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失衡的“尊老爱幼”,还要惯坏多少老人?

2019年3月7日  来源:独坐观人间 作者: 提供人:jiuwei90......
失衡的“尊老爱幼”,还要惯坏多少老人?

公交上逼人让座,一言不合就开骂,被好心搀扶还反咬一口,碰瓷,插队……关于老人在公共场合的不文明行为,特别是和年轻人的冲突,已不知发生过多少次,而且人们也习惯了对他们的包容忍让:一把年纪了,万一有个闪失,你赔得起么?

这种忍让又进一步强化了老人的底气:我老了,所以你要尊重我!我这么大年纪,你敢把我怎么样?我老,所以我有理!

每当这时,就特别想问一句:我们这个社会,是不是把老人“惯坏”了?

去年重阳节,我观摩了一次面向小学生的公益讲堂,主题是中国古代的“尊老”故事。其中一个是“埋儿奉母”:古代一个叫郭巨的人,因为家里穷,全家人常常饿肚子,郭巨的母亲疼爱孙子,就把仅有的一点食物留给孙子吃。郭巨深感不安,就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准备埋儿子时,忽然挖到一坛黄金,上面写:“天赐孝子郭巨。”夫妻得到黄金,就不埋孩子了,回家孝敬母亲,一家人过上了好日子。

失衡的“尊老爱幼”,还要惯坏多少老人?

二十四孝之“埋儿奉母”

这个故事,老师讲的绘声绘色,我在底下却听得脊背发凉。环顾身边坐的几个小学生,脸上已显出别扭的表情,有一个还撇着小嘴咕哝着:“幸好挖到了金子,不然宝宝就活埋啦……”

那天听完课,我特意在百度上搜了一下“尊老爱幼的故事”,结果似乎有点尴尬。

搜到的内容清一色全是关于“尊老”的:

除了埋儿奉母,还有黄香温席、卧冰求鲤、百里负米、卖身葬父…… 一共二十四个“孝子”的故事,构成所谓的“二十四孝”,情节一个比一个夸张,一个比一个变态。尽管人物各不相同,但主题都是一样:儿女对父母必须“孝”,而且是无条件的“孝”,为了父母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生命,孩子,官位,尊严……哪怕父亲一心一意要杀掉儿子,儿子还得对父亲毕恭毕敬(见二十四孝之“舜孝感天地”)。

失衡的“尊老爱幼”,还要惯坏多少老人?

至于“爱幼”——除了孟子那句“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名言,我几乎找不到任何典故。

至此,我对“尊老爱幼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出于统治需要,中国历朝历代都宣扬“孝道”,推崇“孝子”,所谓“以孝治天下”——只有无条件孝敬父母,才能无条件忠于君主。而“尊老”的传统实际就是从“孝道”衍生而来的,即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而且中国社会从古至今都基本践行了这个传统。《论语》中不仅有大量关于“孝”的论述,还要求“杖者出,斯出矣”(聚会结束,让老人先走,自己再走)。尊老传统和孝道一起,经过一代代不断宣教,变成了一种天经地义,深深浸入中国文化的骨髓。

相比之下,“爱幼”在古代从来不是一种所谓的“传统”。当“尊老”从孝道中分化出来并上升为一种“道德”的时候,“爱幼”却长期停留在一种“本能”的阶段,即最狭义上的“父母私爱”,而在非常时期,甚至连这种“私爱”都无法保证。至于所谓的“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中国传统社会从来没有成为一种社会共识。

失衡的“尊老爱幼”,还要惯坏多少老人?

如若不信,试举几个例子。

中国历史上,一旦遇到饥荒年月,穷人除了啃树皮草根,最常做的就是“易子而食”;

父母可以去衙门告儿子不孝,儿子却绝对不能去告父亲“不慈”;

战乱之中,可以丢弃孩子,但绝对不可丢弃父母;

在我们熟知的成语、俗语中,有很多带着对儿童和年轻人的轻蔑:“黄口小儿”“乳臭未干”“小屁孩”“嘴上无毛,办事不牢”……与此相对应,则是对“老”的尊崇:“老成持重”“老当益壮”“老马识途”“家有一老,好比一宝”……

古人是否一直主张无条件的“尊老”?其实孔子在《论语》中已经给出答案。

失衡的“尊老爱幼”,还要惯坏多少老人?

孔子虽然主张孝道和尊老,但至少在“尊老”上还是讲条件的。《论语》里有这样一段: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论语·宪问》)

意思是:孔子有个叫原壤的老朋友,某天坐在地上,伸直了腿等着孔子。孔子批评他道:你小时候不谦逊知礼,长大又碌碌无为,老了还不死,真是个祸害!说完就用手杖敲打原壤的小腿。

原壤的坐姿在孔子看来是不合“礼”的,所以他很生气,就借机把原壤编排了一顿。虽是气话,却能看出即便是孔子,也认为“尊老”是有条件的,那就是这个老人至少要“知礼”,若是粗暴无礼,即使老了也是个祸害,根本不值得尊重。

同时,孔子还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此外,他还认真地接见过一个来自“互乡”的小孩,勉励他努力进步……从这些方面看,孔子才是真正“尊老爱幼”的典范。

可惜,《论语》的这几段论述,似乎被后世的儒家有意冷落了。他们迎合统治者的需要,竭尽全力宣扬不设任何前提的“孝道”,让人们通过对父母无条件的“孝”,强化对君主无条件的“忠”。由此,尊老的传统也得到了极大加持,也开始不设前提,不讲条件——老人只凭年龄,就可以得到尊重。乾隆不是还摆过“千叟宴”么?

失衡的“尊老爱幼”,还要惯坏多少老人?

乾隆“千叟宴”

“尊老”的同时,他们拼命打压儿童和年轻人,否认他们的能力和见识,扼杀他们的创造性,让他们绝对服从父母和老人,以免心生异端,犯上作乱。“幼”的尊严和独立性在“老”面前一文不值,“幼”对“老”必须保持仰视,“老”对“幼”却可以颐指气使,甚至生杀予夺。

所以,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尊老”与“爱幼”从来都是不对等的——只有尊老,没有爱幼。所谓的“尊老爱幼”,只是现代人一种美好的想象。

无条件无原则的尊老,以及“尊老”与“爱幼”的严重失衡,直到今天还流毒甚广。最普遍的一点就是——很多老人被“惯坏”了。当然,这些人只是老人中的极少数,但足以影响社会对老人的印象。

失衡的“尊老爱幼”,还要惯坏多少老人?

不久前,一个62岁的大爷因为殴打公交司机导致公交撞墙,被判处三年徒刑。在法庭上,他高声叫嚷:

“你们让我坐牢,就是不尊重老人!”

他不知道,在现代社会,一个人被尊重与否,从来都无关年龄。倚老卖老,是一个老人最大的恶。

我们对老人的尊重,源于他们对子女的付出,对社会的贡献,还有经岁月沉淀的智慧、经验和美德。

失衡的“尊老爱幼”,还要惯坏多少老人?

相比那些不懂事的老人,今天的年轻一代似乎更值得被理解和关爱。他们面临着繁重的工作和学业,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为生活和梦想苦苦拼搏。

我们不要求老人为他们多做什么,但是否可以每天晚一点再出门买菜,不要赶在早高峰去和年轻人挤公交?是否可以降低一点广场舞的音量,不要打扰孩子的学习?是否可以理解女孩生理期的不适,别再逼着她们让座?……这些,真的是举手之劳。

失衡的“尊老爱幼”,还要惯坏多少老人?

所以,我们应该赋予“尊老爱幼”新的内涵。无论是“老”是“幼”,都必须实现权力与义务的对等。“老”和“幼”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包容,互相关爱。没有教养、不讲文明的老人和年轻人,应该受到同等的谴责和处罚。

“老”待“幼”以爱,“幼”待“老”以尊。

这才是今天“尊老爱幼”的正确姿势。如此,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文明,和谐,美好。

老年人 / 尊老爱幼 / 论语 / 儒家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
相关核心文章
jiuwei90......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