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现如今社会到底谁该来赡养养育我们的父母

2019年1月12日  来源:指旺财富 作者: 提供人:mastera0......
沉思|现如今社会到底谁该来赡养养育我们的父母?(温情好文)

有人说,为人父母,最开心的就是看着孩子在属于自己的道路上渐行渐远,最可悲的也是看着孩子在自己的道路上渐行渐远。其实,他们心里的开心会远大于悲伤的吧。“只要孩子过得好,就无怨无求。”这恐怕是天下父母都逃不掉的宿命。

而我们,也都理所应当的踩着他们用时光筑成的道路,去追寻自己的幸福,将他们抛在身后。当我们受了伤,便会放慢脚步,回到他们身边,伤口好了又会跑开——我们是如此的肆无忌惮,因为我们知道他们始终在后面跟着,不离不弃。可是,总会有一天,他们变得很老,渐渐跟不上我们的步伐。

《奇葩说》很久之前做了一期养老专题,讨论到底要不要送父母去老人院。其中首席辩手马薇薇讲了一大段话,表明父母老了必须跟孩子生活在一起,就算预见到大家住在一起会吵闹半辈子,视如仇寇,夫妻怨怼,也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因为生活本就如此,祖祖辈辈都是这么过来的。同时,她也担心子欲养却亲不待,等后悔时一切都无法挽回。

这席话讲得现场嘉宾观众泪目不断,被称为最催泪的一档节目。微博讨论中甚至出现了“爸妈没有把你送去福利院,你凭什么把他们送去老人院”这种低智的帖子。

我个人的性格比较理智,也可以说是比较冷淡。我在看马薇薇的辩论时非但没有被她感动到,相反,这种用力过猛的煽情表达令我觉得尴尬,其言语中挑动的亲情绑架更是让我十分反感。

01

首先,我是一个抵触孝道的人。孝与爱不同,爱是健康的,是两个独立个体之间情感的流动。而孝道则是对人性的扭曲,“孝”的本意就是共生,家族成员病态的捆绑在一起,是违反人本主义精神的。

很多年前,某大学的亚洲研究中心门前有刻着“仁义理智信”的五块大石头。曾经我跟加拿大的朋友讲解儒家三纲五常,谈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他认真听完后颇为困惑,问我:这些难道不是基本的行为准则和社会职能?我们也讲慈善,讲守信啊,我们也扶老爱幼啊,这些事也值得著书立说,写进伦理经典?

那一刻,我开始想: 为什么最讲究孝道的中国其实做不到老有所养,为什么整天呐喊“一切为了孩子”的中国,有着大量的幼女、残疾儿被抛弃,被外国家庭领养?我们特别爱讲道德,但又被西方人批评“中国缺乏Samaritan(见义勇为之人)”;讲究私德的结果却是,私德已不怎么样,公德更是没有。

我要说的是,无论是养育子女还是赡养老人,首先是社会职责,是国家行为,必须由政府的参与来完成。

仅以孝顺入手来表达不能送父母去老人院本身就是一个避重就轻的伪命题。眼下已经是2017年,越来越多的家庭面临着养老的重重矛盾。马薇薇梨花带雨的演讲,实质是一场自我陶醉的亲情催眠,其价值视角仍然停留在前现代社会,对于推动问题的实质性扭转没有丝毫的贡献。

02

其次,马薇薇提到的养老愿景不可能发生。她在辩论中说:“赡养父母是很琐碎,但生活就是这么过来的,我可以打点精神面对一切。”

事实是,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如果大家都健健康康的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那还好说点儿,如果当中出现一个病人,那么所谓的中产之家,无论从精神上还是人力上根本就不堪一击,难以应付。

而且我可以说,马薇薇只是话说得漂亮,一定做不到,久病床前无孝子。

大约十年前,我有一位住在国外的朋友遭遇悲剧——她的父亲在事故中重伤脑瘫。悲恸的朋友无法接受这个事实,辞掉工作,亲自照顾,不惜带着老爸跨国求医。她的先生起初全力支持,直到账单滚滚而来,到了要抵押房产的地步。更糟糕的是,家中的两名幼儿因为缺乏照料而出现性格偏差,年龄较小的弟弟甚至开始神经性失聪,重重压力下,朋友自己也患上了抑郁症。

没有人能抵御旷日持久的磨难,别说胜出了,就算像马薇薇说的咬着牙硬抗都是美好想象。所有人都劝说朋友将老父交给专门机构,通过义工的帮助,我们得知当地其实有针对瘫痪病人的日常护理服务,或者白天有钟点保姆上门帮手,或者将病人送去做看护的家庭,费用可以申请政府补助。这一切都是为了家属可以从伺候病人的繁重任务中抽身,可以有精力投入家庭,不至于失去自己的生活。

朋友不再坚持亲自照顾父亲,而是将他送去护理家庭,每周探望2次。那栋房子共容纳了四位老人,各自有独立房间,应该说是挺不错的。送走老爸后,朋友终于得以回归正常的日子,摇摇欲坠的婚姻也开始逐渐修复。她对我说:没经过事儿不知道,看到一个人永远躺在那里不能动,光是在精神上就能把一家子人逼疯。

马薇薇在辩论中眼含热泪表决心,一会儿说子欲养而亲不待,一会儿说不到后悔的一刻不懂孝顺。肖骁说:我不想把这份责任让给别人替我负担。这在我看来就是煽情的扯淡。琼瑶有三个继子女,有豪宅,有帮佣,有秘书,伺候起失智的老伴儿还感叹心焦力竭呢,你打算夫妻两个为四名老人送终也是太乐观,事实就是:除了暴富绝无可能!

03

第三,马薇薇的言论是对底层阶级的绑架和不公。《奇葩说》的辩手普遍来自中产阶级。比如马薇薇,她的父亲是留学归来的理工博士,节目火了后,几名主力人员更是炙手可热,收入不菲,他们无法代表大多中国家庭。

在马薇薇谈到富人和穷人不需要考虑养老时,她说:“底层阶级一家十几口人等着吃饭呢,顾不上琢磨养老,生存是第一目标。”这话虽没有错,但令我不安。事实不等于合理性。为何我们可以一边红肿着双眼大谈孝道,一边默许《楢山节考》中的弃老文化?这难道不荒谬和矛盾吗?

当马薇薇和范湉湉们哭诉着:“有爸爸妈妈的地方才是家;你这一辈子对得起我,我这一辈子也对得起你”时,又让范雨素们情何以堪?

不少知乎上的讨论认为,在不谈经济的前提下谈养老没有说服力。

这句话也可以反过来说:养老不应该是一个依赖家庭经济来解决的问题。我们知道,在成熟的国家,孩子没有赡养父母的义务。养老是政府提供的福利,而所有的福利本身都是共济,是劫富济贫,是从下而上的。

其主体不是明星弄潮儿,是最普通,最底层的平头百姓。这也是为什么当马薇薇痛苦地纠结于“两个都是错”的选择时,我无法感应。当杨改兰们层出不穷时,北上广中产们的焦虑总让人觉得不那么扎心。

04

《奇葩说》这期养老话题最让我不快的是,辩手们没有将养老问题放到一个足够大的格局中讨论,而是说来说去都停滞在亲情、家族、孝顺的小框框中煽情不已。

前段时间看到一件事,著名出版商路金波亲自在床前伺候生病的老父,以他的财力,尚需要自己亲自伺候,很多人感叹,还是多生几个好,可以想象,养老还真不是钱的事!

何以养老,唯有暴富,想象很美好,但现实很骨感。当初信誓旦旦说好的“只生一个好,政府来养老”,实际上最后还是变成了“养儿防老”。

那么真的要多生吗?实际上,等下一代孩子长大成人已经是20年后的事了,对这一代人来说,给父母养老却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路金波式的暴富不行,马薇薇式的煽情孝道不成,还有别的路子吗?有,有一条非常残酷的道路,也就是琼瑶阿姨的路子。

将近80的琼瑶阿姨伺候90多岁的老公病床多日之后提出一个惊世骇俗的决定,拒绝为他插鼻胃管治疗,实际上,这就是安乐死。

然而,安乐死对陷入病痛的老人施行尚难以接受,更何况只是迈入晚年的家人,这是一个巨大的伦理陷阱。

沉思|现如今社会到底谁该来赡养养育我们的父母?(温情好文)

怎么办?

虽然目前中国的养老院有着诸多棘手的问题,但可以预见的是,社会养老是未来我们必将走上的道路。比起什么跪乳之恩、反哺之义,我们更需要做的是如何推动和完善这个庞大的体系,以及改变长久以来中国社会重优生,轻优死的陋习。

加拿大BC省为例,这里的老人院按照自理能力的等级分为三级。其中照顾完全丧失生活能力的老人的护理安老院(Nursing Home),有24小时护工照顾,并有大量义工协助。政府补贴老人们的基本生活所需,如有额外需求则由家属自行出资。

此外,还有招收生活可以自理,但没有独立生活能力老人的老人屋(Home for the Aged),有护工照料饮食起居和健康监测。房屋局补贴一部分租金,住户最多需要缴纳税后收入的70%作为费用,低收入人士还会有特别的优惠。

还有更为常见的老年公寓,公营私营的皆有,与普通住宅无二,但加入了辅助设施并有医护人员定期寻访。

在一个成熟的国家,养老一定是倚靠社会力量来完成的。这与孝不孝顺无关,而是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走向,也是对于大多数家庭而言最合适的选择。与其讨论如何尽孝,我倒是更希望看到父母赡养法能得到修改,什么时候子女不再由孝道捆绑,而是由社会机构接手负起赡养老人的至少一半的责任,才算是有意义的进步。

沉思|现如今社会到底谁该来赡养养育我们的父母?(温情好文)

未来,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步入中年,养老问题会密集爆发。我们要相信财富养育美德,希望那个我们所期盼的“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时代终能到来。

然而,对于目前的发展,我又看不到希望,这是我写得非常沉重也非常矛盾的一篇文章,因为在这个问题里我找不到答案

赡养 / 父母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