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政治与国防重心的东移:五代十国

2018年9月23日  来源:我听黄仁宇讲中国历史 作者:倪端 提供人:maxallser12......

政治与国防重心的东移:五代十国

在唐宋之间,不能没有这样的一重过渡时期,将军事与财政的管理权放在地方政府头上,使一切更趋紧凑和实际,然后再集中归并。否则就不能构成北宋这样一个带竞争性的体制,去和北方少数民族用骑兵为骨干有农业为支援的新型外患周旋。

——黄仁宇:《五代十国》

公元907年,朱温强迫唐朝的最后一位皇帝禅位,自此开始了梁、唐、晋、汉、周五个短命朝代。五代共52年(907—959年),先后换了八姓十四君。到公元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被军士推戴,成为以后的宋太祖,这期间在历史上被称为“五代十国”(十国指在南方和河东地区,先后存在的十个割据政权(不包括一些小的割据势力),即吴、南唐、前蜀、后蜀、吴越、楚、闽、南汉、南平和北汉。除这五代十国外,边疆地区还有东北的辽(契丹)、西北的高昌、西南的吐蕃、大理等少数民族政权)。

在悠久的中国历史里,52年不为过长。由于时间过于短暂,黄仁宇先生提醒我们,应当首先明确一点,五代十国上接李唐下启赵宋,彼此都是连亘约300年的大帝国,可见中国社会在这过程中虽经颠簸,并没有完全垮台,并且在这52年中,尚可能产生若干积极的因素,这样才能让“第二帝国”继续在历史的进程中迈进。

五代十国之产生,是由于唐朝的衰亡。但是李唐王朝之崩溃,并非由于社会之退化,而是由于社会之进化。因为一到8世纪,全国人文因素愈趋繁复,各地区的进展层次却又参差不齐,两税制推行,各地区自行斟酌处理财政,其数字无法统计,于是文官组织处理各种事务所遵循的原则,都行不通了,政府的措施也难得公平合理。于是朝臣分为党派,皇帝则无可奈何,只好挪用一笔公款,组织禁军,信任宦官。一到内忧外患加剧,其分化的情形就更为明显。

朱温经唐朝赐名朱全忠,后来又改名朱晃,是从黄巢阵营里降唐的将领。他的目标是重组一个统一的大帝国,于是让自己被封为梁王,以掌握开封一带的南北要道;又诛宦官,强迫昭宗李敏迁都洛阳,以靠近自己的势力范围和中原物资。904年,他更取得诸道兵马元帅的位置,但是到这时,他取唐而代之的企图已无法隐藏,也无从遏止,因为中国传统的政治,本来不容在皇帝之外,再产生一个如此大权独揽的独裁者。

这时候惟一能与朱温对抗的是李克用,他是沙陀人,他的父亲朱邪赤心因“勤王”,赐姓李。在收复长安的军事行动中,李克用建功不在朱温之下。此后他以晋王的地位,取得太原以北的地盘,作为沙陀骑兵的根据地。

实际上,五代不过是五个希望成为正统的朝代,且一直在北方。除了极短的时间之外,都定都于开封。十国则系这五代管理不及的王国,也有前后重叠的情况,大都在南方,也是五代政府鞭长莫及之处,一般是草莽英雄割据的产物。唐朝的268个州,五代所谓中央政府所控制的不到一半。

当太原与开封展开斗争的时候,有一种侧面的发展,在历史上留下深远的影响。此即是公元936年,石敬瑭在太原作战的时候,向契丹乞援。后者的耶律德光和他见面之后,石敬瑭承认割幽燕十六州于契丹。这十六州包括今日河北的北端,北京也在内。石敬瑭还认耶律德光为父,每年进奉绢30万匹。传统历史学家都以为让异族割据长城以南的地带,又称臣纳款,造成历史上至大的错误。以后中国不知要花多少气力,也收不回幽燕十六州。

但是,黄仁宇先生指出,事实并不如此简单。契丹发源于东北之辽宁吉林,唐朝末年,他们的首领阿保机开始用汉人,建造城郭,奠定了农业基础,又创造文字,开盐铁之利。在朱温称帝的同年(907年)称帝,虽说还要待40年后才正式立国为辽,但此时已有适当的典章制度与南方的朝廷抗衡。

同时我们还要看清,当日华北沿长城一带是一个汉人的多数民族的农业社会,与少数民族游牧社会互为出入的地区,终唐之世没有一方取得绝对优势。而且936年之前,契丹就开始侵略山西北部。所以这种发展,也并不完全是由于石敬瑭的开门揖盗,契丹立国后进出华北,已是迟早的事,只是阿保机和耶律德光父子利用中原的机会,作拓土的根据,手腕更为灵活而已。

因此,黄仁宇先生说,从长时间远距离的观点看来,则是中国的政治中心由长安东移,其国防重点也同时东移,以后不仅契丹之辽,而且女真之金、满洲之清都发源于东北,即蒙古部落发迹的克鲁伦河也仍是正北偏东。其实,一个国家和一个社会采取军事体制,就是采取了竞争性的态度。中国之如此,不始自北宋,也不始自五代,而是在唐末藩镇跋扈的时候,已具其端倪。

当时各节度使,制地自守,都在他们掌管的城市里,创设“牙军”。牙军原系衙内之军,不过是节度使的随身卫队,但是经各藩镇的提倡而变成掌管者的亲军。牙军成为优秀部队,有特殊的饷项给养,内中的将校,又成为节度使的“假子”和“养子”,不仅职位世袭,而且队伍一旦得到扩充,他们就升任高级指挥官。其他的“外军”和“团练”,则作为第二线和第三线的军备,这样造成了一个全国皆兵的姿态。藩镇的军事力量也由所在的镇辐射到全道,即使不是完全代替了州县间的文官组织,至少也构成一种平行的机构,干预或独断民政。

五代对这种军事财政体制,一方面给予承认,一方面也在逐渐加强中央的管制。唐朝中叶以后,常备兵以名称作番号,比如“威武军”、“长兴军”。五代时因袭这种办法,节度使所管辖者为军,也各有指定的防区。于是全国构成几十个军管区。

枢密使的设置,则表示有中央集权的趋向。枢密使原为小官,在唐朝以宦官统领禁军的时代设置。五代时枢密使则显然成为一个直接报告皇帝的军政部长,不受宰相的统御。与之相对的则是三司使。“三司”为盐铁、户部和度支。一般说来,盐铁所管为新型商业收入,户部掌传统的农业收入,度支部则管辖交通和物品的转运。把这些职责归并于一人掌握,也表现着中央政府财政集中,有策应其军事行动的准备。这一切措施对奠定宋朝的基础,都有相当的贡献。

传统的历史学家对于五代十国没有多少好话可说。但黄仁宇先生则认为,这种情况的出现,完全是由于他们不知道,在唐宋之间,不能没有这样的一重过渡时期,将军事与财政的管理权放在地方政府头上,使一切更趋紧凑和实际,然后再集中归并。否则就不能构成北宋这样一个带竞争性的体制,去和北方少数民族用骑兵为骨干有农业为支援的新型外患周旋。

黄仁宇先生还指出,军备和税收提高,交通与货币的使用活跃,是中古时代刺激经济成长的不二法门。“十国”在南方之“国”,经常在同一时期只有四个或五个。这样的疆域与面积也比较便于管理,而发扬各地区经济的潜势力,则较统一的大帝国的办法有效得多。一般的情形,各国间经过初期分裂的争斗,开始承认及尊重邻国的现状。要不是因为北方的外患关系,这样的安排并不见得比统一的大帝国为低劣。

要点

此专题是“第二帝国”的第二部分。在这部分,我们着重分析了几个与分裂割据有关的问题:安史之乱、藩镇割据、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对于这几个专题,要注意它们内在的联系,重点是以“两税法”为线索,进行前后延伸。对于某些问题的评价,也要注意从“大历史观”的角度进行分析,不要过分纠缠于道德的立场。

概念解释

“神策军”:是唐代后期主要的禁军。本是陇右节度使所属、驻守临洮城西的军队。安史之乱后,它被宦官收编,成为禁军。此后,神策军的地位日重,衣粮赏赐也较其他军队为优,于是戍守长安西、北的其他军队,也都要求隶名神策,导致到德宗时,人数已增至15万人。由于宦官控制了神策军及其他禁军,同时也控制了长安城及整个关中地区,从而造成宦官集团长期专权的局面,它对唐后期的政治和社会有重大影响。至昭宗天复三年(903年),朱温诛杀宦官,神策军同时被解散。

“牛李党争”:唐代中央官僚出身,一是出于门荫,一是出于科举。这两派官员明争暗斗,形成了牛李党争。牛党首领为牛僧孺,李党首领为李德裕。从形式上看,这次党争是历史上士族与庶族斗争的延续。但它们的内耗,对唐朝的灭亡,起了重要作用。

“括户”:通过检查户口,将隐漏不报或逃亡人口搜括出来,遣送还乡或就地入籍,又称为括客。这种清查浮客的活动,历代均有。而唐代最大的括户,由宇文融主持,效果也很明显。不过,有唐一代,逃户问题始终没有解决。

思考题

1.如何认识两税法?

2.你认为从安史之乱到北宋统一前,此间历史发展的主流是什么?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