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较高管理层的花招:欺骗与责怪

2020年6月16日  来源:群体性愚昧:为什么精英在一起也会干蠢事 作者:【德】冈特.迪克 提供人:shiya45......

较高管理层的花招:欺骗与责怪

高层领导的任务是让企业全面保持健康运行,有一个良好的发展未来,使企业繁荣,产品越来越好,客户越来越满意,员工积极,为自己的个人发展而工作,这些都是艰巨的任务,尤其是处在企业经营受到许多特殊因素干扰的时代,另外还到处都是你死我活的竞争。“我们不能像以前那样无目的地增长,那是以前市场还没有饱和时。如今谁家都有汽车,都有洗衣机,要把谁都已经拥有的产品卖出去,越来越难了。如果我们想要增长,那么必须进入还没有饱和的市场,或者必须从竞争对手那里抢夺市场份额。我们必须努力不搞降价地完成任务,否则我们的利润目标就无法完成。我们必须比竞争对手卖得更好,因为别的措施都得花费成本,所以我们只能自己更加积极投入,否则与目标的差距就更大了。大家在管理中还要比以往更加严格,要让员工们积极投入,要把低效率者扔出去,绝不手软。我们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把有些人像包袱一样背着,也不能在后面推着他走。要把所有办法都用上!把一切都动员起来!坚持绩效考核,只有毫不留情的检查才能管理好企业。”

下面的人在领导的强大压力下开始工作。高层领导得不到他所期待的数据,他得到的只是在坚持不懈地检查和毫不妥协地索要下才交上来的东西。有人说得对:要让下属完成任务,用建议、劝说甚至命令的办法都没用,他们还是会按老套路办事,有积压下来的照样还是积压。所以,急不可耐的管理层信奉的就是坚持不懈地检查(“跟踪”),看任务是不是真的完成了。

我把上面的话再转述得直白一点儿,意思就是:“你得到的肯定是你检查的数据,可惜没有你希望得到的完整结果。”

所有管理者和员工都被企业的这套绩效考核体系或跟踪体系逼得没有退路,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拿出数据来。数据太差时,上层领导的威胁已经到了数十年来最为罕见的程度,几乎到了个人“生死攸关”的地步。因此,把数据进行美化处理、略微拔高等方法已经成了不必明说的合理化加工。“人人都在进行数据造假,上面也这么做,毕竟大家都在一条船上,必须给股市拿出好看的数据来,不能把现在这样的数据拿出去,上面毕竟还是有道理的。公司里没有人有兴趣一定要知道真相,除非是股东们。万一股价随即跌了下来,你拿什么来挽救?这套体制强迫我们,必须把应该达到的业绩报告上去。即使成果仅仅落实到了纸面上,至少也算满意了,这是最主要的。对这套体制搞点儿数据造假不算不道德,正相反,应当造假,因为这样才能出来好看的数据,让股市行情上涨。所以我们要无所顾忌、毫无悔改、不怕惩罚地搞数据造假,谁不造假,谁就是愚蠢。不造假的人将受到惩罚,比那些数据造假被揭穿而受到的惩罚更加严厉。”

更高层的领导自己也“作弊”,并且知道大家都作弊。我认为,在管理界有一种没有明说的信念:“我们给他们加大任务压力,结果做出来的业绩比没有压力时多了1/3,由于他们造了假,当然会有几个百分点的水分,总的算下来,值得把任务压下去。”

为了让大家印象深刻一点儿,知道数据造假用了哪些办法,我介绍一些不算太专业的措施。

增长不够?那就“战略性收购”!

今天,人们把企业的有机增长(靠自我力量)和收购来的增长区分开来。我们在报纸上可以看到这样的报道:“我们大胆的增长目标当然不能依靠自身的力量支撑,我们在市场上寻找战略收购的机会。”如果一个企业的增长做不到比市场更快,就从市场购买。企业的董事会就在形式上实现了增长目标。奖金有了!

净资产收益率不够?那就降低自有资本!

净资产收益率是衡量一个企业效益的重要参数。该参数表示企业自有资本的盈利情况有多高。若利润上升,收益率就上升;若利润翻一番,那么净资产收益率也就翻一番。我们也可以降低自由资本,譬如说降低一半,那么净资产收益率也能翻一番了!降低自有资本是轻而易举的事,企业只要降低资本占有率,把相同的数额当作贷款。企业里的资本没有变,仅仅算作自有的资本少了。我们在最近十来年里经常看到这样的报道,尤其是银行想要提高净资产收益率,特别著名的是德意志银行不可思议地追求“25%净资产收益率”,被指责为贪婪。一家银行要提高净资产收益率,可以通过发放足够多的贷款来实现,只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只要风险不至于大到监管部门来关门就可以。要把一切机会都用尽,达到合法的上限,甚至还经常超出一点儿。这样的贪欲就是全球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现在不得不让纳税人承担损失了。立法机构做出了反应,收紧了自有资本的规则,要求银行必须保持足够健康的自有资本,防止贷款风险。结果发现,按照新的规则(合理数量的自有资本)许多银行出现了资本不足(包括德意志银行,这是肯定的)。银行现在可以提高自有资本,或者限制贷款发放。目前通过零利率的政策避免或推迟了灾难的全面爆发。存钱的人什么利息也拿不到,要一直等到银行恢复元气。这难道不是实实在在的“欺骗与作弊”吗?不计后果地降低自有资本,这算符合企业利益吗?

收益率还不够?那就把企业里收益率低的部分拆开来卖掉,买进收益率高的公司!

一个企业的收益率当然还可以往上抬,办法就是把收益率低的部分甩掉,用卖的钱去买收益率高的公司。例如银行可以把个人客户的业务部分(这部分带来的利润不高)卖掉,转做投资银行的部分(这里有时候利润很高),但事实上往往收益率低的业务很安全、稳定,高收益业务风险很大,但这点被隐瞒或忽略了。特别是一些只有单独一种产品的企业收益率高,但也与该产品荣辱与共,许多大企业把此类收益率高的风险企业买下来,而且花了离奇的高价,金融危机之后他们只能自己舔伤口:赌输了。

利润不够?“额外的一次性收费”或“一次性特殊加价”!

一个企业如果可持续地发展,那么一切都处在良好状态,没有任何问题,它持续地跟着现代化步伐。它不像不负责任的德国政府那样,作为联邦铁路的大股东,任凭铁路网损毁,无视道路上的坑洼在增多,高速公路桥梁面临坍塌。但是许多企业的行为就像国家对待基础设施那样,它们任凭设备磨损,直至到哪一天不得不需要紧急更新。然后他们宣布一项重大的“重新布局”或“重组”。“很遗憾,我们提议在今年的年度开支上增加一项十亿欧元的特殊费用,但只是一次性的操作!”因此要让股东们知道,很遗憾,今年的盈利要降低了,以后会好的。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是不断现代化的!一个贪婪的企业搞的是掠夺,展示出的是巨大的盈利,给管理层发放巨额的奖金。然后不时地要清理一下的时候,管理层就只好申请一笔“一次性的”专项开支,并称“并无大碍”。上一届糟糕的管理层被隐瞒得太多。股东们太好糊弄了,他们若是知道了真相,股价就会下跌。赢得了什么呢?对于股价来说最好是一群彻底的愚蠢者,他们从来不认为股票会下跌的,因为群体性愚昧者是无人卖出的。

盈利还是不够?任务外包,把注意力转移到企业外面!

任务外包有好处,但也可能用过了头。许多企业把业务部门分拆出去,这样可以在那里支付更低廉的员工工资(包裹发送服务、汽车制造业的临时工、航空运输和IT行业分拆到印度),经常还有为了避免聘用固定员工带来的风险。只有最好的员工才可以直接聘用,其他所有的工作都应当按需聘用小时工,他们是我们的储备力量。企业可以说:“我们这样就没有因任务不足而使员工无事可做的风险了。员工们都以小时为单位来打工,风险就由他们承担了。”许多企业从职业中介那里找来临时工,临时工遭到不公正待遇而没人去关注。大学里企业经济学的老师教过我们:“雇主要承担用工风险。这可不简单,所以必须承认雇主挣的钱比员工多很多,他要替员工承担风险,要为员工担心,因为他长期聘用了员工,不能经常解雇这样的员工。”如果他们不再承担风险,仅聘用廉价的临时工了,我们是不是还认可他们挣那么多钱呢?

利润还是不够?股票回购,提高自己的收入!

在股票市场,股票主要是按照“每股收益”来评价的。一个企业获得的盈利要除以发售出去的股票数量,这样就得到每股收益。如果提高了盈利(这要做许多努力),就可以提高每股收益,或者企业从股市买回自己的股票以减少股票总数,这样也可以提高每股收益,让投资者感觉到股票经常在上涨。这么一来,企业在股市上看起来表现良好,而且管理层会开心。管理层除了实际工资以外还有期权收入(以固定价格或低得多的价格购买公司股票的优选权)。如果股票因回购而增值,那么管理层的期权就增值许多许多!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企业的股票回购就意味着管理层的额外加薪(完全不需要劳动)!我们从官方角度可以这么说:“如果股票价格上涨了,就意味着公司做出了巨大的业绩,所以管理层通过期权方式参与公司业绩的分配也是合理的。”

成本太高?往死里节约!

我们大家都对此深有体会,是不是?圣诞节奖金被折算进了“绩效分值”,出差被取消,或缩减开支(不得乘坐出租车,请步行),退休金被“改革”,电脑和家具必须延长使用年限,大空间办公室里的写字台被搬到了一起,这样可以“更好地沟通”(实际谁都知道,这样就如同把太多的小白鼠关到一个笼子里,工作更紧张,也更好斗,在极端情况下相互残杀),并且大家组成一个团队,等等。

客户要求打折?好吧,那你们得加班,要加倍努力!

如今为一个项目进行洽谈时经常有“拼命要求让利的拉锯战”,每一个客户都要求给他拿出10%的让利来。到了某个时候,往往临近一个季度末,公司就失去了耐心,同意让利。这样一个项目就明显不能再有什么利润空间了,但还要试试!领导把这个项目交给一名项目主管,尽管实际上已经无利可图,还是要求他务必做到该项目有利润。“要全力以赴!”这就意味着,要完成这个项目,人人都要无偿加班,质量只能保持在合同条件的极限上,这又意味着又一次要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多做工作了。

客户还要打折?嵌入战略创新合作!

在非常大的项目里,客户想要更多的折扣,这种情况下可能没有人相信靠加班可以挽救了。这时就把项目解释为战略性的,或高度创新的所谓“样板项目”,企业“由于在技术方面可预期的丰富收益而必须预先投资,以便今后可以开发全新的市场”。说得明白一点儿就是:企业本来用于创新的这笔钱用来填补所获大项目出现的亏损漏洞。这样营业额得到了保证,利润也有了,不过那笔用来创新的钱却没了。通过这种方式,浪费了许多用来创新的资金!

客户想要惊人的折扣?价格合谋!

很久以来,汽车制造商、飞机制造商和折扣店将供货商的价格压得很低,供货商们经过多年的粗暴对待几乎没法活了。现在制造企业开始向供货商讨要创新资金,而这些昂贵的开发费以前是他们自己付账的。“供货商必须自己支付创新费,也要承担新产品研发的风险,这样我们作为产品生产商可以在没有压力下得到全部利润。”许多小公司马上相互交流:如何能对抗大型集团公司。它们操纵供货价格,暂时挽救自己,以后总有一天要被反垄断联盟收拾。

没有创新?产品稍作修改,把“新一代”的牌子贴上!

用来创新的资金由于上述原因剩下太少,企业很快发现用来创新的资金不够了,如果愿意,可以在平衡计分卡的“潜在成长方面”看出来,这里统计出新产品占全部销售额的比重。然后很快在产品上做出小的改动,改用新的订货号。这就是新产品!现在汽车上的雨刮器可以有三种颜色可选——代步工具的新革命!销售额中新产品所占的比重增加了,平衡计分卡的结果好看了,数据正确。

还是没有创新?买来创新型公司! 

创新还是不够吗?那就买进一些来,这是很贵很贵的!但是见效快,不需要准备时间和学习过程(以年计算)。今天已经清楚地得到证明:大多数的企业并购(无论是出于创新需要还是其他所有原因)并不是好的投资,因为大都没有真正成功地将新的或外来的结构融入进来。没关系,买来了公司,这样数据就达到了!买来的公司要融入进来至少要学习吧!

还有问题?把解决问题作为任务派发给全体员工!

如果还看到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把要解决的问题作为“团队目标”或“特殊目标”交给下属。我还保留着我和IBM签订的目标协议,那是1987年签的。在一张A4纸上大大地写着:“熟悉您的工作,了解本公司,参与××项目的工作。”就这些,其他没什么了。三年以后,我被培养为IBM经理后学到,一个员工不应当有超过3~5个目标的,这是纯粹的规范。我回想起在IBM时,我的第一个上司也是这么执行的,但如今在每个企业里,要把任务清楚明白地交给员工变得越来越复杂。每一个“某某总监”都要求把他的目标“落实到”每个员工的目标中,这样每个员工的任务书里都要有一项节约目标、几项客户目标、一项创新目标、加班目标、质量目标等,密密麻麻3大页。一个员工毕竟只在一个部门上班,从事一项工作!为什么要给他30项目标,让“上面的人”一切都落实到位?

任务指标的制定,让员工“一切都要对照着执行”,这是管理层毫无顾忌的粗暴做法,他们仅仅要把自己的任务推到下面:员工面对客户,被迫要把完全矛盾和错乱的目标任务协调一致,他根本做不到这样。协调一致是管理层的重要任务之一。“制定目标任务要让无缝对接的团队任务成为整体目标,目标不能相互出现矛盾,大家必须齐心协力,劲往一处使。”这条制定任务指标的要求如今被毫无顾忌地滥用,绝对不专业。在管理层的会议上常常几个小时不到甚至在几分钟内就凭空把员工目标炮制了出来。员工们经常被迫自己预先拟定目标,他们费尽了脑筋,管理者采纳了员工自己建议的目标,当然首先是充分提高了目标。员工自己的建议不可能完全没有漏洞,数百名员工独立介绍自己任务指标,有可能这些目标恰好完全符合整体目标吗?

公司被外面指出犯了什么错(产品质量、环境损害、产品中出现有毒成分、行贿、欺骗、窃取数据、数据滥用):高层领导不仅给出了大批的目标任务,还推出了无数安全条例和制度,员工对这些规定和制度经常不了解,在工作中不太能遵守。每个员工在工作中有时候要超越法律规定,例如有《德国劳动法》(真正的法律),该法律规定:在工作日(星期一至星期六)雇员的工作时间不得超过8小时。满足一定条件下,工作时间最多可以延长到10小时。在6个月期限内,必须做出补休,使平均每个工作日的劳动时间保持8小时。这是法律规定!但这项规定遭到了践踏。如果有了什么传闻,如果有什么错误被公众发现,那么人们可以简单地说,哪一个员工违法了,公司把他一个人开除了,其余员工继续按法律规定工作,但员工要完成他的任务指标,就难以满足劳动法规定的工作时间。一家银行有没有操纵利率?哦,那是伦敦分行的两个太积极的雇员干的。意大利面条中非法用马肉代替了牛肉?哦,那是一个视力不好的员工摸到马皮的时候误以为是牛皮了。一旦有什么事情暴露出来,最好的办法就是把那些偶尔工作时间非法超过10小时的员工解雇了。

责任推脱!这些懒家伙!

如果出了什么事,那都是员工们的过错,因为他们的任务指标里写着“必须完成任务”。假如每个员工完成了自己的所有子目标,那么企业里就充满了明媚的阳光!可遗憾的是,员工们拿到任务指标后过了一个星期,早已经记不得交代过他们什么了。原因就在这里!就是这些懒惰的员工!在一个群体性愚昧的公司里,重要的是必须把那个倒霉蛋解决掉。领导们总是把责任推到下面,有人就讽刺道:“今天又要怪到谁的头上了呢?”所有大的企业当然都要找到“怪罪”的对象。“经济环境太复杂,充满你死我活的竞争,价格的压力在上升。客户们总是希望花同样的钱,他们几乎不让我们活了。我们几乎找不到什么都会、少拿钱还愿意干活的员工了。尽管我们给执政党捐了许多钱,但政策没有照顾到我们。几年来的全球环境很不利,金融危机影响到了我们这些无辜的企业……”这些都是“责任推脱”,我们见得很多:“我学校里迟到了十分钟,因为……因为火车过街道正好拦了起来,而且同时……”

结论

企业一直说:“拿出你的数据来,不要找借口!”但是在一切经营业务中都找借口。什么原因?因为任务指标既不切实际,又混乱,因为人人都承受超重压力,疲于奔命。

数据造假 / 责任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