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构建结果导向型思维

2020年7月12日  来源:引爆执行力 作者:夏靓 提供人:pigu61......

我听朋友们抱怨工作与生活,其中常常包含这样的话:

“我已经尽力了呀,可我爸妈还是嫌弃我考的分数低。”

“我明明很努力了,这件事不能怪我,×××也没有做好,而且还有一些外部因素我无法更改……”

“好委屈啊,领导怎么可以这么冷漠,一点情面都不给留?”

在很努力去做一件事却还是没做好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委屈,都会抱怨。这个世界上并非所有事情都是在我们的掌控范围内的,你总会遇到半路杀出来的“猪队友”或者意外事件,导致结局不尽人意。

抱怨本身,其实没有问题。认为自己没做错,也没有问题。但你发现真正的问题所在了吗?

在抱怨背后,真正需要反思自己的是:我们是否缺乏结果导向型思维?

结果导向型思维是什么,有什么特征?

以完成目标、达到结果为原则。

行动步骤依据结果来制定,为结果而服务。

不因过程的艰难而自我感动。

无论有什么特殊原因,没有达到既定目标,就是自己的责任。

有一个衡量结果的客观标准。

总结一下:一切以结果为前提,充分考虑各种变量,为达到想要的结果而制订计划。

其实这种思维你很早就经历过,只不过是别人帮你规划的——高考就是一个为期3年的结果导向型目标。你说自己有多认真、有多努力也没什么用,考砸了,3年时光就是白费,也许还要乖乖去复读。

结果导向型思维不是完美的,它甚至看上去十分功利。但它之所以被全球知名的公司广泛运用,并作为人才考核的一个重要标准,一定有它的优势所在。

它的优势就在于让你做对的事,最终得到一个对的回馈。

结果导向型思维听上去简单,真正实现起来并不容易。我们该如何切实拥有这种思维?不妨考虑从这三个方面入手:摆正心态、正向突围、反向逆推。

摆正心态:一切以结果为前提

图1 理想状态

我们做事情的理想状态如图1所示:在很多人的眼中,达到目标的过程是一条直线,只要按部就班地往前走,就可以完成。好比我要去冰箱里拿一瓶果汁,我只需要走到冰箱前,打开门,拿出果汁,关上门。

图2 实际情况

但面对复杂的事物,真实情况往往是图2所呈现的那样:事物的发展虽然按计划在逐步推进,但却呈现了螺旋变化中上升的整体趋势,还可能会有暂时性的倒退。你必须得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试错,然后自我纠正,才能达到最终的目标。

图3 不切实际的理想

还有的时候,我们会出现图3的情况:我们制订的计划可能本身就是不正确的,存在我们没有考虑到的问题,无法通往我们想要的终点。这是一种想当然式的规划。

图4 尽力了却没完成

但我们抱怨最多的,反而是图4的情况:我们没有及时发现自己的计划是有问题的,或者中途出现了我们未能考虑到的意外因素,以致我们做了很多努力,却全部付诸东流,并没有达成我们想要的结果。我们为此受到了批判和非议,心情非常沮丧。

我们希望理想再“骨感”一点、再直接一点,但现实往往过于“丰满”,让我们应接不暇。即便如此,在图1和图2的情况下,我们都可以达成一个圆满的结果。然而,图3和图4却未必如此。“只差一点”和“我很努力了”都是不行的。

懂这4张图,就是要明白:结果导向型思维的前提,在于正确的心态。

它并非要我们不择手段,而是要让我们意识到得用正确的方法,并认清楚事物螺旋上升的现实,由此对目标产生更加清醒的认知。只有明白一切不易,才不会在图4的情况下心生抱怨。

正向突围:围绕正确的结果制订计划

我们大多数人眼中的执行力很强的那些人,给人留下的印象往往是效率极高、动手能力强、行动速度快、不拖延等等。这些都是拥有执行力的人的基本特征。

但这不代表执行力的训练就到此为止了。因为更高层面的执行者不仅仅是行动上的执行者,更是一个思想上的执行者,是拥有全局观的人。

比起做决策,更多的人还是“做事情”。别人交给我们一件事,我们就去把这件事做好。如果做好了,就得到奖励;如果做不到,就会受到批评。那全局观是否还有必要呢?当然是有的。

我们不妨思考一下:什么是把事情做好?什么是把事情做对?再回忆一下你曾经“做错了”、被批评了的事情,真的全部是因为你没有按照要求去做吗?

有的时候你做错,是因为你根本不知道“正确的结果”是什么样。

我的第一份实习工作是在网易新闻。当时,我们要整合自己的宣传资源,给客户做提案。彼时我只是个“干杂活的”,带我的老师把所有的内容都敲定下来,依次告诉我要点,然后我就负责把这些核心要点变成一份份策划和PPT。但在跟进某一个案子时,因为老师手上的事情太多,把内容交代得很粗略。而我自顾自地以为,我只要按照他说的去做就好。等我把相对应的PPT交上去时,被老师痛骂了一顿,直言“我们难道就拿这样的东西给客户看吗?!”那天晚上,我一边加班改PPT,一边蒙圈地想:你之前也没告诉我要这么做啊……

这件事给我的最大教训是:别人交代给你的任务,最后不一定是他们真正想要的结果。

有些人表达有歧义,说出来的内容和内心想法并不完全一致;有些人表达的时候有疏漏,但却以为你都明白了,等你把工作交上去的时候再痛批你一顿;还有的时候,面对一些有歧义的要求,你理解的内容根本就不对。

这些因素都影响了你对目标结果的判断。这就是为什么我会说“有的时候,你压根就没搞清楚什么是对的,这才导致你做错”。

搞清楚正确的结果,就是全局观。对于行动上很高效的人来说,如果他们能在全局观上加以修炼,弄明白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他们会更有效率,执行力更强。

那怎么搞清楚正确的结果呢?如果你是一个决策者,这更多地需要你对目标的自我判断;但大多数人都不是完全的决策者,往往是接到了一个目标,去充当执行者的角色,那么这个时候,你就需要细化目标,通过反复询问去确认正确的结果是什么。

这种思维在生活上的运用也很多。我身边有一对情侣谈婚论嫁,买了婚房,男方负责装修工作。他询问自己的未婚妻:“咱们装修成什么样的?”

他的未婚妻回答:“北欧风吧,清爽、干净、明亮的那种就好。你看着来。”

男方就真的“看着来”了。

装完之后,女方却不是特别满意,两人闹了一场别扭。我和他们小两口聚餐时,两人还当着我的面拌起了嘴。

女方生气道:“你在客厅放电视机干吗?有人看电视吗?你还不如留点空间,以后生孩子了做成宝宝的活动区。还有,咱们家房间本来就不够,书房为什么不做个榻榻米?”

男方拉着我说:“你评评理,她自己就说了要北欧风,风格她也满意呀!有这些额外要求她怎么不早说?”

“那你也没必要搞个那么大的电视呀!”

“可是别人家也这么装的!”

……

吵完之后,我问女方:“你之前怎么不说清楚呢?”

女方叹了口气:“哎呀,我以为他知道的啊!”

我又问男方:“你觉得你们用得上那台大电视机吗?”

他笑道:“哈哈哈……应该是用不上的。”

虽然他们拌完嘴后就没事了,也不伤感情,但这件事本来可以做得更好。

如果双方都往前考虑两步,多沟通沟通,搞清楚他们想要的装修到底是什么样的,再针对这个目标去做装修计划,那么这种小争吵其实都可以避免,也能省下一大笔日后改造客厅和书房的花费。

先搞清楚想要的结果是什么,再围绕正确的结果去高效地执行计划,才是执行力的真正体现。千万不要想当然地觉得“他知道我想要什么”“我知道他想要什么”,因为你可能真的不知道。

反向逆推:用结果纠正行为

我们前面说到,结果导向的最后一个特征,便是“有一个衡量结果的客观标准”,这个标准可以用来帮我们检测是否达到了既定目标。但往往我们检测出来两个结果:达成了,皆大欢喜;没有达成,该怎么办呢?

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用结果来纠正行为。这就意味着我们的客观标准需要和行为一一对应。

产品经理有个好习惯——在构思功能的时候,就预先想好在哪里埋统计点。统计点,顾名思义,就是你只要操作了这个行为,系统就会记录下来,把数据报上去。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App装机量[1]?1000万,产品经理在你打开App这个动作下埋好统计点,打开后点击X键再埋一个统计点。那么,今天系统就会上报开机的人数和使用了X键的人数。

由此,便形成了一个最简单的漏斗图:用户数→开机人数→点击X键的人数。层层递减,分别得出概率。

产品经理就是用这样的形式来得到一个清晰的反馈:我做的这个功能,用户喜不喜欢?

在实际工作中,产品经理绘制的漏斗图远比上图复杂。但无妨,这并非让我们真的要去埋统计点,而是要学会这种“事先想好如何检验结果”的方法。

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多留意自己的行动:

这样的5个步骤,便是在给自己埋统计点、做漏斗图。你在“拆解漏斗”的过程中把结果与行动一一对应,进行归因,效果好的下次再用,效果不好的则抛弃掉。

我们可以把现实生活中的任何目标与行为套进这组步骤里。比如说,我们想要通过饮食控制来减肥(Step 1),我通过少吃一点,然后每天测体重和体脂率的方式来检验成果(Step 2和Step 3),一个月后,我看到了自己的体重变化,确实瘦了(Step 4),这个方法确认有效(Step 5)。

如果在Step 4时,我们发现行动无效呢?比如说,我们并没有瘦下来,或者只瘦了一点点,并非我们的理想值,那该怎么办呢?

这个时候,你就要回到前面几个步骤去找原因。你可能会发现,少吃一些和减肥的关联度并不强,因为你平时吃得太油腻了,你的计划本身是有问题的(回想一下P183里“摆正心态”的图3),此时你就需要修改计划,比如说改变饮食结构。随后,再走一遍5步流程,确认自己的新方法是否有效。

事先想好如何检验结果,就是在找对应关系。遇上复杂的任务,等到你真正出错的时候,你是不一定能理清楚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的。你为每一个重要的行动找到一个可以观察的点,就能更方便你做出调整。这种事前意识极为重要,是帮你更好完成结果的良方。

这是一种通过结果来反推过程的思维。如果你陷入了“费尽千辛万苦却没能达成目标”的困境,最好的办法便是做反向推理,搞清楚到底是哪一步或者哪几步做错了,修正错误的行为,用更有效的行为去代替,直奔目标,勇往直前。

当我们刚开始实行结果导向准则的时候,时不时会陷入一些误区,或者自我怀疑。

以结果为导向就是功利吗?当然不是。把事情做正确,把生活过好,难道是一件功利的行为吗?

以结果为导向的行为准则,是在产生价值。如果我们只重视过程,以及实施过程中达成的内心满足感,那只能给我们带来虚无缥缈的自我感动。所谓结果导向,其实是在强化执行的过程。只有结果到位了,才是真的到位。

事事皆可以用结果导向的思维吗?也不是。它只在你有明确的目标时有效果。

有些事情就不可以使用这种思维,比如说情感问题,与人交往的问题。当你想要的“结果”实际上是“目标”时,问题就会变成“我想怎样”,这就能帮你做好事情;而在人与人的交往中,通常不是只有你一个人的欲望,则不能只考虑“我想怎样”,这就更需要注重过程,考虑他人的心情,而非你自己想达到的结果。

结果导向型思维不是万能的,只有用在正确的地方,才能发挥它的最佳效果。

注释

[1]装机量:指某一App被安装的手机数量。

执行力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