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7 朴素类比

2021年9月26日  来源:表象与本质 作者:[美]侯世达;[法]桑德尔 提供人:zhaotou97......

三件逸事

一天早晨,小蒂姆正在看爸爸刮胡子。他观察到爸爸把脸弄湿,抹上剃须膏,使用剃须刀,然后清洗。从一个四岁小孩子的视角,小蒂姆尽了最大努力给这个场景分类。剃须刀看上去和剪子或小刀很不一样。他根本想不到人们能用它来刮东西。另一方面,小蒂姆非常清楚某些物质可以在另一些物质里溶解,例如,糖在热水里溶化。所以,他完全相信是剃须膏把爸爸的胡茬儿溶化了,剃须刀的唯一作用是把完成任务的剃须膏刮掉。

◇◇◇◇

珍妮特的名字在一个当地的邮寄名单上。一天,她从一个爱聊天的邻居那里收到了一条信息,上面说:“今天早晨真让我高兴,我看见一群小老鼠(titmice)在鹅掌楸树上饱餐昆虫。今年昆虫泛滥,肯定会招来许多像小老鼠和山雀那样吃昆虫的动物。”(18)珍妮特被这条信息搞得一头雾水。她满脑子的形象是一群小老鼠在树上跑来跑去,这可是她从来没见过的。当她读到最后就更摸不着头脑了:真怪,怎么老鼠和小鸟在树杈上和平共处了?她突然意识到,titmice不是小老鼠,而是像山雀一样的一种小鸟。

◇◇◇◇

亚历山大教授正在和一位年轻同事道别。这位同事要去德国一个月。老教授说:“到了以后,把你的电邮地址寄给我,好吗?”看到同事脸上疑惑的表情,亚历山大教授一拍脑门:“我这是说什么呢?你的电邮地址根本不变嘛。”

小蒂姆与珍妮特之间的年龄差距和珍妮特与亚历山大教授之间的年龄差距大体一样。但尽管他们之间存在巨大的年龄差异,小孩子、年轻的成年人和老者所体验的认知现象却是相同的。他们都受到了类比的诱惑,上了当,就像第5章讨论过的范畴障眼法那样,他们出错了。在认知心理学的文献中,这种现象有各种各样的术语表达,包括“先入概念”“自然推理”“朴素推理”“朴素理论”“朴素观念”“习惯模型”“概念隐喻”“误解”“另类概念”等。这些术语虽然不能完全互换,但是它们有一个关键的共性,我们将称它为“朴素类比”。

朴素类比的意思是,一个像剃须膏、小老鼠或者电邮地址这样陌生的概念通过一个貌似自然的类比与已有知识联系在了一起,使这个陌生概念变得可信,尽管它是不准确的。在三个例子中,已有的知识是热水、老鼠和通信地址。这种类比把新环境比作熟悉的东西,可以让我们对新环境至少有一个大体上的理解。然而,这种类比的过程是自发的、无意识的、自动的。你不会认为自己是在作类比。

这与人们对类比的普遍理解形成了鲜明对比。标准类比的过程是构建情境之间的映射,是经由刻意思考完成的。朴素类比直接指向结论,而没有考虑其他选择,并且不会产生任何不确定的结论或疑虑。所以,剃须膏被小蒂姆理所当然地看成是溶解剂;饥饿的“小老鼠”被珍妮特当成生活在树上的啮齿类动物;电邮地址被亚历山大教授想成具体的住址。然而,这里出现的类比却没有被明确而具体地感受到。

正如其他分类行为一样,朴素类比促成对情境完全合理且自洽的解释,但朴素类比假定是在与选定范畴内的典型成员打交道。然而,打交道的很可能是范畴内的非典型成员,甚至是非成员。在这种情况下,得出的结论则是不相关或无用的。如果电邮地址是住址(亚历山大教授最熟悉的地址),那么他的问题就完全合理,因为同事确实要出远门。同样,如果“小老鼠”真是非常小的啮齿类动物,看到一群这类动物在树上跑来跑去而吃惊也就有道理了,而让珍妮特吃惊的这个画面也就好理解了。

小蒂姆给爸爸剃须膏作出的分类也很合理,因为他知识有限。成年人剃须用具这个范畴包括剃胡须的刀片和剃须膏,这使剃须过程更容易,也减少了刀片划伤皮肤的机会。成年人知道剃掉胡须的是刀片,这不言自明,毫无疑问。但是小蒂姆看到的却很不一样。他以为,如果剃须膏将胡须溶化了,用一个片状物将剃须膏从他爸爸的脸上刮掉,也就顺理成章了。这样想其实没错。即使他的解释会让成年人付之一笑,这个思路倒也不显得小孩子气。无论他错在哪里,他的思维过程和成人的相比,没有一丝一毫的不自洽。甚至可以看成很有创造性的想法:假如真有一种能溶化胡须的剃须膏,就可以把剃须刀送进博物馆了。

一般说来,朴素类比的适用范围有一定的限度。在这个限度内朴素类比才是正确的,存在才是有道理的,长期存在才是可能的。这个可适用的范围可窄可宽。儿童将动物拟人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蟋蟀和人有许多共同之处。蟋蟀活着、呼吸、蹦跳、“生儿育女”、生老病死,也会受伤。在这个范围内,朴素类比都非常有用。但是,和六岁小孩儿想的不一样,照顾蟋蟀的人消失了,蟋蟀也不会难过。这个例子说明了朴素类比的一个局限,当然还有许多其他的局限。

至于本章开始时讨论的朴素类比,不难分析它们的有效性和局限性。例如,住址和电邮地址之间的类比在许多方面都站得住脚。两类地址的内容都有层次规律,从局部到整体。(19)电邮地址开头是人名,后面跟着@符号,再后面有点儿像街区地址,然后是一个点,最后是大体与州名或国家名相对应的信息。电邮地址可以和某些人分享,也可以不让另外一些人知道。这两种地址都和“邮箱”有关。信件在邮箱里汇集、都可以打开、地址偶尔会改变等。因为这些原因,这个类比几乎所有人都能理解。当然,另一个隐含的共性是它们都含有“地址”二字。

但是,这个类比也有局限。为了发送电子邮件,发信人自己必须有一个电邮地址;通过邮局寄东西则不需要。发电邮时,发信人自动保留一份自己的邮件,邮局邮件则没有。电子邮件可以立即送达,邮局邮件需要几天。当你搬家时,你会得到一个新的住址;电邮地址却可以保持不变。有人会突然想起来向搬去新地方的朋友讨要新的电邮地址(当然,这种事更常发生在新手身上,惯于使用电邮的人则较少这样),这也就比较好理解了。这类类比有效性的局限在这里变得清晰了。

小蒂姆和珍妮特使用的朴素类比远比亚历山大教授的有特色得多。要搞清楚小蒂姆的朴素类比到底有多么普通,必须仔细观察儿童是如何理解剃须过程的。至于珍妮特是怎样被搞糊涂的,你或许会觉得很奇怪,一个成年人怎么会将一只小山雀想象成一只在树枝间跳跃的小老鼠呢?如果这种天真无邪让你会心一笑,不要忘记我们也一样,也会不时落入同样的陷阱,也会作出草率而不恰当的分类。

下面看一个传统文学的例子吧。许多读者都熟悉《伊索寓言》里《蚂蚁和蟋蟀》的故事。有些读者或许知道17世纪法国诗人让·德·拉封丹根据这个故事改写的诗体故事《知了和蚂蚁》。下面是这个诗体故事的开头:

整个夏天,无忧无虑,

知了唱着一曲快乐的旋律。

但当冬天寒风刺骨时,

知了没有钱财买菜肴,

无虫无蝇口中嚼。1

最后两行大部分读者都不会觉得突兀。但实际上,这里隐藏着一个错误的假设。为了把这个错误暴露得更清楚一些,可以稍作改变。假设拉封丹是这样写的:“知了没有钱财买菜肴,无马无牛口中嚼。”这样一改,读者一定会被诗中不协调的形象搞糊涂:一只小小的昆虫怎么会储存足够的大牲畜供冬天食用。如果拉封丹是这样写的,读者可能会更加困惑:“知了没有钱财买菜肴,无鲨无鲸口中嚼”,或者“知了没有钱财买菜肴,无枝无石口中嚼”。这样的诗肯定会立即招致怀疑和困惑。

虽然拉封丹的结尾诗行看似没有明显的不协调,但是,这个印象是不对的,因为知了不是肉食动物,苍蝇或虫子对它们没有用。这个看似无害的假设,认为知了以与自己同样大小的东西为食,根本就是错误的。著名的法国生物学家和科普作家让-亨利·法布尔在他的自传《昆虫记》(Souvenirs Entomologiques)中写道,知了只有一个吸管为自己提供营养。在幼虫阶段,它们从树根的浆液吸吮营养。到了成虫阶段,它们靠吸吮树枝和灌木的浆液为生。知了吃食物这个貌似合理的形象不过是以朴素类比为基础的认识,是与人类或动物或其他昆虫进食方式相比较得来的。如果拉封丹这样写,那他的诗句或许会更忠实于大自然:

整个夏天,无忧无虑,

知了唱着一曲快乐的旋律。

但是当冬天寒风刺骨时,

知了一下子缺食少吃,

它没有储存星点可供吮吸,

知了最爱的浓稠浆液。

如果连伟大的拉封丹都是这样的“无知”,或许也不应该对小蒂姆、珍妮特和亚历山大教授过于苛求。

类比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