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译校者序 自我认知的幸福之路

2020年6月22日  来源:大脑的情绪生活 作者:[美]理查德·戴维森;沙伦·贝格利 提供人:zhangshaoping8......

译校者序 自我认知的幸福之路

《大脑的情绪生活》终于出版了,我作为它的引荐者,感到由衷的喜悦。本书不但打开了我们的眼界,而且能增进我们的幸福。

人们处于贫贱之际,各种资料极度匮乏,对快乐的追求深陷在底层。当人们渐入小康之境,对幸福的憧憬是否就能如愿,在市场万花筒般的漩涡里?追求幸福的努力依然局促,人们气喘吁吁地仍需挣扎。也许,幸福总在挣扎的过程里才能得到体验?现代社会中个人的幸福感受,拓开了看,还须依赖一个过程——自我认知的过程。

获得幸福的奥秘,古人早有洞察。苏格拉底将其简括成一句话,“know thyself”(认知你自己);老聃则称之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许多贤哲也提供了精妙的阐述,诸如东方的孔子、庄子、陶潜、王维、苏东坡和王阳明……然而怎样认知自我,对任何人恐怕都不是轻而易举的功课,仍然得靠自己的求索,甚至时不时地需要挣扎。

如何认知自己,过去的人老在打转,像是围着堡垒,无从得窥其堂奥。随着科学的探索,我们认识到了,心(heart)、灵(soul)、意识(consciousness)、良知(conscience),无不是基于脑(brain)的产物。但是,大脑和心智(mind)的关系又是怎样的?我们是怎样从对环境的感知和对人际互动的认知来认识自我的?百年来尤其是近二三十年来,认知科学和行为科学以及脑神经科学和实验心理学取得的突进,给予我们实据,来更真切地了解自己。科学实验、神经影像学和分析工具的突破,为人脑功能的定量解析及其反馈调节提供了可信的证据,并为进一步认知人的行为和社会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书的撰述是为了让大众了解人的思想、感知、幸福感,剖析它们的决定机制和改变机制。与市面上众多同类书刊相比,它的不同凡响之处,在于告诉我们,人脑的活动机制固然有与生俱来的成分——科学的研究分析表明,人脑的行为模式大约在25%—75%之间取决于基因构造——但是这个“前定”的构造是可以被改变的,是可以被自己积极干预而定向改造的。曾几何时,人的性向和行为被广泛认为是能被随意再造的,如同一块“白板”,可任由社会环境涂抹。这种深刻的误解得到逐渐纠正之后,另一个偏向却又抬头了:在漫长演化过程中铸就的大脑是命定了的,个人无所用其力。

作者戴维森博士以他卓拔的功力揭示出,我们可以改变“前定”的大脑,因势利导,后天的努力和前定的大脑是能够相得益彰,增进个人和团体的福祉的。这的确是一个大贡献。它为我们指明方向,带来积极的展望。许多故事穿插全书,记述了作者是怎样跨学科地交叉探索,完成了艰难的突破,使这个关键的认知融入到主流科学研究,越来越得到认可。本书传递的讯息非常令人鼓舞,为在纷纷扰扰的社会里努力追寻幸福的每一个人指点了门径。

本书的一大特色,是集中研讨了人脑的情绪风格(Emotional Style)的六个维度,并展开了解析,如何通过这些基础维度的调适,改变人的自我认知、社会互动和幸福感受。作者认为,情绪风格是我之所以为我的情绪生活(emotional life)的最稳定的刻画。而通常所说的情绪状态(emotional states)、心境(mood)很短暂,倏忽即逝;情绪特质(emotional traits)持久些,但也不恒久;而习惯使用的个性(personality)和气质(temperament)等,界定又不够严谨,随意性大。

人的情绪风格是大脑的三个层级,最基层的爬行类脑(reptilian brain)、中层的哺乳类脑(mammalian brain)和顶层的新皮质(neocortex)交互影响,不同脑区特别是新皮质的左右两个前额叶的互动和平衡制约的产物,是人类的情绪生活最基本的构件。情绪风格可以用六个基础维度的组合来刻画,它们分别是:

●你从挫折恢复的能力是快还是慢?——情绪调整能力(Resilience)

●你的积极情绪能否持久?——生活态度(Outlook)

●你是否善于从周边的人获取社交信号?——社交直觉(Social Intuition)

●你的感受是否敏锐,易于觉察到自己的情绪?——自我觉察能力(Self-Awareness)

●你是否善于根据所处情境来调整情绪反应?——情境敏感性(Sensitivity to Context)

●你容易集中还是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专注力(Attention)

这给出一个比较准确的框架,让我们来认识自己的心智,调适自己的感受,把握自己怎样同他人以及环境互动,进而改变自己的情绪,改变自己的生活,来增加自己的幸福感受。

以往曾有不少模型来给人的气质或个性分类。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就根据水、火、土、气的四种体液——粘液、血液、黑胆汁、黄胆汁的不同比例组合,把人的气质划分成粘液质、多血质、抑郁质和胆汁质四种。这些不同的分类系统有一个维度的(外向—内向),两个维度的(如精神分析大师荣格的外向—内向、情感—思维),四个维度的(外向—内向、情感—思维、感觉—直觉、知觉—判断),等等。它们都试图划分人的性向和行为类型,以求认识自我,依据人的学习倾向和认知特质来适材适所地配置人才。

譬如,西游记里的四个主角,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他们四种典型性格就暗合荣格的分类。四个维度划分的不同倾向特质进一步扩展,可以组合成16种心理类型。然而它们都比较粗糙笼统。戴维森博士用六个维度来测量个人的情绪风格,融合并发展了前人的理论,这一切都奠定在大脑神经科学的基础上。他通过大量的控制实验,在定向刺激下观察脑区的活跃反应,测度脑血的含氧量和脑电波的变化,并用核磁共振等脑神经造影技术显示出大脑的功能活动,在建立能观察可重复的可靠联系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戴维森博士的研究带来了积极的讯息,他坚信大脑新皮质的前额叶区域所掌管的高级皮质功能理应对人类的情绪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为此他和他的团队不懈努力,完成了大量的实证研究。认为人的情绪风格有其固有的倾向——每个人在六个维度上虽然有与生俱来的独特位置,但是可以有目的地改变和调整。其关注的焦点,是左前额叶和右前额叶两个区域活动的抗衡和调整。他们发现,左区是控制乐观情绪的来源,而在右区的脑神经活动过于活跃压制着左区的场合,人的情绪就会陷于悲观。为此建议,你为了更快乐,在你所选择的目标方向上做得更成功,就有必要加强“心理锻炼”来增强自己的幸福感受。比如说,在情绪调整能力这个维度上画出一条线,左端表示“缓慢恢复”(坐标为1),右端表示“迅速恢复”(坐标为10),一个人固有的情绪调整能力在4的位置上,那么是可以积极设法通过心理锻炼,把位置向右移到7的位置上的,要是他有心坚持这么做的话。关于改造情绪风格的具体练习方法,本书的最后一章有详细的介绍。

作者还与读者分享了他对新皮质左和右两个前额叶差别的关注,这形成了他早年的一项研究,发表在顶尖的《科学》期刊上。左前额叶主管理性思维,而右前额叶主控情绪反射,因此,在你需要推理思考的时候会激活左前额叶,不经意间眼睛则会向右斜视。当你被问到一个很简单的问题,譬如你母亲婚前姓什么,回答时你的目光是坦诚直视的。可当你不想讲实话,而要努力编造一个不实的回答,此时左前额叶就被调用和激活,眼光会不自觉地向右瞄去。这个简单的“测谎”机制,你不妨在生活中试试。事实上,当一个人在用心思索,例如解一道算术难题时,他的眼球往往会偏向右边。

通过本书,读者还能了解到所谓“幸福疗法”(well-being therapy),它旨在提升自主性,确立生活目标,驾驭环境,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促进个人的成长。幸福疗法被证实确能帮助人们在生活态度维度上向“积极”的一端移动,提升保持积极情绪的能力。基于对这些幸福的构成要素背后的大脑回路的了解,戴维森博士指出,人们能够重新建立前额皮质同其他掌控情绪的脑区之间的联系。

本书的另一个过人之处,是在认知自我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探索中融入了东方智慧的贡献。作者不但大量运用了西方分析方法(analytical methodology)的严谨,还引用了东方整体把握方法(holistic methodology)的圆融。戴维森博士本人就长期坚持禅修,把禅修当做提升自己的幸福感和增进对人生奥秘的勘破功力的主要途径,他认为从中受益无穷。常年以来他亲力亲为,执着探究,用现代科技手段发掘静思默想的禅修的深邃智慧,建树可观。对于我们中国人,这不能不说是个很大的鼓舞和推进。

本书在众多学科的前沿探索,涉及的领域很广,这给中文翻译工作带来了相当的难度。我在合作中发觉主译者三喵倾力而为,字斟句酌,十分难能可贵。尽管如此,翻译和校对过程中每有力所不逮的地方,敬请识者指正。至于错谬,自然在我们,尤其是笔者本人。

再次感谢出版社的各位同仁。

孙涤

美国加州州立大学(长堤)商学院教授

谨记于2014年秋

大脑 / 情绪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