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单次博弈的公共产品实验

2020年7月16日  来源:赢家的诅咒 作者:[美]理查德·泰勒 提供人:yandang18......

单次博弈的公共产品实验

要探讨人们为什么会合作,必须要检视单次博弈及重复博弈这两种情境。例如,是不是每个人都是在与他人反复地互动中发现合作的利益后,才会表现出合作的意向呢?一个典型的公共产品实验使用以下程序。一群受试者(通常是大学生)被带到实验室中,每个团队的人数不同,但是通常在4~10人。每个受试者会收到一笔钱,譬如5美元。这些钱可以留着带回家,也可以将一部分或全部投资在公共产品上,这通常称为“集体交易”。n名参与者投资在公共产品上的总金额乘以因子k就是投资回报(k大于1但小于n)。投资回报会平均分配给所有的团队成员。因此,当整个团队的金钱资源因每笔贡献而增加时(因为k大于1),每个人在每笔贡献中可以分得的份额将小于他投资的金额(因为k小于n)。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假设k= 2,n= 4,如果每个人都把自己的5美元投资在公共产品上,结果每个人会得到10美元。这是独特的帕累托最佳配置: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案可以提高每个人的福利了。另一方面,任何一位不做任何投资的个人都会提高自己的福利,因为一位参与者付出5美元,换得的只有2.5美元的收益,而剩下的收益(7.5美元)则由其他参与者获得。在这个博弈中,理性、自利的策略是自己不做任何投资,并希望其他参与者做投资。如果有一位参与者不投资,而所有其他人都投资5美元,最后,不投资的参与者会有12.5美元,而其他参与者每人只有7.5美元。这些条件就构成了所谓的“社会两难选择”的困境。加 入 会 员 微 信 dedao555

经济理论对这类博弈的结果做了什么样的预测呢?一种预测被称为“强搭便车假说”,就是没有人投资给公共产品。这当然是由自利理性模型预测出来的结果。一个比较不极端的预测被称为“弱搭便车假说”,它认为有些人会搭便车,但有些人不会,从而产生了公共产品的“次优水平”,虽然不必然是零。弱搭便车假说显然不会产生非常精确的预测结果。

单次博弈(one shot)公共产品实验的结果不太支持强搭便车假说。虽然不是每个人都会投资,但只要有一部分人投资,公共产品通常都会提供最优水平的40%~60%。也就是说,平均而言,受试者会把手中资金的40%~60%投资给公共产品。在马韦尔和埃姆斯(Marwell and Ames,1981)的一项研究中,这些结果在许多条件下是成立的:受试者可以是第一次参与,也可以是刚经历过一次实验;受试者团队可以由4人或80人组成;实验的参与者持有的货币金额也在一定范围内变化,虽然在拥有较高投资额度的实验中,公共产品的贡献率会稍微降低。事实上,马韦尔和埃姆斯发现的40%~60%贡献率只有一个显著的例外,那次的受试者是一群来自威斯康星大学经济系的研究生,他们的贡献率下降到20%,因此他们将论文题目命名为《经济学家搭便车:其他人呢?》(Economists Free Ride: Does Anyone Else[1](有趣的是,被告知这项实验的经济学家们预测实验的贡献率平均为20%,但那是对于所有的参与者而言的,并非只有他们的学生。)

合作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