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案 例

2020年6月22日  来源:生活的科学 作者:(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提供人:zhangshaoping8......

案 例

他们是代表性的自卑情结的典范,在犯罪行为中,所有这些行为都能得到确切证明。这些人愚不可及而又怯懦,社会中的蠢笨与这种怯懦会集到了一起,它们是同一症状的两个方面。

我们可以用相同的思路来分析酗酒问题。胆小鬼对自己在生活中无意义方面的超脱感到非常满意,酒鬼却想摆脱自己的问题。

这些人的社会常识、知识构成和世界观是完全割裂的,不过正常人之所以面对生活保持勇敢,正是这种社会常识的作用。比如说犯罪分子强调通过劳动得到的收入微薄,总是想要指责别人,或者为自己辩解。他说社会没有帮助他,指责社会的冷漠。他说自己必须服从肠胃的命令,就像是杀害儿童的犯罪分子西克曼说的那样:“是上司指使我的。”他们在审讯的过程中找各种理由为自己辩解。在审讯过程中,还有一名杀人犯说:“我杀了那个孩子,这个世界上还有千千万万个孩子,他活着能有什么意义?”一位“哲学家”就这样产生了。他认为,在很多更有用处的人处于饥饿中的时候,把一个有钱的老女人杀死,算不得是坏事。

在我们看来,这种逻辑实在牵强,这的确是一种经不起推敲的逻辑。就像他们的勇气不足限制了他们对目标的选择一样,他们的生活目标没有任何意义,但却使他们的全部世界观受到限制。在生活中有意义方面的目标不需要任何解释,不需要说一句话,而他在任何时候都要为自己开脱。

至于社会目标和态度是怎样变成反社会目标和态度的,我们要举几个实例来说明。第一个例子是一个女孩,她十四岁左右,在一个非常诚实的家庭中长大。她的父亲只要还能劳动,就会一直养活这一家,是一个非常勤恳的人。母亲喜欢六个孩子,是一个友善而又诚实的人。现在父亲生病了。这家的第一个孩子是个女孩,非常聪明,但却在十二岁时不幸夭折。二女儿曾经生病,病愈后找了工作分担家庭责任。我们要讲的这个女孩就是下一个孩子。她叫安妮,身体一直不错。她的母亲忙着父亲和两个生病的姐姐的事,根本来不及照顾她。她还有一个病着但却非常聪明的弟弟。最终她发现,家里两个受宠的孩子把她挤到了中间。她感觉自己所得到的喜爱没有其他孩子那么多,虽然她是个好孩子。她感觉很郁闷,抱怨自己被忽视了。

安妮在学校是最好的学生,成绩非常不错。因为成绩优异,老师建议她继续读下去。后来,她上了高中,当时才十三岁半。她读高中的时候发现自己并不是最好的学生,有一个新老师不喜欢她。因为老师没有赞扬,她就开始退步了。她以前没有成为问题儿童,当时的那个老师很喜欢她,还给她好的评价,而且同学们也喜欢她。但在这种情况下,一名个性心理学家还是能从她的朋友关系中找到有问题的地方。她总是想操控自己的朋友们,不断指责他们。她想让别人奉承她,让大家都围着她转,但别人的指责却是她所不能承受的。

得到他人的照料、宠爱和赞扬就是安妮的目标。她发现自己的目标虽然无法在家里实现,但在学校里却能实现。然而到了新的学校以后,她发现老师在她的鉴定语上给出的评价很差,老师似乎不喜欢她,其他人也不再赞赏她了。最终她开始逃学,一连几天不去上课,回到学校后就变得更差劲了。最终老师建议开除她。

不过开除只能说明老师和学校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根本没有任何意义。就算老师解决不了问题,那也应该请能起到点作用的人过来。可以请另外一名老师,希望这名新老师能更好地理解安妮;也可以和她的父母讨论,让她去别的学校读书。可是老师想不到这些,只是坚持:“一定要开除她,这是一个倒退的学生,她总是逃学。”这种想法不是常识,而是个人知识的表现。可老师却是极其需要常识的人。

我们完全能预料到后面会发生什么。这个女孩认为自己做不好任何一件事,最后一根支柱也坍塌了。原本家里还对她有点赞赏,但随着她被学校开除,这点赞赏也没了。所以,她又消失了一段时间——她离家出走了。事情发展到最后,她竟然谈恋爱了,对方是名军人。

其实我们很容易解释她的做法,被人赞赏是她的目标。她接受各种有意义的学习,直到恋爱后,她的各种努力都围绕着没有意义的内容。最开始的时候,那名军人喜欢她、赞赏她。不过后来她在给家人的信中提到,她想服毒,她怀孕了。

她给家人写信的行为完全符合她的性格特点。她一直都希望自己在某方面被人赞赏,并为此不断变换方向。直到她回家之前,她一直没有停下变换努力的方向。她知道母亲不会骂她,因为母亲已经对她彻底不抱希望了。她认为家人一看见她就会很兴奋。

我们在治疗这种病人的时候,最重要的一点是表同作用,我们要有同情心,具有设身处地的思考能力。这个人向着别人赞赏他的方向努力。如果我们是这样的人,那么就会问:“我要做什么?”我们一定要考虑年龄和性别的因素。对于这种类型的人,我们应该尽力鼓励他,使他在有意义的方面发展。我们要一直努力,直到他能认识到:“我不是因为表现消极才转学的。可能我看到的不太准确,可能我的学习还不够。我在学校里不能理解老师,估计是我过多地表现出个人认识。”如果把勇气借给他们,那么他们也可能试着在有意义的领域让自己得到发展。勇气不足并且与自卑情结混在一起,使一个人被毁了。

我们可以想象让另外一个人置身于这个女孩的位置上会怎样,比如说,一个和她年纪差不多的男孩,那么这个男孩有可能走上犯罪的路。这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如果在学校期间,一名男孩失去了勇气,他在外飘荡甚至成为罪犯的可能性都更大。这是一种很容易理解的现象。他绝望了,于是开始不做作业,他造假签名,开始迟到,找一个地方为逃学做准备。他在这些地方遇到其他人,这些人都曾有着和他类似的经历,最后他也成为这些伙伴们的一分子。他越来越多地表现出某种个人的理解力,对学校的所有事务都不再感兴趣。

一个人有没有特别的能力的想法,经常和自卑情结有一定的关系。其实,这个观点的意思是,有的人有天分,但有的人没有。这根本就是自卑情结的表现。个性心理学的原理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完成某件事”。如果一个男孩或者女孩认为自己无法实现在生活中有意义方面的目标,因为遵守这条原则而感到无望,那么我们可以认定他有自卑情结的症状。

自卑情结还表现在相信性格特点是遗传的。假如说这种说法——成功是天赋决定的——没错,那么心理学家什么都干不成。其实,勇气才是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心理学家的任务是,让我们在从事有意义的工作时,能使绝望的情感转化为希望的情感,然后因希望的感情而精神焕发。

有时候我们发现一名被学校开除的十六岁少年自杀了,他已经绝望了。他要指控这个社会,并用自杀这种方式来报复。这是青年人肯定自己的方式,但他们却依靠个人理解来肯定,而不是依靠常识来肯定。此时,劝慰这名男孩,让他带着勇气去选择有意义的方向,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还可以列举一系列事例,比如一个十一岁女童。她感觉自己在家里是多余的、不受喜爱的,兄弟姐妹们都比较受宠,就这样她变得喜欢吵闹、别扭、暴躁,这些儿童得不到赞赏。其实我们可以很容易分析这个事例。女孩开始谋求宠爱,不过最后她绝望了。后来,她开始盗窃。在个性心理学家看来,对于儿童来说,盗窃只是让他们的活动变得充实,而不是一种罪大恶极的罪行。假如一个人没有感觉自己被夺走了什么,那么他就不可能让自己变得充实起来。因为他感到绝望,在家里缺少爱,所以才开始盗窃。我们经常发现,孩子开始盗窃的时候,基本是他们感觉自己被抢走了某些东西的时候。这种感受揭示了某些行为的心理原因,而没有说明实际问题。

还有一个八岁男孩的例子。他与养父母生活在一起,是个私生子,没有什么出息。养父母不管教他,也不关注他。当时他生活中最明亮的时刻,就是母亲偶尔喂他吃糖。当母亲不再喂这不幸的孩子吃糖的时候,他便感觉非常伤心。后来,母亲嫁给了一个老男人,又生了个女孩,那老男人所有的快乐就来自新生的女孩,一直都很宠爱她。因为这名男孩在外生活要花费一定的抚养费,所以这成为他们继续收养这名男孩的唯一理由。每当老男人回来的时候,都给小女孩带糖吃,根本没有男孩的份儿。就这样,男孩开始偷吃糖。他感觉自己的权利被抢走了,所以要充实自己,所以就去偷窃。为此他没少挨父亲的打,但这种习惯还是没改。有人认为这名男孩勇气可嘉,因为他不断被打但却始终坚持。其实事情并不是这样的,男孩也一直希望不暴露。

这个例子讲的是一名被敌视的儿童,那些普通人的经历他从来没有拥有过,我们一定要让他过上普通人的生活,给他机会,给他鼓励。如果他学会了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就能理解小女孩发现糖果不见时的感受,能理解养父看见他盗窃时的感受。这是一个关于被敌视儿童的自卑情结的例子,我们从中看到勇气不足、相互体谅不足和社会感情不足是怎样结合在一起,并组成了自卑情结。

社会感 / 常识 / 自卑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