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第二节:大流动:竞争对手消失了

2018年11月27日  来源:社交红利 作者:徐志斌 提供人:Xiaotutuallin0_85......

腾讯科技频道曾发布过一篇讨论海外美剧营销的报道,里面分享了一些案例,其中提到了《美少女的谎言》:

《美少女的谎言》在Facebook上开发了一款独家应用“Like to Unlock”,让粉丝可以提前观看下一集剧集的片段。在每周播出最新一集之前,也会在主页上更新满是俊男美女的剧照吸引粉丝评论。

在Twitter上,每周剧集播出的同时,剧组演员都会在Twitter上直播讨论剧情发展,并剧透自己所扮演角色的下一步走向。2013年,该剧回归时开展了截图大讨论活动,创造了52%的Twitter活跃度,产生了高达140万次的提及度。此后,每周剧集都会在Twitter上公布一张剧集截图,挑选较有戏剧性的场景截图,来引发粉丝的讨论。

案例中,剧组、演员与粉丝之间的互动,加上精挑细选的内容和槽点,拉动了信息更大范围的流动。这个美剧营销案例,符合《引爆点》中所归纳的特点,并结合了社交网络的独特性。作者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在书中将之归纳为三个法则:个人人物法则、附着力法则、环境威力法则。

《美少女的谎言》“每周剧集都会在Twitter上公布一张剧集截图,挑选较有戏剧性的场景截图,来引发粉丝讨论”;另一热门美剧《破产姐妹》采取将主演在电视剧里苦苦遮掩却又呼之欲出的性感大大方方展露出来,在社交网络上发布的视频里跳起诱惑的钢管舞,满足了观众的窥探欲,也吊足了大家观看下一集的胃口,这些方式都是附着力法则,也是在最开始一直探讨的“信息”要点。信息本身就具有生命力,一旦发布,就会自然流动开来。

环境威力法则是一个结果,当事件成为口口相传的热点时,这种互动就已经蔓延到了线上、线下。正如人们在和友人聚餐时,也会拿出手机下载朋友正在向自己推荐的好玩的游戏或者聊起某个热门的话题。

值得关注的是个人人物法则,这在社交网络中尤为突出。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认为,只要抓住几个关键人物,信息就能迅速地大范围传播开来。他将关键人物分为:内行(主动搜集信息并将之加工,将信息和消费者联系在一起)、联系人(关键节点,将信息推动到更多的人群中去)、推销员(将信息变得更加可信和可接受)。今天,参看部分企业及微博营销公司在操作微博营销时,一般会采取符合这个特点的几个步骤:

·策划。如此前所描述,击中用户情绪与情感的内容本身就有生命力和传播力。

·发布者。这个往往是由名人、明星或者某个有着促发价值的账号,如企业官方账号、高管的账号等来充当。

·寻找更多大号。有着众多听众、粉丝的微博账号参与讨论和转发,将会在其中扮演推波助澜的作用。

从活动策划、事件传播的角度上来看,这个模式简单而快速,便于执行操作。企业只需关注是否做好了精彩的策划、挑选合适的名人明星账号,及选择的大号是否足够覆盖目标人群等。许多草根用户当需要帮助时,利用的也是这一点。如一些草根用户在现实生活中遭遇伤害需要投诉时,一般都会主动@部分热心的认证用户或者发出私信寻求转发帮助。

但在真正的热点事件中,随着参与人群的放大,大号的作用会被消弭,普通用户转而接过流动的大旗。其实,每一个账号,无关大小,都在有意无意地扮演着内行、联系人、推销员的三重角色。这或许会催生一个庞大的自媒体人群:并不是长篇大论的博客的写作者才是自媒体的代表,每一个有影响力、能够影响他人的用户和节点都将变成或有可能变成自媒体,无论大小。这将是一个庞大的人群,因此这或将彻底改变营销本身。而我们今天看到的用户细微分享带来的流量、收入、注册等的种种现象,正是这一变化的开始。

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人们一直希望需要的信息流动开来,流动到更多地方和更多人群去,社交网络的崛起助推了这种便利。产品与产品自身之间也在互相融合、互相链接,分享的动作成为将信息分发出去的主要动作。不论我们愿不愿意,面对一个新崛起的网络,已有的渠道与运行方式从来都是最先被利用的资源,协助了新平台的快速发展,反过来,新平台又会继续强化原有平台的核心属性。

流动会发生在竞争对手之间。用户自身起到了巨大的流动管道作用,他们会将信息分享、复制到任何一个自己当下所处的产品中,并在那里再度展开互动。

我们因此看到,原来只是在一个小贴吧中用于自嘲的称呼——屌丝,通过用户进入到微博中,这个称呼又迅速渗透到了媒体、企业中,并在2013年4月被巨人游戏注册用于游戏推广。我们也看到原来在猫扑论坛中的“捶地大笑”表情的代码233,被用户大量使用在微博中、也看到类似“是中国人就转”的信息,在微博中,QQ群中、论坛中不断出现,最后又出现在了微信群和朋友圈中。

在这种变化下,过去曾经竞争非常激烈的对手也开始了融合乃至合作。以四大门户网站为例,腾讯、新浪、搜狐、网易四大门户竞争激烈,在奥运、世界杯、NBA等重大事件中不惜重金投入,希望“独家”合作。博客时代中也各自推出相应服务以直接竞争。微博出现后,四大门户按照惯性采取了同样的动作。但竞争很快就被悄然打破,虽然未公开宣布,但鼓励用户将自己的内容分享到其他社交网络中去已成为基础服务之一:从腾讯新闻到新浪微博,从新浪新闻到腾讯微博,或者与搜狐、网易新闻客户端之间互通。每天,不同网站之间,这些融合都以几十万用户的分享动作为基础。

2013年4月,“四川雅安芦山发生7级地震”期间的互联网企业合作样本,也是很好的数据、用户流动的范例。地震灾害发生后,大量求援、寻人的数据涌入微信、微博、QQ空间等社交网络,也涌入了搜狐新闻客户端、搜索引擎等其他产品中。地震发生当天(4月20日),包括腾讯旗下的腾讯微博、微信、QQ空间,以及百度搜索、搜狗搜索、谷歌搜索、360搜索、搜狐新闻客户端、高德地图等各大平台迅速将寻人数据打通共享,共同提供服务。

数据与用户的流动模糊了竞争对手的称谓,也会模糊不同平台间的距离。在类似地震这样特大灾害突发事件中的携手虽为个案,但也指出了业界今后的发展趋向,即互相融入、互相借助对方的数据,互相在对方的平台上为特定的用户需求提供服务。

社交网络为跨界流动提供了许多初级工具,如各大社交网络所建立的开放平台提供的分享按钮。如分享按钮这样的分享组件如今已经被数百万网站、无线应用使用。通过这个小小的分享按钮,用户能方便地将自己在某一产品、网站中的信息和所做的评论分享到社交网络。当流动能够在更大范围自然发生时,获取的红利便会更为可观。也就是说,信息伴随着用户出现在它所出现的产品、场景、人群中时,又将产生一种因为流动而带来的放大效应。

在前面描述的鸟叔的《江南STYLE》流行及《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的关注中,乃至游戏植物大战僵尸、保卫萝卜、疯狂猜图的扩散中,都体现着这样的特点。电视、平面、博客、社区、微博、空间、微信、QQ,以及现实中的聚会等诸多平台、产品、场景,都为这些作品信息的流动与放大合力做出了贡献。

2011年6月以来,腾讯微博与QQ空间开始底层打通API,分别进驻在两个不同开放平台之上的应用可以将信息分享到另一平台上去。此后,腾讯微博的信息不仅可以流动在QQ空间中,还出现在了QQ、微信、腾讯网中(反之其他平台的信息也是一样),这意味着信息可以在更多平台间发生自然流动。到2012年年底,在和QQ空间的一次联合会议上,我们就探讨到了这个现象:当信息流动在空间和微博中时,企业带走的流量超过单独在两个平台上获得流量的总和。

199IT网站也曾留意过这种变化,他们在统计后台时看到,只被分享到腾讯微博的资讯,却为自己从QQ空间、QQ等产品中都带来了可观的回流。每当在腾讯微博产生1000个点击时,从其他产品中就会产生3000个点击,这正是信息从微博流动到其他产品去后所产生的红利。

当然,平台自身也享有流动红利。一旦这种分发、流动的作用产生就不会轻易停止,业界企业的利用与进入,会带来更大范围的关注和资源的流入,这帮助着社交网络更快速成长。微博与微信,都在享受着这种红利。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