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李约瑟难题批判1:我们不懂抽象

2020年8月27日  来源:时拾史事 作者: 提供人:dangji15......

想要写这个话题很久了。最早的时候想要写为什么中国为什么没能使中医近代化,但显然这不是一个能孤立解释的问题,于是想要写为什么中国没能产生科学。这个问题比之前那个大多了,但是也并不能讲清楚我想要表达的意思。和朋友交流这个想法,有人提出,你试试看解释中国在明朝中后期诞生的资本主义萌芽为什么没能发展出资本主义——这个话题的容量比之前那个又突然地扩充了十几倍。对啊,从中国目前的困境来说,不是一个中医,一个科学和一个资本主义能够解决的了的。中国目前的困境的根源,是中国整体上没有能够经历近代化的进程,随着全球化的浪潮,从外部把中国推进到了现代化甚至后现代化的状态。中间缺了的那点儿东西好像不重要,但是又很重要,就像是没有经历过种牛痘的不良反应,当面对天花时就显得格外孱弱。

李约瑟难题批判1:我们不懂抽象

李约瑟

在一点点犹豫之后,我索性虱子多了不痒,直接把题目改成了现在这个。

但这个题目并不能马上展开讨论。因为我们不能讲明白几个点:

a、什么是近代化?

b、及时的标准是什么?

看着这两个问题我们马上就明白,近代化不是一个量化的指标,不是一个清晰解,既不可以用枚举法来描述,归纳总结、演绎、类比一概不灵。我认为现代化是有两个层面,一个是"绝对的现代化",就好比说自来水就绝对比井水和天然水更现代化,电气化就是绝对的比畜力更现代化,这是一个标量,是相对容易衡量的;另外一个层面,是"相对的现代化",这是一个动态的边际效应【1】。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发现,人类对开端和结尾部分的内容记得比较牢固,这个发现也适用社会心理学和经济学的研究。边际效应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规律。应用在现代化这个具体的话题上,我们举个例子:工业化曾经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和指标,在1840年大规模地完成工业化是重要的现代化进步,但是随着二十一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工业化所占经济比重要让位给高新技术,所以在2020年再用工业化程度来衡量现代化水平就不具有实际意义。再举个不很全面的例子,在1917年,如果能够达到钢材产量五千万吨,那绝对是惊人的现代化,但如果是2020年,钢材产量五千万吨,可能反倒会成为一个负担。这就是相对现代化标准的动态问题。现在是2020年,中国的绝对的现代化水平,应该说,已经并不落后于世界主流国家,但是,中国的相对现代化水平,绝对是在世界主流郭嘉中排名靠后的,尤其是中国作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说是这个星球上为数不多的影响力极大的郭嘉之一也不为过,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相对现代化水平和中国的国际地位,是不匹配的。

李约瑟难题批判1:我们不懂抽象

除了现代化的标准,我们还在逻辑上遇到一个挑战。人类受制于单向的时间,并不能研究"不因而未果"的事。即我们可以研究"因为A发生,所以B成立",也可以研究"如果B为真,则A成立"。但是,"中国为什么没能及时完成近代化"转化一下,是这样的一个命题:假设A集合为过去发生过的所有事件,B集合为使中国完成现代化发生的条件,B是A的真子集,中国完成现代化为条件C。B和C互为充要条件,假设C不成立,则B关于A的补集为真。这一段话估计读者并不能读懂,简单说人话,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吴国盛有过这样一段评论:我们可以研究为什么昨天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了你,但是我们不能研究为什么昨天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没有报道你。【2】这里面内涵的逻辑是一样的。

说了这些,似乎我们还在讨论这个话题就变成了纯粹的浪费时间。但是,我们明明又似乎感觉到任何一个自认道德的,有良知而又受过好的教育的中国人似乎都应该花点时间来考虑这个问题。那么不妨我们抛开那些条条框框,不畏惧地,哪怕是主观地,来试着分析和解答一下这个并不应该存在的话题。哪怕今后只是作为饭桌上的谈资,于我而言也并不会产生什么损失。但是,我还是喜欢把一些忠告写在前面,这是一次纯粹的,带有学术探讨色彩的尝试,可能其中会产生出一些伤害一些人脆弱的民族自尊心或者说盲目自大的民族自豪感的产物(某种角度来说,这二者是同一来源的产物),此并非我故意,如果产生任何不适,请点击左上角那个"×",或者评论区呸一声"什么玩意儿",然后当做从来没看过这篇文章,你的一切不适都将得到缓解。

【1】(美)A·科林·卡梅伦,(美)普拉温·K.特里维迪著;肖光恩,杨洋,王保双等译,用STATA学微观计量经济学,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04,第387页。

【2】温新红,中国古代有"科学",中国科学报,23-12-2016。

一、土壤

1. 哲学树的走势

我们这里谈论的"中国",可以明确说是文化意义上的。所以从范围上既囊括了地理意义上的中国,还包括了文化上将儒家文化奉为正朔的日韩文化——也并无意外的,日韩文化同样没能通过自身发展来完成近代化。

这个话题是如此的难以展开,我们如果要谈论文化,就要先对它定义。而要定义一种文化,又要讲清楚它的渊源,即使如此,文化又是一种非常难以描述的事物。中国文化素有"博大精深"之名,要稍微讲一讲,那便是汗牛充栋的大部头专著。而且其实中外学者不乏做过一些类似工作的。正着说反着说的,都有几位旗手。梁启超、冯友兰、胡适、蒋廷黻,都有过有关于此的著作,只是普通人完全没有通读的兴趣和毅力,甚至对于这些诘诎聱牙的文字都没有读通的能力,虽然不知道我们的文化是啥,总之,就是"博大精深"。

文化这样一个抽象的概念,我们实无法用工笔画出肖像,但是,我们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用几条线索,找到一个大致的边界。

冯友兰先生谈及中国文化,有过一番这样的评论:

"……其研究天道之部分,即约略相当于西洋哲学中之宇宙论;其研究性命之部分,即约略相当于西洋哲学中之人生论。惟西洋哲学方法论之部分,在中国思想史之子学时代,尚讨论及之;宋明之后,无研究者。自另一面言之,此后义理之学,亦有其方法论,即所讲ght:700;">逻辑",这个或许没什么太大争议,因为的的确确现存的文献里我们没有发现类似著作,但是我想说,中国文化最大的缺失,还不是仅仅是逻辑,而是一个更大的问题——缺少抽象思维。进而是缺少形而上能力。

什么是抽象思维?什么是形而上?

2.Fact or Opinion

李约瑟难题批判1:我们不懂抽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现在常常看到大城市的家长会把学龄孩子送去学编程,实际上未成年孩子们能不能编程不是关键,通过编程而训练获得的逻辑思维能力才是关键,现在的家长意识到了孩子从小接受逻辑教育的重要性,这个在我们以前的教育中是缺位的,所以现在的孩子真是很幸运。这种近几年刚刚兴起的"时髦"训练在西方是一种传统教育,是必不可缺的,而且在小学阶段就应该完成:"fact or opinion"。由于这种训练在我们以前的教育中是缺位的,所以大多数国人在思考和辩论的时候,往往用自己的一种观点去支持自己的另一种观点,而彼此陷入循环论证,一旦这种情况出现,思考和辩论便无法继续下去。

我们举几个例子:

今天我们三个人吃十八个菜,剩下许多

今天我们三个人吃饭,菜点得太多了

宁浩导演的《疯狂的石头》用几百万成本赢得了2350万人民币的票房

宁浩导演的《疯狂的石头》小成本大回报,赚翻了

狗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

狗是人类的好朋友

以上三组,每组第一句都是fact,事实,在我们人类生活的这个时空里面,换任何人来观察,都不会发生结果的改变。每组的第二句,都叫做opinion,观点,从逻辑上来说,所有的观点都必须在一个严格限制的范围内才会成立。理论上所有的观点都只有一个宿命,那就是被推翻。观点和事实有可能重合但是也可能相反,所以必须严格区分。这还只是初级阶段,我们来个高级点的:

存在即是合理。

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奥巴马是美国历史上最受美国人欢迎的总统。

以上这四句,常常有人把类似的判断句作为事实,但是,这四句本身就都只是观点而已。面对把观点视为事实从而来和你辩论的人,那就是还没入辩论的门槛,我通常直接点出这一点,然后直接结束辩论,祝他三季安康。

我们要理解抽象思维和形而上,首先就要先搞清楚什么是fact——事实。虽然哲学上对于事实有很多种分析,但是对于我们入门级的探讨来说,我们可以把事实化简为一个概念"现象"。我们可以把"抽象"形象地解释为:从一个现象上找出其中可以分析的部分。

我举几个例子;

"小明把一件属于小李的东西用暴力夺了过来。"

"休假中的武警小明,在目睹一起暴力抢劫案发生的时候,英勇出手,勇夺抢劫者小李手中的凶器。"

这两句话都是现象,一眼望去是性质截然相反的两件事。但是如果经过简单的抽象,我们就会得到这样一个结论:

物体A的支配权由小李转到了小明。

是不是立马和我们直观的感受就完全不同了?我们再举个例子:

我们小时候学勾股定理,老师告诉我们,西方有一个人叫毕达哥拉斯,他也发现了直角三角形斜边和直角边长之间的关系,而勾股定理要比他发现得早得多。但是实际上,中国周朝的商高,仅仅是发现了"勾三股四弦五"这一特殊解【7】,之后的九章算术中,再列出了{5,12,13},{7,24,25},{8,15,17}等七组数【8】。

李约瑟难题批判1:我们不懂抽象

只要经过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人,上过初中的平面几何,就都明白,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特殊解是可以凑得,但是要求得普遍解,就不得不依赖公式。而这个公式,

"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是且仅是毕达哥拉斯发现的【9】。

李约瑟难题批判1:我们不懂抽象

是不是对于抽象的作用有点隐约的感觉了?

这只是一个非常小的例子,更多生活中的例子还可以有很多,但是我们今天不是哲学课。我们还是回到中国的哲学传统来。

中国文化并非没有抽象的影子,但是往往就是浅尝辄止: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把时间比作水。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把君子比作松柏。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把善比作水。

抽象在中国被称为:形而上。语出《易经·系辞》【10】。但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在这里摸到了一个边,就再没有深入了。一直在真正的哲学大门外徘徊。难道是他们不想往里走?

哲学简单区分,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成为哲理,nous,另一部分是逻辑,logos。说到这里很多人要说,我们有伟大的老子的《道德经》,其中《道经》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难道不是哲学吗?

首先我要做一个技术性的声明,很多人忽略了这一点,《道德经》开篇第一章的原文是: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因为要避汉文帝"刘恒"的名讳改成了"常",所以这句话的解释应该是:能说出来的道都不是永恒的道,能解释的概念,都不是永恒的概念。是不是这么一解释,就鲜明多了——形而上的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这句话有哲理吗?当然。这句话是哲学吗?不是。中国传统文化往往就是如此,有一些来自于冥想和顿悟的灵光一闪,但是却始终无法更加深入。那要怎样才算是真正的哲学?

3.钥匙

实质上这是一种对模糊概念的放任。我们追求的是博大精深,肉烂在了锅里,只要锅在,肉就跑不掉。这些似是而非的话,好像把所有艰深的道理都包含在了里面,你自己去领悟,所谓"格物致知",如果你领悟不到,那不是道的问题,也不是格物的问题,是你的问题。但这本质上是似是而非的,是不求甚解的。著名的例子就是"守仁格竹"。王阳明这样的大儒,盯着竹子看三天三夜,希望从竹子里面格出"道",换来的只能是一场大病。所有的这一切,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缺少了一把真正打开哲学大门的钥匙——逻辑。

同样是轴心时代,西方文明的滥觞古希腊,出现了苏格拉底提问法,又被称为无限穷诘法,以此诞生了形式逻辑。两厢比较,中国文化的土壤,就注定中国文化的哲学树与西方的走势是不同的。

形式逻辑是初中数学学习的内容,很可惜,很多人没能从一道道几何证明题里面真正掌握这个伟大的思考方式。我们来看看什么是形式逻辑:

所有金属都有金属光泽,所有铁都是金属,所以所有铁都有金属光泽。

所有的汽车都有发动机,所有的法拉利都是汽车,所以所有的法拉利都有发动机。

这么看形式逻辑好像很简单嘛,那么我们往前走一点,在柏拉图的《拉凯斯》中苏格拉底和两位古希腊将军的对话,这番对话的前提,是当时的雅典有很多人信奉常识,常识认为,勇敢就是必须参军杀敌,其中就包括这两位将军。

李约瑟难题批判1:我们不懂抽象

苏格拉底问他们:什么是勇敢。

拉凯斯回答:一个男人,与自己的队伍在一起,直面敌人而不逃跑, 那么这个人就是勇敢的。

柏拉图说道:公元前479年的普拉蒂亚战争中,希腊军队不愿面对面与波斯人交战,先后撤,再趁波斯人追击时候的混乱转身战胜了波斯军队,按照你的定义,那么那支希腊军队就不是勇敢的。

拉凯斯于是重新思考,修正道:勇敢是一种坚韧的精神。

苏格拉底又问:坚韧的精神如果指向鲁莽的目的,那就是胡来。

于是拉凯斯又不得不再次修正。

经过一番简单的思辨,一个举世公认的常识已经变得支离破碎,但是,我们对于所谓勇敢的真相,却又往前前进了一大步。这类思辨,是所有研究的入门方法,这也是为什么在九年制义务教育中,要放到初中数学里学习。而这类思辨,在中国古代并非没有,但并不常见,即使出现,也要等到明朝中后期,但谁都知道,在那个时代,因为科举,程朱理学已经完全掌控了整个中国士大夫阶层的思维,在那样的环境里,即使有这一股幼弱的小苗,也很难长出繁茂的枝叶。

很多人会问,那既然中国的文化土壤诞生的哲学树和西方的截然不同,那么至少是各有千秋吧,和中国没能及时进入现代化有什么关系呢?

这里我就要说我的第一个观察结果——由于中国文化的思维中逻辑的缺失,以及中国文化中对经验的依赖,导致中国文化中对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非常弱。这可能是中国技术积累的时间跨度非常大,但始终没有完成量变向质变的转换的重要的影响因子。

特殊解是可以通过经验的积累达成的,但是用公式表达出所观察现象的总结就是一种典型的抽象思维,这种思维中国文化里可以说是没有的。大家可能觉得行文至此,有些枯燥了,对于一个不是吃学术饭的人来说,勾股定理是勾三股四弦五还是a方加b方等于c方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甚至很多大学毕业的人对于抽象的理解也仅仅停留在"看不懂的画"上,但是这的确是一把钥匙。抽象概念一旦解决,就能打开"我"和"非我"之间的一道门,希腊文明在科技树上被赋予了抽象思考这个技能点,而中国文化呢?

说到逻辑和抽象,就一定会有人提问,中国古代数学发达,所谓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怎么可能没有逻辑和抽象思维?冯友兰在他的《中国哲学史》中,对于中国数/术的起源是这样概括的:

宇宙间事务,古人多认为多与人事互相影响。故古人有所谓术数之法,以种种法术,观察宇宙间可令人注意之现象,以预测人之祸福。《汉书·艺文志》曰:

术数者,皆明堂羲和史卜之职也。史官之废久矣,其书既不能具,虽有其书而无其人。《易》曰,苟非有人,道不虚行。春秋时,鲁有梓慎,郑有裨灶,晋有卜偃,宋有子韦。六国时,楚有甘公,魏有石申夫。汉有唐都,庶得粗粗。……序数术为六种。(《前汉书》卷三十,同文影殿刊本,页五十)【11】

冯友兰的观点,认为中国古代的所谓术数,是一种目的在于研究天人感应的法术,很难突破专人的垄断。如果我们真的去看周髀算经的内容,也的确可以成为这个观点的有力证明。最关键的,无论是周髀算经,还是后来历史影响力更大的九章算术,都没有突破算数这个窠臼,算数,依然是一种可以从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技能,至于为什么?一直都是这样的,"向来如此"。算数,经过抽象和总结,可以形成数学。数学是形而上的,算数是形而下的,缺乏抽象思维这把钥匙,我们始终也没有能够走出这个轮回。

李约瑟难题批判1:我们不懂抽象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文章,感叹明朝军队火力强大,火器使用率已经很高,我们明朝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距离资本主义的出现,似乎已经只隔了一层窗户纸。李约瑟一再强调我们有四大发明,我们的科技积累似乎真的比同时期的欧洲要深厚。如果我们假设这些真的是事实,那么一旦你结合我们以上的猜测,马上就会明白这些现象背后真正出现的问题:我们的火器从荷兰人葡萄牙人手中进口,进行了巨量的仿制,但是我们并没有发展出成体系的冶金科学。我们的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地区非常发达,我们的贸易已经可以做到非洲东海岸和欧洲,但是我们也并没有建立起真正的金融体系和金融学。我们的航海家能够去印度洋,但是我们并没有形成对海洋相关的研究。我们所有的积累,始终停留在量变的基础上,始终无法通过积累达到质变的飞跃,这里面我认为,就是缺少了抽象思维这一把至关重要的钥匙。

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我们的语言中找到佐证。刚才我们说到,中国的语言严重依赖打比方和举例子,所以我们的语言中,制造概念的能力非常弱,我们现代汉语中几乎所有的概念性的词语,很多都依赖外来语,余下其中很多有需要靠借代——又是一种似是而非的习惯。

但是时至今日,特别是二十世纪初开始的,中国开始培养民族郭嘉意识的进程中,在强大的宣传机器的运作下,我们完全忽略了这一因素。一说到中国文化的滥觞,就要说百家争鸣,并且还要顺带上古希腊,似乎有一时瑜亮的意味。我们读诸子百家的东西觉得非常有哲理,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但是,我们最后发现一说中国文化,就是零散的,不成体系的,东方文化就像一片深海,到处都是宝贝,我们却只能抹黑探寻。而我们即使想要研究中国文化,还是需要借助西方的研究方法。

如果我们真的是要知不可为而为之,颟顸地强答李约瑟难题,那么我们就必须先和产生了现代文明的西方文化相比较,找到两个集合中缺失的项。这个过程对于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必然是煎熬的过程,但所谓良药苦口,毕竟我们目前实在需要反省。

【3】冯友兰,绪论·四:哲学与中国之"义理之学",中国哲学史。

【4】冯友兰,绪论·五:中国哲学之弱点及其所以,中国哲学史。

【5】冯友兰,绪论·二:哲学之方法,中国哲学史。

【6】冯友兰,绪论·五:中国哲学之弱点及其所以,中国哲学史。

【7】周髀算经。

【8】九章算术。

【9】曹道民,《从勾股定理到费马大定理》,北京科普之窗,2015.1.28

【10】《易经·系辞》,原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11】冯友兰,第三章·孔子以前及其同时之宗教的哲学的思想,二,术数;中国哲学史。

作者博芒特,古早《日本近代史》系列和《教科书批判》系列的作者,炸号重生。博芒特,一个Ph.D.,一个不可知论者,一个想要意识到观察者可能到来却发现时间来不及的塌缩态Alien,塌缩之后质量非常大。

END

李约瑟难题 / 抽象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