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故事力:用故事决胜人生关键时刻

2020年6月2日  来源:故事力:用故事决胜人生关键时刻 作者:高琳,林宏博 提供人:zhongzhi83......

推荐序


我是理科生,2000年本科毕业后去了美国读分子生物学的博士,每天泡在实验室里,和细菌以及实验室的各种仪器、各种数据做斗争。我那时候觉得“讲故事”这类“虚头巴脑”的东西,离自己不能再远了。

博士生都需要去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做学术演讲。记得我第一次参加一个学术会议时,自己准备了一稿,反复修改,用几十张PPT(演示文稿)把研究背景、假设、数据、结论都罗列清楚了,自我感觉很不错,就拿去给导师看。没想到导师看了很不满意,说了一句令我终生难忘的话:“你需要一个好故事,要知道所有优秀的科学家都是特别会讲故事的人。”(Youneed a good story,you know all great scientists are great story tellers.)

从那时候,我才开始意识到,“故事”这个看上去虚头巴脑的东西,其实无处不在。我那几十页的数据流水账,哪怕在科研领域也行不通。

什么是好故事?我当时从科研演讲里总结出了几条标准。后来发现它们不仅在科研领域有用:我博士毕业以后在麦肯锡工作了10年,后来又到盖茨基金会任职,这几条标准拿到哪里都通用。

第一,你要讲的,和我有什么关系?

讲故事最怕的就是自说自话。一些评论认为中国人擅长讲道理,西方人擅长讲故事。我们来想想讲道理和讲故事的核心区别:讲道理,是从演讲者出发的,演讲者认为什么是对的,就讲给对方听;而讲故事是以听众为出发点的,和听众有关。科研演讲,也要先从这些角度讲: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研究?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想到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为什么值得问,为什么有意义?在商业世界里也是一样的:我们想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这个问题和“你”有关系?这个“你”可能是客户,可能是投资人,可能是政策制定者、监管者。演讲者面对的对象不同,角度也不同,大到宏观叙事的层面,小到用户体验的角度。

第二,有冲突,不是流水账。

冲突,就是“不合常理”,其实每一件事情,都有“不合常理”的地方。反过来说,没有一件事情是都“符合常理”的。这个冲突点是什么呢?例如北大毕业生创业,不是故事,北大毕业生的创业如果是养牛,就是故事。因为“不合常理”,北大和养牛放在一起,就形成了冲突。

第三,有场景和视觉化的呈现。

科研里有一个好的说法,就是让数据说话。数据的视觉化也成了一门学问。最著名的就是TED(技术、娱乐、设计)演讲者——汉斯·罗斯林教授做的大量的数据视觉化的工作。在没有大量数据的时候,好故事的视觉化也非常重要,因为好的故事,需要让读者自己在脑子里构建丰富的场景,而构建就需要视觉元素。大家想想好的小说,它们都是让你在读的时候能自己构建场景的。如果我们希望说明一个员工工作出色,最好能视觉化地呈现她工作的难度:下午的会议室,很热,她个子比别人矮一大截,但到她讲的时候,她走到前面,找了个小凳子站在上面,声音特别洪亮,讲得特别清楚,客户边听身体边前倾,对我们的产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是不是很有画面感的描述?比“她的演讲才能很好”这句干巴巴的话有说服力多了。

第四,有真实情感。

这一点在科研领域好像展现不多,但其实所有的研究都有人文关怀的角度。所有的好故事最终能打动人,都是靠真实的情感。如果一个故事有冲突,有场景,但是让人感觉不真实,那就都白搭了。真实并不容易,所以好故事都是有勇气的故事。

这些经验,伴随了我很多年,让我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不管是科研,还是后来的职场,或者是“奴隶社会”公号这2000篇文章,其中都有这些反思和事件的隐约展现。从学校到职场,从中国到美国,我越发觉得讲故事的能力是我们中国的教育理念里非常欠缺的,这也是中国人在跨国企业里遇到领导力瓶颈的部分原因。

我自己一直没有机会系统梳理和分享,所以当我看到高琳的这本书,特别高兴她能帮很多朋友“补”上这重要的一课。高琳教练是一个特别“有彩”的人。我第一次见她就被圈粉了,为什么她能做成那么多“出彩”的事儿?秘诀就是她非常会讲故事。她有丰富的职场经验和专业培训经验,而且也已经帮助了很多职场朋友。希望更多的朋友能成为讲好故事的人,通过讲好故事来完成更大的目标,拥有更广阔的未来。

李一诺
盖茨基金会首席代表、一土学校创始人

故事力 / 故事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