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社交资本的投资收益率

2019年3月23日  来源:见实科技 作者: 提供人:hangchuang33......

当一个用户在平台上发布一些有趣的内容,多快能收到点赞、回复,得到反馈,获取粉丝?这就涉及到我们先前提到的第二个重点,效率,人们倾向于以最高效的路径获得最多社交资本。他们必须认识到,不同的策略效率不同,当然,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认知。

年轻人在社交媒体上的使用率更高,是对社交媒体投资回报收期和回报率最敏感的人群。因此,比起Twitter,年轻人往往更喜欢Instagram。

并不是说Twitter产不了爆款。每隔一段时间,会诞生一条超过1000点赞,并迅速扩散到超过10000点赞或转发的推文。(Twitter应该允许用户购买带有银色的1000转发或金色的10000转发标识来补充它的社交货币体系)。但这并不常见,大多数推文根本没被看到过。

再加上年轻人对视频媒体的偏好和他们的技能优势,他们选择Instagram作为主战场就不难理解了。(如果你拓宽社交网络的定义,电子游戏可能是年轻人最快获得代币的战场,这完全说得通,当然那个战场可能对男性用户更友好)。

Instagram虽然没有任何正式的分享转发选项,但它允许用户几乎无限制地打标签,这对确定性更高的主动分发扩散极为有利。Twitter对视觉内容也不那么友好,它对照片尺寸极为苛求,以保证手机每一屏显示一定量的推文。

用户在不同平台的社交资本投资回报率通常可以决定平台在不同人群中的市场份额。年轻女孩早年蜂拥至Musical.ly,因为她们特别擅长对嘴型、同步舞蹈动作的视频类型,Musical.ly正是对了这部分用户的胃口。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重度社交媒体用户对于不同平台的ROI极度敏感。

有一段时间,我试过把相同的照片发布到Flickr和Instagram,明显发现后者获得反馈的速度远超前者。如果我是投资人或者只是员工,我可能会在不同的社交媒体上通过各种测试账户发布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内容,来追踪测试各种App中社交资本的收益率和流动性。

有些功能在任何网络上都能提升其传播力。比如转发功能,就是病毒式传播的一个重要推动因素,在这个过程中,社交关系决定了什么样的内容能够刷屏。为了提升活跃度,Twitter多年来越来越积极地提升推文的传播力。比如它会显示你关注的人点赞过的推文,即便TA并没有转发。它还在搜索页面中加入了Moments,就像Instagram的Discover页面一样,猜测你可能会喜欢的其他内容,并在这个页面中无穷无尽地提供给你。

TikTok是社交媒体中一个有趣的新玩家。因为它的首页,默认的信息流推荐页面是基于算法推荐的,做到了千人千面。反而是你关注的创作者生产的内容被藏在了更深的入口。基于这个机制,如果你是一个新手,那么在TikTok上发布一个内容非常棒的作品,获得的分发将比在那些依赖粉丝量传播的平台上要高效得多。依赖粉丝量传播的平台显然对新手没那么友好。相反,如果你只有一个作品非常棒,其他作品流于平庸,你也不会继续在Tiktok上走运,因为粉丝主要活跃在被Tiktok算法驱动的推荐页,而不是自己的关注页。

这样的机制造就了在Tiktok上对作品本身的反馈在整个循环中比别的平台更为重要。从理论上来讲,如果算法足够精确,基于用户使用习惯和作品质量做出的推荐会比只看用户自己关注的创作者的作品更接近真正的喜好。字节跳动为了在国际市场获取用户,花费了几千万或者几亿美金的市场推广费用,那么一个更高效的ROI是持续吸引并留住新用户的必要条件。

这个案例另一个有意思的点在于:聚焦内容本身的机器分发机制可以克服赢家通吃效应的影响。从本质上讲,一些社交网络会过分奖励那些早期获得大量粉丝的人,无论后续内容是否仍然优质,他们都比其他用户更有优势获取更多关注。为什么一些大型的社交网络会慢慢失去活力,一个很重要的假设正是,如果这些靠着早期红利起家的“旧势力”不能被及时清零,那么新玩家就根本没有了下场参与的动力。

作为权势上可以与东海岸曼哈顿相提并论的地区,硅谷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没什么“老钱”权贵。当然也有例外,但湾区的大部分财富不仅是新钱,更是来自新一代正当红的科技新贵们。当然也有一些老牌的VC机构以及半导体行业也极有财力,但这些财富也还在仍然在世的富一代们手上。

而在纽约,你会在曼哈顿上东区或是西区偶遇世代传承的老钱家族,或是那些仅仅凭借姓氏就继承了巨额财富的年轻名流。涓滴效应只在绵延的家谱中发挥作用。

并不是说旧势力或旧社交资本的存在一定会造成社交网络陷入停滞,而是无论如何界定优劣,社交网络都应该持续优先分发优质内容,不管这个内容是哪个时期的用户生产的。否则,就会出现一定意义上的社会资本不平等。而在虚拟世界中,退出成本远低于现实世界,新用户可以轻易迁移到一个新的网络,在那里他们的工作可以得到更好的回报且地位提升更容易。

我希望最有成效的新产品得到市场的认可和回报,而不是一堆随着规模扩张,已然创新乏力的产品,却依然靠着准垄断地位继续获利。这同样适用于社交网络和多人视频游戏。作为一个新手,如果投入工作,你能有多快获得成为局内人的融入感?最好的机制应当是让用户可以凭工作量证明说话。

许多社交网络会追踪一些关键指标,比如一个新用户要达到某个粉丝量,需要花费的时间,同样,他们也应该重视新用户发布内容的ROI。它极有可能是控制用户留存的重要指标。通过发布测试账户的各种内容,这些指标可以作为投资人,甚至一个好奇的旁观者来衡量社交网络的工具,以衡量网络分配算法的效率和公平性。

无论采用何种机制,社交网络都必须投入大量资源在内容与目标受众之间进行市场营销,以便用户感受到足够的工作回报。分配是王道,即使在,或者尤其是关乎社交资本时。

对于地位驱动的社交网络,为什么照抄现有的工作量证明形式是最糟的策略?

我们经常看到一个新的社交网络复制现有的成功者,只在一些小地方做一些改动。Facebook最近爆出一些问题(指用户隐私相关的问题)后,我们可能会看到一些隐私优先的社交网络出现。

但历史上的教训已经足够我们吸取, App.net和Mastodon是两个典型的抄Twitter的产品,他们也有一些差异化,但它们都建立在和Twitter相同的开放消息的大框架上。

大多数抄袭者已经或即将失败。他们失败的原因通常是他们总是复制已经存在的“地位即服务”模式中的工作量证明形式。根据定义,如果工作量证明是相同的,那么你并没有真正创建一个新的地位阶梯游戏,所以当新网络还没有用户时,根本没有理由让用户从现有的网络中迁移过来。

这也不是说你不能通过照搬现有的工作证明取得成功。毕竟,Facebook取代了之前的MySpace和Friendster这样的社交网络,而在现实世界中,新的资本有时会成为新的“旧资本”。后来者有机会构建更好的地位游戏或创造更有价值的身份形式。通常,这种新平台颠覆旧平台的动因是效用的提升,即沿着我们之前坐标体系中的横轴发生了向右位移。

例如,我们有许多个即时通信应用,只要通过当地的网络效应,占住某个区域市场,就能够发展成一家不错的公司。我们始终没有一个垄断全世界的即时通讯应用,而是若干个在各个区域占据主导地位的大玩家。毕竟,大多数国家或地区最好用的即时通信应用肯定是其他当地人都已经在用的那一个。

但如果在同一个地域市场中呢?那么,照抄工作量证明形式是一条艰难的路。已经沉淀了社交关系和积累了用户社交资本的领先的社交网络,会关注到任何能够快速吸引用户的小功能并马上“反向”抄袭,把这些功能嫁接到更为广泛和占主导地位的关系图谱中。先发优势将难以撼动。

在中国,腾讯迫切希望在短视频领域遏制今日头条的势头,抖音是头号劲敌。腾讯推出了一个类似的产品,但增加了一项功能,让用户可以在任意短视频里小框插入自己拍摄的对应视频。字节跳动大约只花了半秒时间就将这个功能整合到抖音中,名叫“抢镜”。而在字节跳动的海外产品TikTok中,这个名叫React的功能已经是整个App里的热门功能了。如果后来的挑战者不能彻底颠覆现有的工作量证明体系,那么复制和扼杀是现任者的有效策略。

更不用说批发式的照搬了。即使在中国,尽管对知识产权保护还比较宽松,用户同样会在应用商店对公然模仿者发表差评。中国用户可能没有意识到一些产品是照搬了美国模式却弯道超车的,但在同类的中国产品中,用户不会无缘无故迁移到一个彻头彻尾的山寨App中去。迁移的动力必须足够弥补迁移成本。这在中国和其他地方都适用。

这里还有一些细节值得注意。我曾经写过社交网络,网络是关键;也就是说,一旦社交网络达到规模,沉淀下来的社交关系就是其最独有的价值。我今天想更新一下这个观点,某些功能和特定社交关系的独特组合,是任何网络最关键的竞争优势。如果我们不能复制其关系图谱,单纯复制某些网络的功能通常是不够的,但如果你可以将该功能应用于您通过其他方式获得的某些社交关系图谱中,它将可以成为一种具有壁垒的竞争优势。

Facebook曾试图通过复制阅后即焚功能从Snapchat上赢回年轻人,Facebook还试图用Lasso复制TikTok。好吧,Facebook试图复制过所有市面上受欢迎的社交软件的某些功能。没有什么比Facebook的以上尝试都以失败告终更有说服力。复制Snapchat失败的核心原因在于,年轻人之所以离开Facebook转投Snapchat很大程度上是因为Facebook已经被父母们入侵了。你不会因为你父母的派对上也有娱乐项目就离开你同学的派对,转而参加你父母的局吧,就是这个道理。

Facebook本身巨大的社交关系加上几乎所有其他App的工作量证明形式,正在改变这种追逐社交身份的游戏本质,这种改变有时让人难以忍受。你难道真的希望你的同事、家人和朋友看到你在Lasso上与Nelly同步对口型?传闻Facebook正在考虑上线一个类似Meme的页面,试图挽回年轻用户。事实上,这再次完全误解了年轻人玩Meme的核心诉求。当然,最后这个计划经测试被否了。

当然,被专家们奉为经典的Facebook抄别的App功能且行之有效的经典案例就是他们把Snapchat的Stories功能完全照搬到了Instagram里。正如我之前所写,我认为Stories这种产品形式是对社交网络“社交谦虚”问题的真正创新。

人们在自己的页面上不断对粉丝发布海量内容,尤其是一些有炫耀嫌疑的内容时,总还是会有点不好意思。而在Stories的页面中,把选择权交到了粉丝手上,他们可以不停地刷刷刷,而发布者不会有任何的心理负担,因为这些内容并不会出现在发布者的个人主页上,只需要分享当下,不用去管这些内容质量是否足够高,能不能在日趋激烈日常发布大比拼中脱颖而出。在这个功能下,机器算法打散了你发文的序列,Stories也允许有天赋的创作者创建连续的故事。

因此,Stories本质上是关于降低用户的发布障碍和一种新的讲故事方法的创新。任何增长下降的多边网络都会尝试在某个时候将这种形式嫁接到自己的网络上,以解决供给方(创作者)的面子问题。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随着Instagram在Stories中添加越来越多的滤镜和功能,我们看到其中的工作量证明游戏不断升级。今天的许多Instagram Stories比日常帖子更精细、更耗时。 Stories作者采用各种滤镜、贴纸以及GIF和其他工具使常规Instagram帖子的滤镜相形见绌。最初主打“轻内容”的发布形式,居然演化成了最复杂和精致的样子。你可以把猴子从一个身份竞赛的游戏中拿走,但你永远无法让它们停止一颗追逐身份认同的心……

社交 / 社交资本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