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因果和意图性推理

2020年6月23日  来源:人类思维的自然史:从人猿到社会人的心智进化之路 作者:(美)迈克尔·托马塞洛 提供人:paoji68......

基于已有认知表征进行推理的能力,是思维的第二个核心成分。类人猿可以建设性地使用认知类别、图式、模型对非现实存在的情境进行想象或推理,这些推理具有两个主要特点。

因果/意图成分参与下的逻辑推理

类人猿的推理以它们对因果和意图的一般理解为基础,所以相关推理是渗透着因果分析和意图分析的,此外,它们还具有基于原型条件和原型否定形成的一些逻辑结构(范式)。这样,类人猿就具有从否定式到析取三段论在内的所有原逻辑版本。

产生性

类人猿的认知表征和推理具有产生性或生成性,它们可以支持“离线”模拟(主体对非现实情境的想象或推理)(Barsalou,1999,2008)。然而,仍然有很多理论家质疑类人猿的“思维”是否能够满足埃文斯(Evans)提出的一般性约束(generality constraint)。这个基于语言学的观点认为,每一个思想(或句子)的潜在主语对应着很多的谓语,每一个谓语也可能对应着很多的主语。用非语言学的表达就是,个体不仅要能够对不同表征情境进行联系,同时还要能提取其中的成分并使用它们形成的产生性连接去想象新异的情境。

类人猿可以明白,一个主体有能力做很多事情。例如,美洲豹可以爬树、吃黑猩猩、喝水,等等。支持此观点的间接证据则是:

(1)类人猿可以通过客体永存任务的测试,因为通过此测试的前提就是,个体要能够理解同一客体可以去不同的地方和做不同的事情(Call,2001);

(2)基于以往交往经验,它们可以预测特定个体在某情境下会做什么(Hare et al.,2001);

(3)它们可以对物体进行个体化:看到物体移动到屏幕后面,它们会期望在屏幕后面找到该物体;如果看到原物体被另一个物体替换,它们则不会期望在同一个地方找到该物体;如果两个相同物体同时移动到屏幕后面,它们则期望在后面发现两个物体。在相关过程中,它们并不会凸显位置,而是可以追踪同一(self-same)客体或随时间变化产生不同行为的客体(Mendes et al.,2008)。

类人猿同样可以明白,不同个体可以做同一件事情。例如,美洲豹、蛇、猴子都可以采用自己的方式爬树。在这个问题上,相关支持证据的寻找有一定难度,因为用非语言方式探究诸如“爬 ”(climbing)这样的事件图式是很困难的。然而,困难并不意味着不可能。有研究者提出假设,认为建立事件图式的一个非言语方式是模仿(imitation),也就是说,一个模仿他人的个体至少知道被模仿者在做X,而它们自己也可以做同一件事情——X。尽管模仿不是它们进行社会性学习的一线策略,类人猿却可以在某些背景下采用该策略对其他个体的行为进行再现(reproduce)(Tomasello et al.,1993;Custance et al.,1995;Buttelmann et al.,2007)。此外,被模仿时有些类人猿可以意识到自己被模仿,这再次证明它们至少对“自我-他人”等价性(self-other equivalence)具有基础性的了解(Haun & Call,2008)。然而,模仿通常仅涉及“我”和“他”,考虑到类人猿能够理解所有参与主体的目标,另一个假设似乎也是可能的:类人猿对“爬”这一行为的图式化并非基于运动,而是基于对行为主体具有爬树目标的理解,同时恰恰是这种目标(非行为本身),为事件图式在不同个体(无论是否具有自我意识)间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这样,尽管在认知的产生性方面有一定局限,但至少在某些层面,类人猿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认知是满足一般性约束的。我们可以说,类人猿的产生性思维使个体的想象发生成为可能。例如,如果“我”追赶一只从未见过的动物,它可能会爬树,虽然“我”并没有见到过它爬树。另一方面,类人猿可能并不能想象同事实相反(违背其认知中的因果构念)的事情。例如,美洲豹飞翔,虽然人类可以借助外部交通工具做此类事情。另外,由于模仿的发生具有前后时序性,因此,类人猿的“自我-他人”等价性观念也会存在一定的限制,这主要是因为在同时发生(如人类合作性活动中的角色反转)的单一社会互动中,等价性观念更容易发展。

因果 / 意图 / 推理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