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婚姻,自古以来就是一种获取财富和地位的手段

2020年3月14日  来源:中信书院 作者: 提供人:tengofei9......

今天,婚姻被人们视为爱情与友谊、性与稳定生活的幸福港湾。但同时,它又常常在现实中给我们带来种种焦虑和痛苦。

这种令人沮丧的落差让我们忍不住去探究:什么是婚姻?它跟爱情是什么关系?它如何变成今天的样子,未来又会走向何方?

人类历史上的大部分时间,婚姻是用来获取财富和权力的制度

在多数历史时期中,假如人们根据像爱情这样脆弱又不理智的事物来选择他们的伴侣,将所有的性欲、亲密欲和成全他人的欲望都寄托在随之产生的婚姻之中,这种行为是不可思议的。

事实上,许多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都曾认为,浪漫爱情是近代西方的发明。

这并不正确。一直以来人们都会坠入爱河,古往今来不乏深爱对方的伴侣。但在历史上,爱情很少被视为步入婚姻的主要原因。

要是有人真的宣扬如此奇怪的信念,这就不是件好笑的事了。

实际上,爱情被看成对社会秩序的严重威胁。在某些文化和某段时期里,真爱实际上被认为是与婚姻矛盾的事物。

柏拉图认为,爱是一种奇妙的情感,使人们行为高尚。但这位希腊的哲学家指的并不是男人对女人的爱。

“那只是卑贱之人感受到的爱”,而是一个男人对另一个男人的爱。在其他社会中,人们认为先结婚再发展爱情是件好事,或者认为爱情是择偶的考虑因素之一,但还有其他更重要的因素需要考虑。

但就算在过去社会里人们真的欢迎或提倡过婚姻之爱,这种爱也是被严格管控的。

夫妻不能将对彼此的感情置于其他更重要的责任之上,例如他们与父母、兄弟、姐妹、邻居或神的联系。在古印度,在结婚之前相爱被视为一种颠覆的、几乎是反社会的行为。

希腊人认为相思病是精神病的一种,这个观点也被中世纪欧洲的评论家们采纳。

在中世纪,法国人将爱情定义为一种“精神错乱”,可以通过性交得到治疗——无论是和相爱的人还是和另一个对象。

正如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曾指出的那样,这种疗法假定,克服渴望和诱惑最快捷的路径,就是即刻屈服于它,并尽快将注意力转移到更重要的事情上去。在古代中国,丈夫与妻子之间的深爱,被视为对家族团结的一种威胁。

假如公婆对儿媳的行为举止或做家务的习惯感到不悦,他们可以强迫儿子与儿媳离婚,无论他是否爱她。

如果儿媳生不出儿子,他们还能要求儿子纳妾。

假如儿子依恋妻子,竟敢和父母要求他们贡献的时间和劳动相冲突,父母甚至会将他的妻子送回娘家。在中文里,“爱”这个字在传统上并非用于指代夫妻感情,而是用来形容一种不正当的、不为世俗所容的关系。

在20世纪20年代,一群知识分子为夫妻之爱发明出一个新词,因为他们认为这样一种激进的新观念需要有专属的独特标签。

婚姻,自古以来就是一种获取财富和地位的手段

19世纪开始,婚姻才成为人们感情生活的重要依托

在许多文明中,爱情首先被视为婚姻中的一项颇为可取的副产品,而不是一个让人结婚的好理由。

印度的传统文化颂扬婚姻中的爱情与性,但并不认为爱情和性吸引是令人信服的结婚理由。

“我们先结婚,再坠入爱河”才是常规。

近在1975年,在印度卡纳塔克邦(Karnataka)对大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只有18%的学生“强烈”赞同在爱情的基础上结婚,而32%的学生对此完全表示反对。同样地,在近代早期的欧洲,大部分人都相信,爱情是在婚姻之后才产生的。

16世纪和17世纪的道德家认为,如果丈夫和妻子都有好的性格,他们也许会爱上对方。

但道德家们也坚持,年轻人应该在家人的指导之下,去选择一个值得他学习去爱的伴侣。

女方是不是有嫁妆,男方是不是有一份不错的年收入,全靠父母和亲戚来确保。

人们认为这些资本当然是能够帮助爱情萌发的。总有一些年轻人反抗来自父母、亲属和邻居的压力,拒绝因为功利的理由而非爱情去结婚。

但更多的人接受甚至欢迎父母和他人在婚姻安排上的干预。近代早期的欧洲有一句俗语:“谁为爱结婚,谁就晚上享福,白天受苦。”现在,一个刻薄的妻子或丈夫会问:“是什么让我鬼迷心窍,以为自己爱你爱到可以和你结婚?”

而在从前的绝大多数时间里,他或她更可能会问:“是什么让我鬼迷心窍,仅仅因为爱你就和你结婚?”

20世纪开始进入婚姻革命

现代的婚姻指导书籍无一不要求丈夫和妻子将彼此摆在首位。但是在许多社会中,婚姻在种种有意义的关系中等级排位非常低。

人们最强烈的忠诚和情感联系可能是留给他们的原生家庭成员的。

在20世纪30年代的北美平原,一个基奥瓦(Kiowa)印第安妇女对研究人员说:“一个女人总是能得到另一个丈夫,但她只有一个兄弟。”

在中国有句俗话:“你只有一个家庭,却总是可以有另一个妻子。”

17世纪前的基督教经文中,“爱”这个字通常指代对上帝或邻居的感情,而不是对配偶的感情。

儒家哲学中,家庭生活里两种最紧密的关系就是父子与兄弟,而不是夫妻。

13世纪的中国,父子之间的纽带比起夫妻要紧密得多,以至于释法者坚持,如果一家之主强奸了他的儿媳妇,这对夫妻什么都不能做。

在一个案例中,法官尽管很肯定女人对她公公的强奸指控是真实的,却仍命令年轻的儿子放弃“与子偕老”的浪漫希望。

忠于父母是最重要的,因此儿子应该将妻子送回到她的父亲那里,后者随即会将她嫁给别人。

儿子们有时会因为站在妻子的一边和父亲作对,而被迫接受体罚。

难怪1700年以来,中国某个省份的女人都守护着一种秘密的语言,用来哀悼彼此婚姻的不幸。

在过去的许多社会中,性忠贞并不是优先考虑的事。

对夫妻彼此忠诚的期望,是相当晚近才出现的观念。

许多文化都容许丈夫在婚姻之外寻求性满足。

妻子也被容许在不危及婚姻的前提下这么做,频率比丈夫更少,却已足够挑战大众的成见了。

在一项针对109个社会进行的研究中,人类学家发现只有48个社会同时禁止丈夫和妻子的婚外性行为。在阿拉斯加北部的因纽特人中,正如我之前提到的那样,丈夫和妻子在双方同意下可以和其他夫妻建立共婚关系。

一些人类学家相信,比起婚姻本身,共婚关系是一种更被社会接受的发挥性魅力的方式。人们认为公开表达对牵涉到自己的性关系的嫉妒之情是粗鲁的。

婚姻,自古以来就是一种获取财富和地位的手段

为爱成婚 斯蒂芬妮孔茨 著

历史学家斯蒂芬妮·孔茨在这部开拓性的著作中,把我们带上了一段婚姻探索之旅。从古巴比伦的婚姻密谋,到维多利亚时代情侣们的性苦闷,再到当前关于同居、离婚、同性婚姻的争论,作者用真实、丰富的婚姻故事,粉碎了诸多关于婚姻生活的神话。

《为爱成婚》并不提供婚姻生活的指导方案,但它用形态各异的婚姻制度及其演变规律搭建了一个关于婚姻问题的理解空间。这一空间为我们定位自己的婚姻和爱情状况,提供了足够的线索和可能性。

婚姻 / 财富 / 地位 / 手段 / 为爱成婚 / 制度 / 感情依托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