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你真的打了我

2021年9月24日  来源:社交天性:人类社交的三大驱动力 作者:[美]马修·利伯曼 提供人:zhaotou97......

如果说我们的学校已经支离破碎,那么它们其实已经支离破碎很久了。第一个正式的“学校”出现于公元1世纪,它的目的是将犹太儿童集中起来学习《塔木德》(Talmud),即《犹太法典》。在这种学校里,年满6周岁的儿童集中起来学习,每个班的学生都不超过25人。五行五列?听上去是不是非常熟悉呢?事实上,更早的时候,即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古埃及,一个孩子就在一块泥板上留下了这样的话:“你确实打了我,但我还是学到了知识。”这听起来也非常熟悉,不是吗?到了初中,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成了一场攻坚战,老师们试图将语言、历史、数学和科学等课程的知识灌注进学生们的头脑中,但学生们却好像心系他处;他们全神贯注的东西在他们的心目中确实非常重要,那就是由他们的同龄人构成的那个社交圈。

前面的章节已经讨论过大量以社会脑为研究对象的最新研究成果,我们知道,学生们会因为社交圈而分心,但这并不是学生们的错。人类天生就会将注意力转移到社交圈上,因为在我们的进化历史中,越了解社会环境,我们的生活就会越好。我们与生俱来的心智化系统(心智解读系统)会使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特别希望理解社交圈。

虽然大脑天生就注重社交圈,但是教室却是为除了社交圈之外的其他东西而建造起来的。在高中毕业前,每个学生都要花超过20000个小时在教室中学习,但是研究却表明,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在短短三个月后就会忘掉差不多一半,几年之后能够记起的内容则大大少于一半。我们为什么要在这个明显有些“对抗性”的教学过程中费这么大的劲呢?毕竟,孩子们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只有很少一部分会长期留在他们的脑海中。难道说我们投了这么多资源在学校教育上,只是为了让孩子们尽可能多地接触各类重要信息吗?难道我们不希望当他们离开校园的时候,是真的学会了很多东西,而且能够用出来吗?

如果我们想改善学校教育,就要先付出很大的精力搞清楚我们现在正在做的这些事情意味着什么;我们还得对当下的教育制度“大动干戈”,因为从根本上看,它已经失效了。如果我往电脑中输入一篇文章,但是我的打印机却只能把其中30%的内容打印出来,我肯定会马上丢掉这台破打印机!我们的教育也不遑多让。许多人声称“教师是问题的症结所在”,但我却不这样认为。大部分老师都很努力,而且他们的处境也非常困难。关键在于,我们将老师们送上了战场,却让他们以黄油刀为武器。如果想让老师把孩子们培养成我们成年人所希望的那种人,那么他们就需要完全不同的“武器和弹药”。

互动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