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这才是「无为」的真正含义

2020年1月30日  来源:王的学习笔记 作者: 提供人:soupao84......
这才是「无为」的真正含义

吴伯凡

吴伯凡曾提到他一个经历:

2010年,《失控》的作者凯文·凯利(Kevin Kelly)来中国,吴伯凡在一个偶然机会下和他吃饭。吴伯凡对他说:《失控》这个翻译有点字面化。失控确实是Out of control的本意,但并不反映这本书要表达的意思。这本书应该翻译为“無爲”。

这才是「无为」的真正含义

凯文·凯利

这里吴伯凡特别用了繁体的“無爲”,是为了引出下面的阐述:

“無”,下面有四个点,是“火”的意思。看起来像用火烧锅里的水,水最后就蒸发不见。水确实“从有到无”,但那只是肉眼看不见,并不代表水凭空消失,不是变成空无一物; “爲”,是运行、控制、管理、运转。

所以“無爲”就是看不见的、其他未知的形式在控制和运转。

此外他还顺便说了一下,KK告诉他《失控》的理论基础就是来源于《道德经》。

作为一个对《道德经》很感兴趣但又长期不得要领的人,看到这里心里兴奋难以言表——整部《道德经》一直在强调“無爲”,但是很多人对無爲的解释却不得要领。

  • 要么说“無爲”是什么都不做;
  • 要么说“無爲”是“不折腾”,不做不该做的事,顺其自然;
  • 或者说“無爲”是消极避世等等。

其中“不折腾”和“顺其自然”的小政府理念可能是最符合《道德经》所表达的思想。但吴伯凡从字源的角度来拆解“無爲”的含义却别具一格——

  1. 逻辑起点非常像那么回事,汉字不就是象形文字演变的吗?
  2. 逻辑推演自洽,类比非常容易理解;
  3. 结论十分新颖:常人关注的有和无都是质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而很多时候看不见摸不着的形式往往更重要。形式不具象,看不见摸不着但并不等于不存在,它只是抽象而已。

上述三点是我反复品味吴伯凡对“無爲”的解释之后的心得,这让我沉浸在思考“無”的满足之中——

  • 我们使用的锅碗瓢盆,真正起作用的全都是它们“無”的那一部分,如果都填满了显然就无法使用。
  • 我们买个房子,重要的是房子的实体吗?其实更多时候不是,因为买房子建筑面积和使用面积是必须关注的重要指标,这些面积是什么?就是空间啊,就是“無”。这些面积越“無”越好,要是填满了钢筋混凝土,还会在装修的时候敲掉。
  • 在艺术这种相对抽象的方面更加明显——“南宋四家”之一的著名画家马远,喜欢在边角做出小景,世称“马一角”;“四家”的另一个夏圭,作画多留白半边,人称“夏半边”。

留出来的空白都是“無”,但是却引人遐想。比实实在在画满,填充各种可见物导致分不出重点要高明多了。

当代设计大师原研哉的设计哲学就是关注看不见的形式,而不是看得见的实体。无印良品的性冷淡风、山下英子的断舍离…等等这些理念,总结起来都可以用“無”来概括。可以说,得一“無”字,看世界的角度多了很多,整个人通透不少。

然而…

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

我真的很认真去搜集资料,求证吴伯凡对“無”的论证起点,也就是“無”字下面四点是火,看起来是用锅烧水到底是不是那么回事。

结果:

这才是「无为」的真正含义这才是「无为」的真正含义

从上面资料可以看出,现代简化字的“无”从篆文才有,甲骨文和金文没有。而繁体“無”的甲骨文和金文并不是什么用火烧锅水,这个字的字源其实是“舞”——

“無”早期只有具象化的含义,就是祭祀祈祷的唱歌跳舞,后来才从亡人、秃头这里抽象出“没有”的意思。四点底和上面的结构跟火烧锅水没有关系。

我不知道吴伯凡老师是从哪考据出“火烧水锅”的,起码目前来看这个论证起点靠不住。不过这个时候我并不得意于找出他的问题,反而觉得他很厉害——

他对“”的解释是一种类比,这种类比虽然逻辑依据不充分,但是容易懂,而且具有启发性。这种启发不会将思维固定在一个点上,而是让思维流动且可以延展。

这么说比较抽象,我举个“很科学”的例子你就明白了:

为什么现代智人能战胜其他人种,统霸世界?

这是一个非常宏大而且困难的科学问题,直到近期基因科学家才给出答案:

人类的MEF2A基因会延迟表达,这种延迟表达把人类大脑发育“刻意”调慢了。

这才是「无为」的真正含义

即:相比其他动物一生出来脑子就快速发育,人类脑子要到一定程度才快速发育。

这才是「无为」的真正含义

很奇怪吧?用脑子称霸全球的人类,脑子发育竟然被基因调慢了!不是越早发育越好吗?不是要赢在起跑线吗?

因为发育慢,可以让脑子变得具有可塑性,可以在刺激信号更丰富的环境下充分发育,而不是在比较单调的刺激下固化。

也就是让婴儿的脑子暂时处在“無爲”、“空”的状态,先不要往里面灌输东西阻碍脑子发育,等发育差不多了再往里灌。

这才是「无为」的真正含义

大脑受到外界刺激,信号会在脑神经内传递,会将原来没有连接的通路打通;反复多次之后这条通路就稳固下来,以后有了刺激就会按照这条固有的通路传递。但是一旦神经连接被固定,要再改变就很难。

固化的通路耗能最低,但是其他可能性也被屏蔽了。这就是我们通常很难改变自己惯性思维的原因;也是越老越难接受新事物、越缺乏好奇心、越固执的原因。

这就像一个装满水的杯子就不容易再倒入新的东西了。

小孩的大脑没有这些固化、稳定的连接,因此他们更容易接受新事物、更能快速学习新东西——

这在环境变化巨大的情况下将占尽优势,谁能快速适应新变化谁就能更好生存,适者生存这非常符合进化论。

而且接受新事物、保持好奇、具有奇思妙想…..这些经常用在孩子身上的词,也往往与创新、创造力有关。

因此【無爲】的含义是:

在不该“”的时间和空间下保持可塑性和延展性,留出足够空间;不断清空自我、保持对未来的可能性,而不是用现在的东西塞满填充,把未来的可能性堵死。

“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保持好奇心”、“保持童真”、“自我否定,批判精神”、“吾日三省吾身”、“保持开放拒绝封闭”......广义上都可以说是某种程度的【無爲】。

而前面说吴伯凡具有启发性的类比,也是【無爲】的一种表现:他告诉大家可以用循证、类比、归纳的方法理解世界,虽然他不是正确答案,但是促进寻找答案。

相应的,上来就让你记标准答案,哪怕非常主观的问题也给个标准答案,这就是典型的【有爲】,这非常有害。

无为 / 有为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