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理论体系(2)

2020年6月18日  来源:如何形成清晰的观点 作者:(美)查尔斯·S.皮尔士 提供人:yanjia82......

达尔文的理论是,进化是由两个因素共同引起的。第一个因素是遗传,遗传导致子代与亲代相似;他也给“突变”,即意外变化保留了空间——这种变化一般很小,较大的变化就很罕见了。第二个因素是物种的消失,它们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发生了失衡。达尔文的这个原理显然具有很强的推广空间。只要有大量个体,它们倾向于保留某些特征不变,然而这些倾向又不是绝对的,而是有随机变化的空间,那么,如果在某些方向上的变化量的绝对值是有限的,因为突破界限的变化会导致消亡的结局——在这种情况下,渐变的趋势就会形成。于是,如果有一百万名赌徒在进行一次正常的赌局,因为不断会有人输光离开,其余人的平均财富就会不断增加。这无疑是一个可能的演变法则,无论在动植物种类的演化中起了多大或多小的作用。

拉马克理论也认为,物种的发展是通过一系列不明显的变化发生的,但是这些变化是在个体的生命过程中发生的,是努力和练习的结果。除了保留这些变化外,繁殖在这一过程中不起任何作用。因此,拉马克理论只是解释了个体努力带来的演化,而达尔文理论只解释了对种群有益的变化,哪怕对于个体而言,这些变化可能是致命的[48]。但是更普遍、更符合哲学的构思是,达尔文的进化是通过随机性和优胜劣汰发挥作用,而拉马克的进化是通过习惯和努力发挥作用。

进化论的第三个理论是由克拉伦斯·金提出的。化石证明,在一般情况下,物种不会变化或者几乎不会变化,但是发生重大灾害或变迁后,物种会快速变化。在新的环境下,我们经常看到动物和植物在繁殖中发生极大的变化,有时在个体生活中都会有反应。毫无疑问,这一现象部分是由于生活习惯被打破而导致活力衰减,部分是由于食物被改变,还有部分是由于生物侵入的直接影响。如果进化以这种方式进行,就像达尔文和拉马克所认为的那样,不仅没有一个单一的步骤,无法察觉,而且一方面既不是偶然,另一方面也不是由努力决定的。相反,进化是受环境变化的影响,并且具有让生物体适应该环境的积极的普遍的趋势。因为一旦衰弱或受到刺激,这些变化对器官的影响就格外明显。这种通过外力和习惯打破的进化模式,似乎得到生物学和古生物学一些最广泛和最重要的事实的支持。但是,在人类制度的发展史中,这确然是最主要的因素。观念变迁也是一样。在宇宙的普遍演化过程中,它的作用也是极其显著的。

通过心理学,我们发现思想的基本现象分为三类。首先,我们有感受(feeling),包括一切当下的感觉,如痛苦、忧郁、快乐、思考前后一贯的理论时产生的感觉等。感受是一种拥有独立特征的心理状态,独立于任何其他的心理状态。换句话说,感受是意识的一个要素,这个要素可能会超越其他状态,直到占据整个思想,即使这样原始的心理状态是不可能真的出现的,也算不上是真正的意识。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想象到,或者说假想到这样一种情况,即忧郁笼罩了整个头脑,令人排除了关于形状、外延、比较、起止等一切想法。感受一定是完全的、简单的,因为如果它也是由部分组成的,这些部分也会存在于头脑中。这样的话,它们构成的整体,也就是感受本身反而不可能独占思想了[49]。

除了感受,我们还有反应感(sensation of reaction),就像一个被蒙住眼睛的人撞到杆子上,或者我们进行肌肉运动,或者一种感受被另一种感受取代。假设我的脑海里没有任何东西,只有一种忧郁的感受,但是突然之间来了一种痛苦的感受,那么,在这个瞬间,当忧郁的感受转向痛苦的感受时,就会产生一种反应感。如果我有记忆的话,那么这种反应感还会持续一段时间,而且还会有一种与之相关的感受或情绪。最后这种感受可能会在记忆中消逝,忧郁和痛苦的感受则继续保持(我的意思是,我们可以想象到这样一种情况)。但是,反应感不可能单独存在,除非忧郁和痛苦这两种感受是实际存在的。只要我们有这两种感受,并且注意它们之间的关系,那么就有我所说的反应感。但是,对于行为和反应的感觉有两种:它可能是对两种想法之间的关系的感知,也可能存在于感受与某种感受以外的东西之间。这种外部反应感又有两种形式:要么是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我们完全是被动的一方;要么是一种抵抗,即针对不存在感受的事物的感受。因此,反应感就是感受之间的联系或比较,要么是一种感受和另一种感受之间,要么是一种感受与感受的缺失或感受的降低之间。后者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感受的发生感,另一种是感受的弱化感。

“普遍概念”(general conception)与感受和反应感,或者说感受的扰动都截然不同。在我们思考的时候,我们意识到感受之间的联系是由一般规则决定的,并且我们受制于习惯。智力只不过是养成习惯并在某些情况下应用习惯的工具,即与感受联结形成的情况类似,但是在一些非本质方面差别很大。

精神行为的一个主要和基本的法则是倾向于泛化。感受往往会扩散,感受之间的联系会唤醒新的感受,相近的感受会被吸收,观念也很容易自我复制。由此可见,关于思想发展规律的公式有很多。在感受受到干扰的时候,我们就会获得意识和经验,新的干扰将很容易被之前的干扰吸收。由兴奋引起的感受也更加容易兴奋,特别是按照以前兴奋的方式。对这种习惯的意识就构成了“普遍概念”。

通过将心理概念与生理观念联系起来,可以纠正人们对心理学概念的朦胧感。只要神经细胞处于兴奋状态,感受就可能是存在的。感受的扰动,或者叫反应感,都伴随着神经细胞或神经细胞与肌肉细胞之间的扰动进行传播,或者是神经细胞受到的外部的刺激。一般观念的形成是由于神经元习惯的形成所致,因为这些习惯是因其活动而导致的分子变化,并且可能与营养有关。

习惯法则与物理定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物理定律是绝对的,它需要的是一个精确的关系。因此,物理上的力通过平行四边形法则把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力进行组合或分解,但是,这个分量运动必须严格遵循力学定律。心理法则则不需要完全一致。而且,完全一致甚至是违背法则的,因为这会让思想固化,阻止新的习惯形成。心理法则只会让某些感受更容易发生。因此,它类似物理学的非保守力,例如黏滞力,这是由数以亿计的分子达成统计上的同一性导致的。

心物二元论的旧观念在笛卡尔哲学中占据突出地位,而今天却几乎无人认同。如果拒绝这一点,我们就会受到某种形式的“物质感觉论”(hylopathy)的影响,也就是所谓的“一元论”的影响。问题就在于,我们要如何看待物理定律与心理法则之间的关系,具体如下所述。

1.两者是独立的,这种观点通称“一元论”,但我倾向于称之为“中立论”。

2.物理定律是第一性的,心理法则是从中衍生出来的具体理论,这就是唯物主义的。

3.心理法则是第一性的,物理定律是从中衍生出来的具体理论,这就是唯心主义。

在我看来,唯物主义既违背科学逻辑,也违背常识,因为它要求我们假设存在一种机制会带来对终极的、不可言说的规律性的感受,而这种假设是绝不能归约为理性的。这种理论唯一的立足点就是它能够给事物清晰、合理的解释。

中立论受到了一种逻辑准则的谴责,即奥卡姆剃刀原理:如无必要,不应增加独立的实体。根据这种理论,物质的内部和外部似乎被置于同等的地位,两者都是第一性的。

客观唯心论是一种合理的宇宙论:物质就是弱化的心智,根深蒂固的习惯就是物理定律。然而,这种观点必须先解释空间的三维性维度、运动定律和宇宙的普遍特征,并达到数学意义上的清晰和准确,如此方能得到大众的认可。一切哲学都应达到同样的要求。

理论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