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不起眼的例子成为一个有价值的范畴

2021年9月28日  来源:表象与本质 作者:[美]侯世达;[法]桑德尔 提供人:zhaotou97......

不起眼的例子成为一个有价值的范畴

一位大厨刚刚炖好一只附近村庄里散养的土鸡,还炒了一个小菜,用的是田里刚摘来的青菜,没有打过农药。与此同时,地球的另一个角落里,有人刚用微波炉热好了冷冻鸡腿,这些鸡腿来自无休止喂饲料的鸡场,另外一袋冷冻豌豆,则是在杀虫剂和化肥中长出来的转基因食品。

哪种食物更诱人呢?这恐怕很好回答。但不幸的是,第一种食物非常贵,而且没法量产,另外还需要热爱原始食物生产方式的人。今天人们几乎已经不可能完全通过这样原生态的方式来养活自己了。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成功地将二者结合起来?一边是健康诱人但没有收益,另一边则是造价便宜却不健康。有一个好主意就是在生产线上生产出有着田园风味的东西,但这似乎看上去就互相矛盾。

下面我们就会列出一些商家常用的营销伎俩,来欺骗不明真相的消费者购买他们的产品。不知情的消费者还以为他们买到了货真价实的真货,其实是被精明的广告欺骗了。这些广告虽然算得上成功的营销手段,但却是在公司办公室里冷冰冰地计算出来的。

标有“escargots de Bourgogne”(勃艮第蜗牛)的蜗牛几乎不可能是勃艮第出产的。现如今,这道让无数法国人回味无穷的经典法国菜,使用的原材料大多数是从东欧国家、土耳其或者中国进口的。而且当你吃里面的蜗牛时,那些蜗牛基本不可能是从你看到的蜗牛壳里长出来的。

◇◇◇◇

一家已经倒闭的美国连锁书店中,曾经有一块区域是专门卖“本地作家”的书的。这让人以为每家书店的员工都会自己选择放在这家书店、这个区域的书。但事实上,这个选择与当地书店无关,而是由这家连锁书店的总部决定的。

◇◇◇◇

在国内某网购网站上,经常出现电视剧、综艺节目里的明星“同款”用品,如春晚王菲同款手套、达康书记同款水杯等。但事实上这些同款未必或者说几乎不可能是真的同款。消费者如果认真了,那就输了。

◇◇◇◇

在著名的旅游景点,都有卖当地特产的商店,比如杭州扇子、成都蜀锦,都宣称是手工绘制、手工制作,并且用了流传数百年的老工艺。但事实上,有很多就是工厂里机器大规模生产出来的,并非手工完成,用的工艺也绝对算不上老工艺。

◇◇◇◇

在埃及尼罗河上的一个城镇,常常有小孩子走近游客,向他们兜售自己发现的“古董”。而实际上这些东西都是生产线量产的,仅仅是为了卖给游客而做得有些年代感,像在沙里埋过、水里浸过一样。在同一个镇上的小商店里,一个男孩正在金属盘子上画画,为了表示这些盘子是他自己现场装饰的。事实上,盘子都是由机器把装饰做上去的。

◇◇◇◇

在某个村庄里,有人穿着茶农的衣服在卖西湖龙井。但他跟西湖唯一的联系就是他曾经到杭州游玩过。明年他又穿得像酿酒的,开始卖自家酿的“百年老酒”。

◇◇◇◇

每个城市都有几家商店永远在“清仓大甩卖”。学校门口一家卖包的小店外面,一张“全场25元起,清仓大甩卖”的纸牌子放了4年。纸牌时不时换一个,但上面的字却一个都没变。

上面列出来的例子显然有共同的特征,但是这个特征也没有一个标准的名字。这样的例子与有名字的范畴的成员之间到底有没有差别?如果有的话,差别又在哪里?我们认为上面的例子在无形中定义了一个范畴的边界,这个范畴和有名字的范畴(比如造假)一样有存在的理由,一样在智能上有意义。造假这个范畴显然和我们讨论的范畴相关,只不过更加宽泛一些罢了。

不起眼的范畴希望得到一个名字

上文列出的例子描述了一个新的概念,它与有名字的范畴之间的唯一区别就是它还没有名字。现在,我们把“假”和“真”放在一起,造出一个叫“假作真”的词语作为它的名称。我们给它起一个名字,也就是加上一个标签,为的是帮助我们在记忆中更好地定位这个概念,并且增加它在未来被不断扩展的概率。事实上,假作真的事情俯拾即是。它们既与之前的事件有着相同的概念框架,又能够将这个框架继续延伸出去。

在美国,许多人会收到一些广告信件,看上去收信人的名字和地址是手写的,但事实上却是由电脑生成的,只不过故意用了一个看上去很不正式、写得歪歪扭扭的字体。甚至还有一些随机算法,让某个字体中同样的字母,在打印出来的时候显得略有不同,都是为了给人一种这是手写信件的感觉。这样人们就不会把它当成广告,看都不看就扔进垃圾桶了。

◇◇◇◇

许多美国大公司的售后服务电话都有自动应答的部分。最近为了让这一部分听上去像人的声音,他们搞出了一个新的花招。那就是在录下来的语句中加上一些停顿犹豫的声音,或者故意加一些小错误,甚至让这些声音听起来像这个“人”临时想起来一样。比如:“额……啊,对了,您现在,额,能再告诉我一遍您的验证码吗?谢谢!”

◇◇◇◇

在意大利,许多给顾客发自动邮件的公司已经不用第二人称的尊称“Lei”了(类似于中文的“您”),而从传统来讲,称呼不认识的人都要用“Lei”。现在他们就用不那么正式的“你”了。既要跟顾客套近乎,又要保持尊重,有时就变得不伦不类。比如在意大利你可能收到这样的信件:“Egregio Professore, ecco la tua nuova carta Bancomat。”翻译过来大致就是:“嗨亲,你好。尊敬的教授,你的信用卡就在这封信里哦~~”

◇◇◇◇

有时候你会看到有的商品是用“真人造革”生产的,而且非常奇怪的是,这并不是一句讽刺的广告词。这背后的含义也许是,工业界有一个皮革模仿(或是模仿别的非人造商品)的标准,因而达到这个标准就表示该产品有了另一种“真实”。

我们希望读者在读过本节内容后能四处找找假作真的例子,因为它们其实到处都有,只是等待人们去发现。就像我们在第2章结尾处谈到的诱饵加替换这个范畴一样,明确建立了假作真这个范畴的人,往往比没有建立这个范畴的人能把这样的现象看得更清楚、更明白。

类比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