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老子修经基础篇》(十一)——自知者明

2019年5月2日  来源:认知与新思维 作者: 提供人:laogan45......
《老子修经基础篇》(十一)——自知者明

《道德经》第三十一章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君子平时居处时以左边为贵,而用兵打仗时就以右边为贵。古人以“”为上位,“”为下位,“”为阳,“”为阴,此处的“贵左”、“贵右”,以及后文的“尚左”、“尚右”,都属于中国古代的礼仪,君子是道德修养很高的人,为人处世将自己放置于上位,光明磊落、行事坦荡;而在用兵作战时,则必须将自己放置于下位,不得不使用“阴谋”,来达到取胜的目的。

当然,老子在此并非倡导“阴谋论”的军事思想,而是客观描述其所处时代里,人们面对战争时不得已而使用的非常手段,如果在战场之上还奉行“谦恭仁礼”的君子之道,那敌人就会轻而易举地瓦解自己的国家、摧毁自己的城池,战场之上,已经没有任何仁慈可言,因此战争最终带来的只有伤亡和悲痛。所以老子表面在写君子的行为,实则是在对战争的批判。

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哀悲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战争中杀人众多,应该以参加丧礼般悲痛的心态去看待,打了胜仗,也要以丧礼的仪式去对待战死的人。老子在此处连用两个“丧礼”,前者更多表达的是对战争的“悲痛”之感,后者则是对为国捐躯战死沙场的将士们“敬重”之情。

《老子修经基础篇》(十一)——自知者明

《道德经》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道”永远是无名而又质朴的,质朴的东西向来被认为卑微和低贱,但天下却没有哪一个人能够让这个东西臣服于自己。侯王如果能够以符合“道”的方式去治理天下的话,那么百姓就会自然地归顺于他。

老子对于大道无名已经多次在之前的章节中强调过了,此处老子再次提到,是用以辅助描述“朴”这个微妙而又原始的状态,什么是朴?老子在第二十八章提到“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这里的“朴”与本章的“朴”都是指作为万物最原始状态下的“”和“”,老子认为无论是人还是宇宙间客观存在的任何物种,它们最初的本质都是不夹带任何多余“情感”以及“标准”的个体,最初的状态都是自然而又洒脱的,因此圣人以“真”和“纯”去做事,一定能够成为百官的首长,这里非功名之意,而是指百官道德的典范。

此处老子又认为“朴”非常“小”,这里的“小”不是指物理形态上的“小”,而是指在人们观念里的“轻视”,在一个追名逐利的社会体制中,大家都在为“功名利禄”争的头破血流,对于那些“”和“”的人和物,都将他们以“愚笨”和“落后”联系在了一起。因此老子认为“朴”虽然在人们的心中的地位十分低贱,但是它却从不会臣服于天下任何一个人,只有有道之人才能把握住它,才能发挥出它无穷的力量,造福众生。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法令和制度既然已经都制定了,就应该有个限度,知道这个限度,就可以避免危险。这里的“名”泛指人类文明,人类有了文化和思想观念以后,各种“理论”以及“标准”都随之而来,人民就会越来越不自由,越来越离最初那个“朴”的状态越远,所以我们应该学会“适可而止”,合理而又稳步地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避免社会的混乱。

《老子修经基础篇》(十一)——自知者明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够看懂别人的人,是聪明智慧的,而能够弄明白自己的人,则是真正的大彻大悟之人。此句虽然言简,但是却蕴含着极为深厚的哲理,这里的“自知”,不仅仅是个体自我认知的能力,更上升到对于人类生命的洞察和彻悟。

说来也荒诞,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是最明白和最了解自己的人,别人只要对自己说个“不”字,便会立刻反驳道:“这还用你说,我还不了解自己?”然而最终这样的人往往是最不懂自己的人。苏轼曾写过这样的诗词“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个人对于一件事或者一个人的评判,更多的是依据自己本身的立场进行判断的,因为自己在“事中”,所以自己很难跳到“事外”去看整件事情,同样我们看自己也是如此,总认为自己所认为的就是别人所认为,于是自顾自的说一些自认为对的言论,做一些自认为对的行为,考虑不到他人的感受。

唐太宗曾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每个人都不是完人,总会有缺点以及考虑不周全的地方,所以能够得到他人的建议和指点,是一种对于自我来说应该值得高兴的事情,思维的局限是任何一个人都无法避免的事情,只有当我们能够从其他人的视角来视察自己的时候,才能够充分地了解自己。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能够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但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毛主席曾说“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己斗其乐无穷”,能耐越小的人,他越是想通过寻找外在的敌人来证明自己的实力,而古往今来,多少能人志士,无不在挑战着世界上最强大的那个敌人,那就是内心的自己。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有久,死而不亡者寿。知道满足的人才会富有,坚持不懈之人是有志之人,不离失自己本分的人,就能够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长存,这才是真正的长寿。老子认为真正的富有,并不是家财万贯、金玉满堂,而是懂得知足的人,因为这样的人他明白眼前的每一笔财富都来自不易,另外对于有志的人,老子认为他们身上共同的品质就是“坚持不懈”。最后老子以“死而不亡者寿”来收本章的尾,说明老子对于人精神的存在要远胜于人躯体的存在,他认为一个有德性之人,即便“身”亡了,他的精神依然流传千古。

纵观此三章,老子分别叙述了“用兵之道”、“用朴之道”以及“自知之道”,老子在第三十一章通过叙述君子的行为来暗指战争的残酷,同时也叙述了用兵的恰当的心法:一是“悲痛”二是“敬重”;在第三十二章,老子强调统治者应当把握住“朴”,用“真”和“纯”的初始状态来治理天下,此处依然是“无为而治”的思想;第三十三章,老子以“自明”、“自强”以及“自足”来倡导人民,应该从对外求法转向对内求法,安守自我、修炼品格

老子 / 道德经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