无人问津——直白甚至粗俗都口号远比严谨的论文更能触动人心。

断言能够快速获得群体的认可,但要想拉拢更多人的加入,还需要“重复”的帮助。重复就是反复向群体传播所断言的事情,让他们耳濡目染,被动接受。进行重复的宣传活动,能够把观念植入人的潜意识里,这点已经由广告的传播来证明。重复向群体灌输一个断言,目的并不是为了让群体接受它,而是要群体知道它,以便进入下一步的传染工作。

传染是非常自然的现象,几只绵羊产生了恐慌和混乱,这种慌乱很快地就在羊群中传播。如果人们熟知了某个断言,那么只要那部分信徒在人群中发起号召,就会立刻把这种确信传染到每个人的脑海里。李秀成在《供状》里就说自己直到二十六七岁才听说“洪先生教人敬拜上帝”,当时他也是将信将疑。直到金田起义后,萧朝贵传令“凡拜上帝之人不必畏逃”时,才入教以求保全家产。结果没想到萧朝贵又令所有教徒放火焚烧房屋,随军出征,李秀成最后被传染入教。

通过断言、重复和传染,最终会确立领袖的声望。声望能够麻痹人的质疑能力批判能力,让每个人的内心中充满震惊和崇敬,他们崇拜领袖,而且要求所有人都得跟着崇拜。勒庞说:

“声望是人们获得权威的重要途径,不管是上帝、君主还是女性,失去了这种力量,都没有了任何价值。”

“随心所欲地搞迫害,残忍地屠杀上百万人,攻击一个又一个国家——如果你拥有足够的声望和相应的才华,人们也会允许你如此。”

《乌合之众》:为什么群体需要领袖?

如何瓦解聚集在领袖周围的乌合之众

当我们在知道声望是成为领袖的关键之后,同时也就找到了瓦解乌合之众的一个方法。

对于意见领袖的断言,我们不必要去做长篇累牍的批驳,也不能期望群众会听进理智的分析。我们应该做的是还以针锋相对的断言,而且一个断言越是简短有力,证据和证明越是匮乏,反而威力越大。只有通过重复的断言把群众争取过来后,才能够用事实说话,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

乌合之众的传染源就是领袖,因此与其对群体进行隔绝,不如直接消灭他们的领袖。只要把蛇头砍掉,即使它还能翻滚挣扎,但很快就会死绝;孙策深谙此道,故而十分坚决的斩杀了于吉。领袖为群体创建了信仰,从而获得权威和声望。可是,声望必须靠成功来维持,一旦失去成功,声望也就会随之消失。

通过煽动手段,固然可以获得乌合之众的支持,可是当事态冷淡下来,群体心理复归个体心理之后,领袖的声望就会逐渐削减。为了保持声望,他只能不断地进取,不得地斗争,一旦他遭遇失败,欢呼就会立刻变成倒彩。例如罗伯斯庇尔为了维持自己在雅各宾派中的声望,他先后与国王、立宪派、吉伦特派、山岳派发生斗争,处死了许多人,拥有崇高的声望。可是当他因为缺少几张选票而落选时,这种声望就立即消失,人们迫不及待的诅咒他,把他送上断头台——“信徒们总是疯狂地、残暴地摧毁自己曾经信仰的神明。

任何想要通过煽动群众的情绪来捞取好处的人,都需要明白这其实是在铤而走险。

乌合之众 / 群体 / 领袖 / 想象力 / 宗教感情 / 意志坚定 / 声望 / 断言 / 重复 / 传染 / 群体心理 / 个体心理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