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第六章 反叛的“坏”男孩

2020年6月25日  来源:性格的塑造 作者:(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提供人:kuitou81......

今晚我们要讨论的是一个十二岁零五个月的男孩的案例,他的问题是无法让他改正自己的毛病。有人指控他在缓刑期间打架、偷窃,同时建议他的父母把他送到一个特别机构里去。

这一安排可能表示父母找不到合适的办法说服孩子过正常的生活。的确,人们对有些病例会感到无奈,他们没有办法改变孩子的生活方式,甚至在个体心理学方面有很好训练的人也会如此,但是要相信我们可以找到正确的方法,也要相信我们能够做到别人不可以做到的。在碰到困难的案例时,有时对孩子这样说是聪明的:“我相信我知道你为什么这样做,但是不知道能不能让你对原因也有同样清晰的了解。”这通常会带给孩子一个好印象。这一类的人有自卑情结、优越情结,如果他们发现老师与医生也承认不能治疗所有的病人,不会因为承认失败而受苦,那么对病人,特别是对那种要让老师知道她对他就是没有办法的孩子,会是一副解药,让他松一口气。如果你用“也许我不会成功,但是另外一个人会”的态度对待孩子,你可以软化他对你的敌对态度。

这类倔强的孩子被人指责打架、偷窃是可以想象的。他觉得自己被骗了,可是他有勇气为自己的权利奋斗:可能是与让人感觉软弱的环境做斗争。病历说他是在缓刑期间。受到这样的处分本身就不是很好的事情,很可惜这个孩子在四五年前缓刑开始时没有来找我们。现在这个孩子因为缓刑而被贴上了标签。有人劝他父母把他送到一个特别机构,这表示他在此环境中已经用尽了自己的能量,已经对未来感到绝望,已经被看成是一个无可救药的孩子。在这样的情形下,我不反对把孩子送走。但是送他到哪里去呢?谁会了解他,训练他,使他活得更有意义呢?更重要的是:要让这个孩子有自信,要让他喜欢帮助他的老师与医生。我不知道把他送到什么地方可以做到上述两点,但是我确实知道如果学校里有精神卫生诊所,他就可以得到更好的帮助。在诊所里可以替他找一个朋友或教师,让他可以体验一下家里所没有的人与人之间的伙伴关系。

性格 / 反叛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