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第一节:你的好友即整个世界

2018年11月27日  来源:社交红利 作者:徐志斌 提供人:Xiaotutuallin0_85......

2007年,我刚加入腾讯公司时,一位产品经理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人们为什么会习惯性挂着QQ?答案非常丰富,有人认为是增长经验值,有人认为只是习惯,或方便联系友人。但这些答案都有偏差,那位产品经理说:人们习惯挂QQ的原因,是方便别人随时找到自己。

“方便别人随时找到自己”,这句话解释了为什么很多用户用隐身的方式挂QQ,本质还是害怕自己被他人遗忘。在社交网络中一样,人们习惯刷微博、看朋友圈的原因,是希望自己了解世界,掌握更多信息,在和友人见面时有共同的话题。

人们愿意分享的特点没有变化,不同社交网络的推出正好满足了这些基本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关系链不断扩张,信息也在不断丰富。对于每一个身处社交网络中的用户而言,“自己的好友即整个世界”:信息从自己收听的或强或弱的好友、账号中流动(发布或者转发)而来,呈现在自己面前,它们将占据自己的视线,吸引自己的注意力。而除此之外的信息,就像根本没有存在过一样

换而言之,一张大型社交网络,除去平台自身的能力外,对于用户本身也有着很高的要求。选择收听对象的质量如何,会决定着每位用户是否玩得开心,是否能在需要时帮到自己。

观察用户在社交网络中的成长,不管是发言还是收听关注,一般都会出现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新用户刚刚进入社交网络。以微博为例,一开始,用户新进入时,面对零个用户关注、零个用户收听、空白的Timeline(时间轴)及自己的零条发言,多半会手足无措不知该怎么操作。运营部门会在这个阶段介入推荐账号的动作,目的是吸引、留住用户。尽管这个做法有其明显弊端,但毫无疑问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第二个阶段是用户进入活跃期,这时,会大量增加好友的数量。如海量收听微博账号、增加新的微信内容公众账号等。

虽然这是平台乐见的,但仍会给用户带来两个现实问题:关系链维护难题与信息过载带来的阅读困惑。这在微博和部分尝鲜的微信用户群体中已经出现,有用户已经在微博中抱怨,收听了太多人之后,微博被无意义闲聊、无意义信息占领了,或者订阅了太多微信公众账号后,发现太多推荐阅读的文章没有时间看,产生了心理压力。

在这点上,各大微博平台都采取了限制最高收听关注账号数量的做法,不过仍难以回避信息过载这一现象。因此,用户会有取消收听、取消关注的动作。信息的重新整理也是一个优化的方向。腾讯微博3周年新版特别做了信息流的筛选,进行缓解。过载对微信用户的影响尤其显著,收听过多微信内容自媒体账号后,用户每天获得的推动信息堆积,更容易产生一种心理压力,从而导致取消订阅。微信采取了相应的处理方式,弱化了订阅的公众账号、微信群的数字提示。

过载信息的处理方式也可以通过QQ邮箱的策略进行观察。在QQ邮箱订阅推送中,每天文章数量被限定在6~15篇。数据很快显示出,用户面对信息过载采取的做法是只阅读和分享前面少数几篇;观察文章评论可见,用户的反馈多集中在排在前面的数篇推荐文章中。另一个最常见的做法是直接废弃不看,当这个时间累计到一定程度,系统就做出反应,自动帮用户完成退订的动作。

细微的调整会给聚焦在微博、微信平台上的合作伙伴带来巨大的改变。比如,微信可能不再鼓励公众账号不断下发信息给用户,除非用户主动向公众账号发出服务需求。这意味着今天大部分账号的活跃数据将大幅下降,也意味着获得用户服务需求的入口或者方式方法将发生彻底的变化。一个可能的趋势是:入口会被迅速收窄,汇聚为一个到数个入口,就像今天的搜索引擎那样。用户并不需要收听、关注无数个公众账号,而只需要在这个入口中发出服务需求,就会被自动由一个或多个最合适的公众账号来解决与提供。我们甚至可以将这个趋势称为“框服务”。

这样的超级入口,可能一方面会最终变成平台,当用户的需求发出后,微信将需求迅速提供给合适的企业与服务;也可能会在经过激烈市场竞争后,一些由大型的第三方合作伙伴来提供,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先行的第三方合作伙伴实现这一点。

微信中的公众账号的走向可能会与手机上用户与无线APP之间的关系状态类似,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越多越好。人们不会嫌弃账号太多,只希望更多,这样用户就能享受到更加优质的服务。前提是,用户自己掌握着决定权,而不要任何骚扰。

·少有忠诚度。由于取消和关注都来得简单,因此选择的成本更低,谁的服务更好、更有趣,就会迅速被收纳进来,而其他的则会被抛弃掉。甚至,因为喜新厌旧,新推出的服务有时更占优势。

·常用的只有几个。尽管琳琅满目的账号在眼前,但用户经常用到的只有几个,其他最多是备用。

值得留意的是,信息过载也是一道珍贵的保护线,保护着先行者的利益,这是先发红利的一个角度。当企业或内容账号先行获得大批目标用户或粉丝/听众时,用户主动收听新的同类或类似账号的意愿会降低,除非先发者的内容差距实在过大。因此,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许多团队开发一款新的应用并和各社交网络开放平台发生关联时,总是全力奔跑,迅速进入更多用户的视线。这样,当有关他们的消息不断被分享出来时,也会迅速消费掉目标受众的注意力,耗尽追随者的生存空间。在这一点上,不管是啪啪、疯狂猜图,还是保卫萝卜、找你妹,都隐现这样的特点,即使后面有同样的拷贝者,也无法追赶到同样的水平。

第三个阶段是成熟期。用户在微博中的成长进入到第三个阶段时是最佳状态,会主动开始不断优化过程,取消话唠或无趣账号,增加收听有用、喜欢的对象。这个过程会一直持续下去,而他所见的信息,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被优化。前期被运营部门推荐的账号和名人,在这个阶段会能留意到明显的听众退听、退订、取消关注的现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账号的内容无法满足需求,用户采取了是主动优化收听结构的过程。

开始学会优化的用户已经是非常成熟的用户,对于被优化被退听取消关注的那个账号来说则显然不是那么开心的事(这也是一个信号,暗示账号发布的消息可能没有满足目标用户群的需求,值得后续展开优化)。作为用户,如果发现自己面对的信息充斥着令人不愉快、不满意或者不好玩的内容时,也意味着自己选择收听的对象出现了瑕疵,不如开始优化,退掉那些带来不良信息的账号,重新选择一些有用、有趣的账号,或者也该考虑自己是不是该拓展下新的朋友圈子了

取消收听和关注的动作成本非常廉价,许多企业账号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会遇到粉丝/听众数量再也无法上涨甚至小跌的局面。不同的平台上人们对信息过载带来骚扰的容忍度不同,在微博上,一个官方账号可能发展到10万听众时才会遇到这种情况,在微信上会更加敏感,可能粉丝/听众刚刚过万就将遭遇不断的退听现象。越是私密沟通的工具,人们对信息骚扰的容忍度越低。

发布信息的过程也类似于此。初期话唠用户比例非常大,新鲜感推动部分用户不断发布一些内容,当发现自己的内容没人关注或者互动很少的时候,就进入调整时期减少发言,到了第三个阶段,会进入一个被自己关系链认可的合适的发布状态。用户活跃的不同阶段,左右了平台的涨落起伏。当一些大型平台在用户进入成熟期时,信息发布会有所减少,取代的是效果的积累与呈现。

这样的规律和人们在过去使用QQ、现在使用微信时也如出一辙。刚开始使用新的社交产品时,用户总是不断加好友(扩展关系链)、加入新的QQ群与微信群,并不断在群内与其他好友聊天。但新鲜劲、好玩的有趣阶段过去后,人们才会进入正常使用这个产品的阶段,如对于群的使用,开始屏蔽大量无效且骚扰的群,而保留沟通紧密、有需求的群。这时,关系链的黏性会对留住用户发挥巨大的作用。

因此,用户用在关系链、收听关注上的时间,将会变得持续而长久。社交网络的壁垒也部分体现于此:用户将时间花在哪个网络上,哪个网络的质量对自己而言就会优于其他。尤其是针对个体而言感受更加明显。

其实,寻找添加好友的便利性也是区分微博、微信与QQ空间很大不同的地方。无论如何,因为内容的精彩、自己感兴趣而重新关注和收听某一个账号的动作依然还是很麻烦,相比在QQ、微信上添加好友的行为来说,用户建立这样的意识,并采取加为好友的动作需要花费更多时间与精力。目前只有微博需要这样做,微信和QQ空间只有公众账号和认证账号需要这个过程,对QQ空间和微信来说,普通用户直接继承微信、QQ好友,就能迅速浏览到对方发出的信息,“好友发出的内容和信息构成了整个世界”,而无须再去重新关注。这一点,是微信和QQ空间便利于微博之处。

在微博中,因为点击收听、关注按钮本身就成为一个高门槛,@提及某个企业或用户的账号也需要记住或查找,反而形成了高门槛,造成了依附在信息上用户的需求与企业提供服务之间的无形障碍。微博后续需要不断降低这个门槛,直至有一天能取消这个动作,上述用户需求与企业服务之间的距离、需求信息主动到达用户的障碍将会被极大降低,这将会迎来微博的再一轮巨大的爆发。这也是旁观微博未来发展轨迹的另一个角度。

关系链 / 壁垒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